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图片 >> 老照片图库 >> 正文
60年代意大利电影的激情
40年前东京地铁的拥挤惨
70年代让国人羡慕不已的
40年代美国导盲犬 可自
60年代南非酒吧里的糜烂
80年代我们的时代记忆
70年前晋察冀边区的民主
20年代重庆CBD太平门旧
90年前的植树节
60年代的欧美风情
最新热门    
 
50年代农业集体化运动

时间:2013-09-24 00:19:08  来源:ilishi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中共领导人选择了一条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道路。首先是土地改革,然后是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56年几乎所有的农民都被卷入到集体化的洪流中。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又展开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根据制度变迁的形式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以前,这是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阶段。土地改革后,农民虽获得了土地,但是由于牲畜、生产工具的普遍缺乏,依靠农民的独立的家庭经营,很难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为了不使农业生产中断,在中国政府的倡导下,农民进行互组合作,使农业生产互助组这一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二阶段,是从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之后到 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形成。1953年之后,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这样使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迅速实现我国的工业化,政府极力压低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工业化建设的成本。与这一政策相适应,中共选择了从农业合作化到集体化的道路,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

   旧中国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个体农民由于生产力低下,为了维持生产历来就存在劳动互助的习惯。www.LSqn.cN中国旧有的劳动互助合作,根据一些现存的资料反映,在西北、华北、东北、东北、华南等地区都广泛存在。旧时的互助合作特点是规模小、临时性和不固定性。同时互助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这一章还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互组合作运动,党领导的互助合作运动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土地革命发展起来的。这种互助合作弥补了劳动力不足的缺陷,并保证了不违农时。

   新中国的互助组是在解放区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动因:(1)土地改革后,农村的生产资料普遍缺乏。(2)土地改革后,虽然农民经济地位上升,出现中农化倾向,但部分农生活贫困。(3)优秀互助组的示范效应。(4)互助组充实新的内容。(5)国家对于互助组的扶持。正是以上原因导致了全国解放后互助组快速发展。

   从单干农民到农业互助组的制度变迁,是单个农民响应当时制度不均衡条件下的获利机会,而自发进行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变迁是以一致同意为前提,是在所有参与者预期新的制度安排能够给他们带来获利机会,或符合他们的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新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