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世界历史 >>东亚历史
  • 被处绞刑的“缅甸屠夫”:木村兵太郎(图)
  • 1975年4月30日越共占领首都西贡 越战结束(图)
  • 越战中震撼人心的图片:孩子被燃烧弹吓坏了(图)
  • 二战日军盐谷保芳:我要在干过坏事的地方干好事
  •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屠杀记忆让人窒息
  • “上海方舟”:犹太人的二战避难所(组图)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务必高度警惕“街头-”
  • 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 狂热军国主义者东条英机
  • 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 侵华间谍头目:土肥原贤二
  • 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侵华间谍头目土肥原贤二
  • 最新热门    
     
    中国媒体揭露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平沼骐一郎

    在政界扶摇直上,先后任贵族院议员、枢密院顾问,又被赐为男爵,1926年升任枢密院副议长。平沼如同政坛上的一颗“新星”,引起朝野内外的关注,入主内阁魁首的呼声也日甚一日。但是,元老派西园寺公望对其陈腐的-观念不以为然,认为平沼从敬神的立场主张天皇亲政是与时代不合拍,所以当枢密院议长退职后,极力反对平沼接替议长职务,直至后任议长因病去职,因平沼明确表示自己反苏*的立场,才被元老们接受,终于登上枢密院议长的宝座。

      实施警察宪兵统治制度,驱使全体国民无条件为战争效力

      1939年1月,近卫内阁宣布总辞职,在军部和右翼团体的支持下,平沼骐一郎终于爬上总理大臣的宝座,出面组织平沼内阁。当时,日本已经发起了全面侵华的战争,日本陆海军的主力陷在中国战场不能自拔,日本的人、财、物等战争资源日见紧缺,亟待政府出台对策,扭转局面。平沼上台伊始颁布了《扩充生产力计划要纲》,决定动员日本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扩大军工生产规模,藉以维持侵华战争。随之,又修改了兵役法,废除短期兵役制,延长国民服兵役的时间,把一批又一批青壮年送上战场。

      1939年3月,平沼内阁又设立“国民精神总动员委员会”,由文部大臣、陆军大将荒木贞夫出任委员长,实施更残暴的警察宪兵统治制度,把全国的人、财、物都集中到统治当局的手中,驱使全体国民都必须无条件地为战争效力,建立起军事独裁的法西斯战争体制。

      在平沼任上,还爆发了诺门坎事件,关东军在中蒙边境挑起大规模武装冲突,结果一败涂地,被苏军吃掉一个师团,日方只好坐在谈判桌上,同苏联签订了停战协定。

      无奈辞职,结束短暂政坛生涯

      更坏的消息是,德国与苏联突然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本来与德国建立了*协定、把矛头指向苏联、意图北进的日本政府遇到新的难题。而此前,平沼骐一郎内阁刚刚成立之时,纳粹德国就向平沼内阁提出三国军事结盟方案。

      这一方案在内阁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以坂垣征四郎和东条英机为代表的陆军派积极赞同三国军事结盟;而外务大臣有田八郎及海军派认为苏联是日本的主要敌人,主张回避同英美的冲突。3月22日,平沼内阁召开有总理、陆相、海相、大藏相、外相参加的五大臣会议,提出一个模棱两可的方案,即德意同英美开战时,日本原则上予以支持,但目前和不久的将来碍难参战。陆军大臣坂垣征四郎坚决反对这一方案,坚持与德、意缔结军事同盟的主张,最后竟以辞去陆军大臣的手段倒阁,加之德国同苏联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平沼骐一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丢下一句话:“欧洲的情势复杂奇怪”,遂宣布总辞职,结束了平沼内阁在政坛上的短暂生命。

      反对无条件投降,誓死维护“国体论”

      1940年7月,平沼又出任近卫内阁的内务大臣和国务大臣,作为近卫内阁的重要成员,他积极推动内阁走向扩大战争、对美开战的道路。1945年4月,平沼又任枢密院议长。此时,日本已经一败涂地,不可收拾,除了放下武器彻底投降别无出路,但是,在天皇召集讨论日本何去何从的多次会议上,平沼从维护“国体”的立场出发,顽固坚持保存国体,反对无条件投降,甚至痛哭流涕,力反众议,誓死维护他的“国体论”。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不久,平沼以A级战犯嫌疑被逮捕,关押在巢鸭拘留所。1947年11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因其对中国、美国、英国、荷兰的“侵略战争罪”以及发动诺门坎事件的责任,以“共同谋议侵略战争罪”判处他终身-。

      1951年旧金山条约签字,美国结束对日本的占领,日本政府违反条约规定的原则,怂恿政界和社会右翼势力掀起释放战犯运动,结果将一大批在押的战犯释放,平沼也在其中。1952年8月,被保释出狱的平沼骐一郎病死。(据中国青年报;王希亮)艾媚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