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世界历史 >>东亚历史
  • 罗森:日本开国的历史见证
  • 1945年8月15日前夜 日本政府险象环生的投降内幕
  • 1945年日本投降前 最后的“降”“战”之争
  •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书(全文)
  • 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日本向中国政府递呈《降书》
  • 被麦克阿瑟封杀的日本长崎原子弹-报道
  • 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败仗——诺门罕战争
  • 日本二战期间“毒气岛”大久野岛探密(组图)
  • 日本如何使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2亿两白银赔偿
  • 日本大学曾活体解剖中国人 被害者体无完肤
  • 最新热门    
     
    专访日本长崎市市长伊藤一长

    不是被攻击的目标,只是因为天气适宜而遭到了袭击。抱有你问到的那种看法的人,对历史的看法是荒谬的。

      记者:日美两国目前保持着特殊的友好关系,但美国也曾对日本使用了原子弹,这对日本人而言是不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

      伊藤一长:对于经历核-的人们来说,那是一场灾难,幸存者至今仍要忍受核-辐射带来的各种病痛的折磨,他们当然会想,为什么被原子弹轰炸的是我们。我们想要告诉美国民众的是这里有过核-的痛苦经历,让美国民众了解原子弹的可怕,特别是核辐射给人们带来的长期的不可预料的危害,从而使两国人民一起提倡和平和无核化。我们一方面反对美国政府在-方面的立场,另一方面,希望美国人民能支持我们的主张。

      记者:中日在古代曾有过长期的友好交往,但是近代却发生了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造成巨大苦难的战争,请问市长先生如何看待那段历史?

      伊藤一长:我在今年的《和平宣言》中采取了一种认真对待战争的态度,认为日本政府应该深刻反思,不再参与战争,为建立世界和平而努力。

      记者:市长先生在9日的纪念活动中表达出非常强烈的和平理念和愿望,但我们也知道日本正准备修改和平宪法,这是否和您所表达的和平愿望相违背?

      伊藤一长:日本宪法是对各种主张经过长期讨论后确立下来的。战后,(日本)宪法引进了民主的观念,所以也许有些人认为宪法受到了美国的影响,而不是自己国家的宪法。我认为,包括宪法第9条这样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国民对此的认识并不成熟。与修宪相比,更应优先考虑处理与中国、韩国的关系,怎样去看待战争带给别人的灾难。

      记者:中日关系目前处于一个冷淡期,作为长崎市长,您怎么理解两国关系出现的倒退?小泉首相应对此负责吗?

      伊藤一长:从地理位置看,长崎是一个距离中国很近的城市,有很多中国人在这里居住。几百年中,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至今,长崎还保留着中国的一些传统活动。作为我个人的见解,刚才提到战争给亚洲各国带来的灾难,应该有专家组成委员会花时间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认真准确地调查,根据这些调查来制订一些原则,使各国能够更加友好交往。这个问题到现在已经60年了,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的话,会把困扰留给我们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作为邻国,都有着建立友好关系的共同愿望。两国政府应该义不容辞地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小泉首相在和中国领导人会谈的时候,多次强调,日本把中国的发展看成是机遇,但也有人,比如石原慎太郎先生,把中国的崛起看成是对日本的威胁,请问市长对此有什么看法?

      伊藤一长:日本是一个民主的国家,所有的-观点、言论、文章都是自由的,但不管是出于什么立场,都应该对此负责任。日本的企业正在与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着频繁贸易往来,现在地球"越来越小",大家都应该有全球化的意识,而不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判断机遇或者威胁。

       

      记者:长崎历史上曾是开展中日交流最早的地方之一,现在的长崎和中国一些城市也保持友好交往,我们想知道,目前的中日关系对长崎与中国的交往有什么影响?市长对中日关系的未来有何期待?

      伊藤一长:从历史上来看,日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受到中国的长期影响,长崎也从中受益匪浅,长崎和中国的交流是非常深远的,我个人也荣幸地成为了福州的荣誉市民,长崎市民都以自然的心态与中国进行交流,从心里认为日中应保持长期友好关系,完全没有抵触的心理。毕竟两国有着几百年的交往。未来这种交流也应该继续维护和发展下去。kikat2001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