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世界历史 >>东亚历史
  • [原创]我说日本的战国战术
  • [转帖]战国最后两大名将之------片仓重长
  • [转帖]内政达人----大久保长安
  • [转帖]又一位战国枭雄--------毛利辉元
  • [转帖]战国三大名枪·蜻蜓切&日本号&御手杵
  • [转帖]尼子家的守护神忠义武将---------山中幸盛(鹿之介)
  • [转帖]雷神-------立花道雪
  • [转帖]传奇忍者之女忍篇
  • [转帖]义盗石川五右卫门
  • [转帖]功名十字路的山内一丰
  • 最新热门    
     
    [转帖]我最喜欢的阴谋家·松永久秀

    庆的弟弟长赖的手下,在丹波地区活动。而他的长子也要在此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天文12年的冬天出生。似乎历史就要拿这位将来一怒而天下惧的镇正殿来说明,狸老爹家康那句名言:“走路如背东西上山。慢慢来,急什么?”


    信长被称为魔王,可是魔王眼中也有恶人,他就是松永弹正久秀。
    信长向家康介绍久秀时说了以下的话:
    “这个久秀真的是个很‘了不起’的家伙,
    杀将军,弑主,烧奈良大佛还把大佛的头砍下来,
    古往今来这些事要是只干一件就足够留名的,这个家伙居然三件都做到了。”
    还有一个版本是信长说:
    “对这个老头子真的是半点疏忽不得,他只干了三件事就已经名动天下了。
    其一,对三好氏的谋篡。其二,暗杀将军。其三,对东大寺大佛的不敬(烧,砍头)。”

    久秀属于那种大器晚成的人物,中年才逐渐展露头角,而且还更多的得力于其弟长赖在三好家的地位。
    久秀直到51岁才获得大和一国之主之位,而他所有的恶行也都是知天命之后的事了。
    因为恰好赶上长庆的兄弟们一个一个都去世,就连唯一的儿子义兴也死了,
    谋求三好家政权的久秀又进谗言让长庆杀死了安宅东康(长庆之弟),
    丧失至亲的打击一个接一个,孤家寡人的长庆精神恍惚,42岁就病死了。
    (义兴为病死,传说为久秀毒杀,更有传说久秀把亡夫的长庆的妻子抢过来当妾,
    不可信不可信,不过久秀的-乱还是很出名的)

    长庆死后,久秀和三好三人众拥立傀儡三好义继,掌握实权。
    而将军义辉想借长庆的死趁机消灭三好众,于是和越后长尾来往密切。
    威胁到自己利益的久秀在56岁的时候暗中指挥操作暗杀了将军义辉,
    随后和三人众利益有所冲突,终于在其弟战死丹波后与三人众彻底对立。
    后来虽然在军势上败给了三好势,
    不过在夜袭三好三人众所布阵的东大寺时焚烧了佛殿毁坏了大佛。
    后与三好众和解保住了领地大和。

    60岁的时候,投降了击溃三好家的信长,并献上名器九十九髪茄子博得信长的赏识。
    两年后联合上洛的信玄加入包围网反叛信长,由于信玄半途病殁,久秀再度投降信长,被饶恕。
    66岁的时候由于所领国大和被信长没收,心生怨恨的久秀暗中联络上洛的谦信与68岁高龄再度反叛信长。
    谦信也在途中脑溢血而亡。
    久秀被信忠围住居城信贵山,信长许诺如久秀交出宝物平蜘蛛茶釜则许降,
    但久秀拒绝,在平蜘蛛茶釜中填充炸药自爆而死。
    这一天正好是他烧毁东大寺的十周年日。

    纵观久秀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利益得失而打算。
    年轻时的久秀只不过是三好长庆的一个秘书,
    却在即将步入暮年的时候爆发出来,
    深谙战国处世之道的久秀虽不时地依靠强者,但却有不甘心依靠,
    拿信长为例,信长处于劣势时久秀则反,处于强势时则归顺。
    最后可能是觉得就算自己交出家宝也难逃一死,才宁为玉碎的。
    另外一点就是久秀的才能应该是就连残暴的信长也会原谅反叛的原因,
    他率先使用的天守阁的筑城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大名所采用。
    而其作为知名的茶人和-家到现在也被人所津津乐道。

    个人觉得久秀大人是一个敢做敢为的真丈夫,既然做不了忠诚仁义之士,也不妨做一个千古留名的真恶人,生在战国时代如果你不能比别人更狠毒,那么明天死的第一个人可能就是你!他的胆量和智慧,他的固执和疯狂都是我最喜欢的,你们不喜欢恶人但是我喜欢,他就是我的偶像!!!

    最喜欢的就是久秀殿下的下面一句话
    世間の人は嘘を云いくるめて、嘘ばかりの世の中に暮らしている。故、たまたま真実ばかり申す者が現れると、それが嘘だと思ってしまう 。

    (意思大体是:人世间充满了谎言,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谎言之中。所以、渐渐的真实的东西,也被当成了谎言。)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