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世界历史 >>东亚历史
  • 战国第一公卿·近卫前久
  • [转]日本战国人物
  • [转贴]《忍者秘籍》之《登器篇》
  • 咏日本战国人物八首
  • 日本战国时代的三位天皇
  • [转帖]严岛合战
  • [转帖]初掌政权的信长
  • (转载)话说日本战国
  • (转载)关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女性
  • 宇都宫家的诸葛孔明——芳贺高定 (转帖)
  • 最新热门    
     
    [转帖]长筱合战综合分析

    效的情况下,他下令杀掉奥平家留在甲斐的人质,但并没有马上出兵平叛,据说这是因为信玄死时留有遗训:“三年息兵,秘不发丧。”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信玄的遗言,从现在的历史资料来看,信玄传下来一共有两条遗训,一条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息兵之策,另一条则是“尔等将军旗插到濑田上去!”从信玄半生戎马所行进的轨迹和当时甲信地区的民生来看,前一条遗训应该是确有其事。而后一条略有争议,在我看来,这一条比较激进的“遗训”虽然与风林火山的四字真言相吻合,却不符合信玄处事沉稳的性格。这如果不是信玄制定的最终目标,那多半就是当时信玄已经病势沉重,说出来的胡话了。

    我们再通过甲信的民生看一下“三年息兵,秘不发丧”的原因。当时的武田军虽然在前线获得全胜,但是本领内的动员和经济都基本到达了战争极限。信玄在时,也许还能以其魅力来缓解领内的诸多矛盾,但这只是暂时的缓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死之后,各种问题又都摆到了台面上。此时的三年息兵,正是为了缓解与地方豪族之间的矛盾。避免因为穷兵黩武而出现窝里乱。密不发丧则是为了给邻国大名以心理上的震慑。在没有确信信玄已死之前,没有谁敢肆无忌惮地进攻武田领。事实的确如此,善于用谋的家康虽然通过进攻骏河推测出信玄已死,但却始终无法证实。从信玄死后到长篠合战的这段时间内各国的走势来看,信玄公的策略是起到了预期效果的。

    信玄生前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太郎义信由于谋反自尽,次子眼有残疾,三子出家当了和尚。这样,拥有继承权的只剩下胜赖一系了。胜赖是甲信地区出名的猛将,却不是一个出色的-家。一个猛将可以很漂亮地赢得局部战争的胜利,却无法准确的掌握全局。信玄在选择家督的时候,没有用当时正年富力强的胜赖,却选择了胜赖年幼的儿子信胜。做出这个决定,显然不能用胜赖无能来解释,这其中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事实上,武田家虽然有号称战国最强的家臣团,但是也同其他大名一样,有派系方面的问题,这其中主要分为甲斐派与信浓派。信玄在世时,由于他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压制着甲信诸将之间的矛盾,问题都被暂时地隐藏起来了。他死以后,虽然不至于立刻闹得兵戎相见,但是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家臣团的稳定。胜赖是信浓派武将的代表人物,由他继任家督无疑将激发两派武将之间的矛盾。最后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退而求其次,将家督之位传给尚未成年的信胜,相对于胜赖来说更能被甲斐诸将所接受。所以说选择信胜,也是信玄在弥留之际向甲斐派的妥协。

    信胜成年前的监护人是他的父亲武田胜赖。在这段时间内,胜赖拥有等同于家督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只是暂时的,如果在信胜成年前胜赖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威信,就很可能会以信玄公的遗训为名被甲斐诸将逼下台。也正是这个原因,心有不甘的胜赖急于显示自己的能力,不顾父亲的遗训,在信玄死的当年就出兵远江,修筑諏訪原城。次年1月,胜赖由信州出兵美浓,攻落明智城。5月出阵远江,并于6月攻落了远江地区的重要据点高天神城。

    面对武田家咄咄逼人的攻势,家康为确保三河地区的安全,于天正3年2月开始对长篠城进行改建,以提高该城的防守力量,并任命奥平信昌为长篠城主。同时于4月在冈崎杀掉了内通武田家的家臣大贺弥四郎(也有说武田原本有意取冈崎,后应内应被杀而作罢)。同月,武田军出阵三河,攻落足助城,并在作手、野田和吉田城周边放火。迷惑德川的视线。

    武田军这次出兵真正的目标,是连接着信浓和东三河的要冲长篠城。为此,胜赖在领内动员了一万五千人的军力。5月初,武田军围住了长篠城。此时,城主奥平信昌以下,城中的守军仅五百人。
    胜赖估计兵势微弱的长篠城一击可下,如果能同时能引诱德川军主力决战更好,虽然这次武田军只动员了一万五千人,和三方原会战时期相差很远,但与德川家相比仍然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同时,胜赖估计织田仍然会像三方原合战一样,将主要精力投入北线和西线战场,在南线只会派象征性的兵力协助防守。对于野战几近无敌的武田军团来说,胜算仍然颇大。

    事实上,织田家在5月中期得到家康求援信的时候,很多家臣也是这么想的。因为织田的政策一直是利用与德川家的同盟确保南线的安定,而将主要进攻目标转向西线。但是,此时的织田家已经不是三方原时期深受包围网所困、在兵力上捉襟见肘的织田家了。由于宿敌浅井长政和朝仓义景先后灭亡,伊勢长岛的一向一揆也被扫平。织田家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在领内初步完成了兵民分离,领地不断扩大,总动员兵力已达到10万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信长决定暂缓西国攻略,转而提前解决武田问题。

    经过慎重考虑,织田信长通知来使,承诺将派主力部队南下参战,考虑到武田军骑兵的威力,信长特别叮嘱:让家康准备足够的柵木和绳(制作马防栅)。5月13日,他亲自率领三万大军从歧阜出发,前往三河与德川军汇合。

    让我们把话题再转回武田这边,5月11日,武田胜赖下达了对长篠城的攻击命令。由于长篠城地处寒狭川和宇连川交汇处的V字型地区,四面都是断崖绝壁,所以要攻取该城,只能从正面强攻。为了能以最小代价拿下此城,除了正攻之外,胜赖还特别召集了甲州的金山部队(采矿工人),由他们负责挖掘并切断长篠城的地下水路。一旦水源被断,城也就不战自破。可是,目前的长篠城主奥平信昌曾亲眼目睹数年前武田家如何利用金山众进攻野田城,熟知武田进攻策略的他对此早有防备,在城内挖掘横沟日夜监视。金山攻的策略以失败告终。

    武田家的正面强攻同样效果不佳,长篠城内除了五百守将之外,还有两百多把铁炮,信昌命人不断从城内的缝隙中向外射击,攻城方的损失很大。相持了两天后,胜赖得到急报,信长已亲率主力三万大军南下。如果武田军不能在对方援军赶到前攻下长篠城,形势就会比较被动了。

    加紧攻城的武田家在13日晚通过夜袭攻取了长篠城的食料仓库,城内粮食告急。但是援军将至的消息已传遍长篠城。此外,奥平方将领鸟居强右卫门的奋战(对此剧情有多种版本,在此不一一介绍),也大大鼓舞了守军的士气。15日,织田援军赶到三河与德川军汇合,联军于18日在设乐原布阵完毕。直到此时,武田家仍然没能攻下长篠城。(日后奥平一族作为德川家谱代众深受器重,主要也是靠的在长篠城笼城战中的优异表现。) 由于设乐原离长篠城只有五公里的路程,武田军实际已不可能再投入重兵强攻长篠了。
    联军方面,为了准备与武田的决战,信长命令大军沿着连子川修建了一条横跨南北长达两公里的马防栅体系。所谓的马防栅体系并不是单纯地由柵木和绳制作的防马栅组成,在防马栅之后,织田军还挖掘了同样长的深沟,并将挖出来的泥土在其后又修建了一条土垒。此外,信长还命人从弾正山上取土,修筑人工高地,并将本阵布于其上。可见,虽然联军占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但信长对善战的武田军仍然相当敬畏。

    武田军得到织田德川联军修筑防御工事的情报后,于19日召开紧急的军事会议。会议上重臣们虽意见不一,却都竭力反对速战。

    可惜的是,他们的这位代家督年仅30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虽然这次武田军只动员了一万五千人出阵,但是其中却几乎汇集了武田家臣团中的精英(武田军主力之一的高坂昌信部由于要防备上杉而驻扎在海津城)。同时,武田家的野战能力在当时首屈一指,在这些有利条件下,虽然敌军拥有三倍的军力,胜赖仍然对胜利充满信心。最终,胜赖留武田信实率一千人留守鳶巣山,高坂昌澄和小山田昌行领两千人继续对长篠施加压力,其余一万两千人前往设乐原布阵。

    与此同时,织田、德川联军在设乐原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德川家重臣酒井忠次建议出兵抄小路奇袭鳶巣山,切断武田军的补给线。织田信长听后大笑:“这样的策略真是愚蠢,武田胜赖是当世名将,对如此要地怎么会不重点防守呢?”

    会后,信长和家康单独召见了酒井忠次,对他在会上的建议表示了肯定,并任命他为奇袭队的主将。原来,信长在会上的出言侮辱并非本意,而是担心家臣中有人通敌。换句话说,这次奇袭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作为奇袭队目标的鳶巣山位于长篠城的南面,是武田军进攻长篠城的基地。也是武田军的重要补给线。如果攻下了鳶巣山,就切断了武田的后路。这将逼迫前线的武田军速战。为此,联军中抽调了包括五百铁炮队的四千人为奇兵队,以酒井忠次为主将、金森长近为副将,利用对当地地形的熟悉,从另一边渡过连子川,然后通过一段长十公里的山路,从侧翼偷袭鳶巣山。

    此时的武田胜赖完全不知道后方即将告急,为了确定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全军在设乐原医王寺本阵召开了长篠合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会上,由昌丰开始,山县、马场、小山田、原等大将纷纷陈述这次战斗的各种不利因素。建议胜赖撤兵,内藤昌丰认为:撤退并不是败退,如果敌军不追则罢,一旦追赶,可将敌人引入信浓的伊那谷中,利用狭窄的地势进行攻击,可获全胜。年轻的胜赖不为所动。(以上的这段历史以后成了日本小说家讽刺胜赖无能的重要场所)他认为本家的补给速度要比织田、德川军快得多,如果就此在设乐原相持,敌军难以持久。最后将不得不舍弃苦心修筑的防御工事与武田军进行野战,到那个时候胜负的天平就会向武田家倾斜了。这个推测的确是相当有见地,胜赖正确地估计出联军补给不畅的问题。但是他漏掉了重要的一环,那就是酒井奇袭队的存在。

    21日凌晨时分,酒井忠次队向鳶巣山守军和长篠城的武田包围军发动突然袭击,在长期的围城战中被拖得筋疲力竭的武田军遭到突然袭击后溃败而去。这样,武田军的补给线被联军切断,一万两千人的武田大军也陷入了织田、德川联军的夹击之中。

    古代战争中,凡是补给线被切断的一方少有获胜者。鳶巣山的失守对于武田军的士气是个沉重的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动地撤兵,如果无法迅速地击溃鳶巣山和长篠城方向的联军分队,武田军将必然陷入联军的夹击之中。想要全身而退,只有集合全军与正面的织田、德川联军进行主力决战,如果能击败联军主力,那么就能孤立长篠城和鳶巣山的联军分队。到时两地就能失而复得,全军也能安全地返回武田领。可是,此时的胜赖并不知道,他已经完全陷入了信长预设的步调之中了。

    对信长来说,原本由于补给方面的问题,兵力占优的联军宜速战而不宜持久。但是他巧妙地利用敌不熟地形、倾重兵于前线、后方空虚的弱点,以奇兵突袭了武田军的后防,成功迫使武田主力不得不强行突击织田军精心准备的防线。

    就这样,天正三年5月21日上午,织田、德川联军与武田军,战国历史上有名的激战——长篠、设乐原合战即将拉开帷幕。

    读者也许感到奇怪,不是一直说长篠合战是一场铁炮与战马的历史决战么?怎么我这个做笔者的从头到尾就没提那三千铁炮呢?主要是因为俺觉得三千铁炮这个数量有一定的问题。同时,考虑到诸多因素,织田军也并没有使用铁炮作为绝对主力贯穿整个合战。换句话说,铁炮在此战中,的确发挥出了其他合战中所没有的效果,但是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依靠的仍然是压倒性的兵力优势。

    长篠合战一共历时八个小时,在这八小时中,最初的小规模作战和最后武田军的败退消耗了大约两个小时,也就是说,实际的战斗进行了约6个小时。如果铁炮是作战主力的话必然要贯穿这六个小时。可是,铁炮是一种利用火药的爆发力将-迸发出来的武器,每次发射都会使銃身变热。三百年以后的戊辰战争之一箱館战争中的二股口之战,土方岁三公率领箱馆军使用铁炮持续作战五个小时。期间由于銃身太烫而不得不用水进行降温。当时铁炮的制造工艺已经远远地超过了长篠合战时期,尚且只能持续5个小时,以战国时代的制造工艺来看,当时的铁炮是根本不可能贯穿整个长篠战局的。

    此外,联军使用的-又是另一个问题。以当时的发射速度来看,一个熟练的铁炮手在一分钟内可以完成两击,这样六个小时就要消耗掉七百二十发-,三千人将消耗二百一十六万发-。这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这样数量的-,是如何补给到军前的?信长虽然占有富庶的近畿,也不至于这么奢侈吧。

    《信长公记》也对长篠合战进行了描述,不过书中提到的-数量只有两万发。两万发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分发到每个铁炮手手里的只有六发。这当然也不现实。

    考虑到铁炮的性能,-的补给,以及后世的资料的发掘。将以上因素综合的来看,二十万发的数量是比较现实的。每人六十六发的限额足够连射半个小时。至于后来通过文献推测出的三段击战术其实并非信长首创,而是来自当时的纪伊国杂贺众。这种方法仅仅是为了提高短期射击的连续性和对敌人的杀伤力。并不能左右整个战局。

    客观地来说,当时的铁炮由于拥有普通远程武器没有的可一击致命的杀伤力(别看战国电影里那么武士身上插满了箭仍然拼死作战,那不是他狠,那根本是箭的射速不够,被夹在盔甲里了),特别适合对付拥有重型护甲的骑兵部队。虽然由于精确度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杀伤力有限,却可以给敌人造成心理上挥之不去的威慑,极大挫伤士气(运气好点把敌大将讨取那可就太赚了)。这也是铁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整个战局的因素之一。

    在通过论证推测出铁炮对当时作战的影响之后,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战况本身。

    面对不得不战的窘境,武田胜赖仍不失一代名将的风采。在考虑到兵力的对比问题后,他命令全军布鹤翼之阵。特别加强了军团的两翼,从后来的战况来看,胜赖两翼齐飞的策略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织田信长同样命部队沿连子川布阵,却是使用平平无奇的横阵。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显然还是为了求稳。因为使用横阵,阵形的长度就同武田军展开的鹤翼之阵相同。而由于联军兵力是武田军的三倍,所以整个阵型的厚度远远超过了武田军。此外,联军在横阵的正前方加设了防御柵。并配置了三千人的铁炮队。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武田军当然知道铁炮的厉害,当初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在注重骑兵战术的同时,也非常关注铁炮这种新式武器的发展,只是由于资金有限才没有大量采购。战国时代,普通的弓箭射程不到100米,而铁炮射程普遍在100-200米之间。在初速情况下可以很轻松地穿透重甲。如果武田军正面突击拥有多层防御墙的织田、德川联军的话,无意是在-。为此,胜赖再次召集重臣讨论如何行之有效地打击联军。

    在他们看来,信长的战术已经非常明显了:通过袭击并占领武田军背后的鳶巣山,将武田军与武田领分断,一旦武田军退却则联军将展开追击。对武田军实施前后夹击。同时,正面的防御柵工事早已修筑完毕。如果武田军强攻联军主力,则使用铁炮队从栅栏后面进行攻击。武田军若退则派兵冲出栅栏追击,敌军再来则再退入栅栏之后,使用长枪和铁炮阻击。简单的说,联军利用兵力是武田军三倍的优势,准备引诱武田军进行消耗战。

    武田军虽然明白信长的意图,但是由于鳶巣山失守,留给他们的选择已经不多。要么冒着大败的危险强行撤兵,要么就以目前军力与敌决一胜负。考虑再三,最后胜赖决定一战(毕竟还是年轻啊……)。他将一门的武将全部配置在阵型中央。而将几乎所有的武田家当世名将拨入左右两翼。他的目的是通过加强两翼,利用武田军在机动性上的优势,从侧翼迂回攻击敌人。

    胜赖的确看出了联军阵型的一大弊端,织田、德川联军的阵地背靠山,正面是精心修筑的工事。在这样狭窄的地面上,军队间左右移动非常不便。中央的部队更是很难给左右两翼以有利的支援。这个漏洞的确非常要命,但是胜赖忘记了,他把原本应归入本阵的部队划至两翼,直接造成了中路防守的空档。用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来对付信长这样的当世名将,就有失偏颇了。

    武田全军沿着连子川展开。右起是马场信春(房)、真田信纲、真田昌辉、穴山信君、土屋昌次、一条信龙、武田信丰、胜赖本阵、小幡信貞、武田信康、内藤昌丰、原昌胤、最左边的是大将山县昌景率领的武田精锐赤备。

    武田军两翼部队的突击掀开了长篠、设乐原合战的序幕。织田、德川联军最初估计:武田军会将攻击重点选在中央,而展开的两翼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正是因为判断上的失误,战局开始阶段武田军竟然取得了优势。武田军的左右两翼不顾损失、强行突破了联军的铁炮阵,最右翼的马场军700人面对数倍于己的佐久间信盛队和水野信元队(总数超过6000人)努力奋战,竟然成功地突破敌阵(这里顺便提一下,据说合战前佐久间信盛曾被胜赖策反。联想到之前三方原时的狼狈逃窜,再看看6000人的队伍居然被700人杀得节节败退,织田信长在日后流放他想来一点也不冤枉。)武田右翼奋战的同时,左翼的山县昌景1500人也与联军中的德川势6000人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武田的中军继续保持着沉默,而两翼部队却在与德川队的遭遇战中节节推进,武田势的迂回作战一度取得了成功。此时的信长终于明白胜赖的真实意图。他急令中央部队冲出栅栏,突击以武田家一族众为主的武田中军。(很简单的论证法,既然两边强了,那中间必然是弱了)

    任何阵法都有其弱点,胜赖布鹤翼阵的命门就在其作为进攻枢纽的中央部。一旦中军出现问题。左右两翼就会被分断孤立,最后被敌军各个击破。

    就这样,随着战况的变化,织田、德川联军从合战初期的防御转为进攻。而设乐原合战开始三、四个小时后,武田军一度占有优势的局面在信长攻击的命令下被逐渐扭转了。以羽柴秀吉、泷川一益为首的联军中军同时发起攻击,正在旁观战况的武田一族见此早已慌了神,完全不顾胜赖下令迎击的指令,纷纷退却。整个中军只剩下信玄时代的勇将小幡信贞还在拼死抵抗,面对有着压倒性兵力优势的联军,信贞最终在乱战中阵亡。

    信长见中军得手,武田军一族已纷纷败退。立刻下令将武田军左右两翼分断。面对这种危险状况的武田军充分发挥了善战的本色,胜赖亲率直属部队的一部分并入山县队。而靠近右翼的穴山信君则并入马场队,继续加强两翼的兵力,完全无视敌军已经突破中央,继续向联军的两翼施加压力。

    可是,由于武田军的穴山信君队在之前的中路对决中受到重创,缺乏足够的预备队进行替换,在苦战后被迫撤退,得不到足够增援的马场队和真田队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冲破联军的左翼。不得不转入守势,真田兄弟在突击战中先后战死。而武田的左翼部队虽然得到了胜赖旗本队的援助,但是由于左翼军指挥官山县昌景在之前的血战中已中铁炮战死,赤备军的指挥陷入混乱之中。尽管内藤昌丰和原昌胤拼死进攻,却仍然丧失了作战的主动权。此时的联军已经在信长的指挥下彻底将武田军的左右两翼切断。剩余的武田军完全陷入了织田、德川联军的包围之中。如果再不撤退,很可能全军覆没。

    看到已经无力回天的胜赖被迫率军突围。混战中,内藤、原、土屋等大将先后战死。只有马场信春率本部为胜赖杀开血路,在胜赖成功撤退后又以残部为殿军死守,不久战死。就这样,设乐原合战最终以武田家的惨败告终。后据《甲阳军鉴》记载:此战武田军阵亡、失踪、逃散的士卒过万,家臣团更是折损大半,战死的几乎都是跟随了信玄身经百战的名将。 织田德川伤亡6000多.从上述可见并非黑导电影搬胜赖无能到如此地步

    经此一败,武田家元气大伤,再也无力西进,眼看着织田家一步步地壮大。此后,虽然胜赖开始注重领内的治理,但已经为时太晚。七年后的天目山一役后,武田家灭亡。

    从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在长篠、设乐原合战中,武田胜赖的确显示出他作为猛将善战的一面,但是一场战争并不只是在战场上的厮杀。胜赖在政略、战略和战术上均败给了信长,最后的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政略方面:武田军的领内动员力至少在三万以上,但是由于信长的盟友上杉谦信牵制了武田军的部分兵力,考虑到来自于越后的威胁和农业方面的原因。胜赖最后仅动员了一万五千人前往长篠城,完全把希望寄托在信长不会出动主力,如此想当然的构思已经先失了一着。

    在战略上,武田军面对长期作战的有利局面,没有仔细看护军事要地鳶巣山砦,被织田、德川联军轻易地偷袭得手,导致后路被断处境艰难。这在战略上是极大的失策。
    战术是胜赖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他冒险将所有的优秀指挥官全部派往前线,只留下无能的一族部队配置在中路完全是一种军事-。这种做法一度在战况上取得了优势,但信长最后还是察觉出了胜赖的意图,主力猛扑武田军本阵,武田家中路的迅速溃败直接导致了整个战役的失利。在战术方面,他将清一色的一族部队配置在本阵现在看来是一大败笔。如果在其中能多搭配几个久经考验的老将,本阵显然不会这么快崩溃。武田在整个战役中的损失应该也会小很多。

    诚然,我们不能对胜赖要求过高,用他父亲的才能来要求他显然是过苛的。即便是信玄,也曾在年轻的时候惨败给村上义清。不过那只是一场局部战争的失利,对整个战局的大势并无多少影响。而天正三年的长篠合战则不同,胜赖不但输掉了战争,也输掉了武田家的将来。

    笔者后记:文章总算是写完了,过去本人一直是受黑泽明先生的毒害(笑),以为长篠合战就是依靠铁炮将武田军击溃的。现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又经友人指点才明白。由于胜赖初期的战术得当,使织田、德川联军的铁炮攻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不过初期突击的时候损失的确很大)。到后期陷入接触战后,铁炮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深受手中材料的影响,在本人描述的整个战局上基本没有铁炮手们什么事。(没办法拉,为了纠正光荣公司的乱谈,各位铁炮兄弟们就牺牲一下吧^^)
    顺便提一下竭力鼓吹铁炮制胜论的《长篠日记》和《信长公记》,最近看了学研社专职作家大山格写的关于长篠合战的研究,他通过对两部史书的对比,让人惊奇地发现其间居然只有三处地方的描写是相同的。而《甲阳军鉴》则基本上照搬了《长篠日记》的内容,不足信。
    此外,设乐原合战一般指的是武田军与织田、德川联军的决战,而长篠合战则要从兵围长篠开始算起哦。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