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世界历史 >>东亚历史
  • [转贴]武田信玄
  • (转贴)德川家康
  • [资料]室町幕府职役一览
  • 战国官位一览
  • [转帖]武田一门众の猛将——诸角虎定
  • [转帖]小早川秀秋———天下我主沉浮!!!
  • [转帖]对马宗氏的历史
  • [转帖]失败者列传
  • [转帖]长宗我部宫内少辅盛亲小传
  • [转帖]长筱合战综合分析
  • 最新热门    
     
    [转帖]战国名将用兵哲学

    长还是采用其一贯的“擒贼擒王、重点打击”的战法直接攻击浅井长政的本城小谷城,将其团团围住。当时的兵力对比情况是织田、德川联军三万四千人,浅井、朝仓联军一万八千人。按照《孙子》所说“十而围之”的作战原则,以不到两倍的略微优势兵力去围攻固守坚固城池的敌军,即使最终攻下城池,也会损失惨重,得不偿失。织田信长当然明白这一点,于是他自然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采取其他的策略转化这种对自己不利的情势。他的目光落在了小谷城的支城横山城上。横山城虽小,但所处位置却极为重要。它地处贯通浅井氏领地近江南北的要道之上,控制横山城就可以将浅井氏的领地拦腰截断。信长遂派偏师急攻横山城,给浅井长政施加很大的心理压力。浅井军终于按捺不住出城野战。两军在有利于大军展开的(女市)川展开决战。信长将不利于己方的攻坚战转化为己方所擅长的野战,从而赢得了又一次大胜。
    天正三年(1575年)的长筱之战无疑是织田信长军事生涯中所迎来的第三次决定性的重大胜利。当时,信长大军在长筱西面的设乐原布防,延连子川紧急构筑了三重(一说两重)防马栅,在防马栅后配置了装备三千(一说一千)火枪、分作三批(三段)射击的铁炮队。集中使用火枪的战法是以前杂贺众所创制的,但在防马栅后集中配置火枪部队则是信长根据敌方武田军的特点而做出的发挥。信长的想法是用防马栅滞阻住敌军的锐利攻势然后用不间断的火枪射击将敌军的有生力量歼灭于防马栅前。熟悉日本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武田家的骑兵部队拥有日本战国时代诸侯军队中最强大的突击力和破坏力,号称“疾如风”、“侵如火”。信长要实现自己的想法,那么就要采取行动吸引武田军来攻。首先,他派出大量奸细四处散布“织田军软弱可欺”的信息,故意给武田军一个“趁机进攻可以完胜”的暗示。而此时的武田军总大将武田胜赖也正好因为夺取了前年武田信玄兵疲身亡却没有攻下的远江坚城高天神城而日益骄傲。当前的胜利加上织田军不堪一击的谣言使他更加盲目自信。于是,他被信长乖乖地吸引到了设乐原。其次,开战之前,信长唯恐武田骑兵部队不主动发起进攻,于是派遣左右两翼的佐久间盛政队和大久保世忠队到防马栅外对武田军进行挑衅,终于把武田铁骑吸引到了他精心准备的口袋里面。是役名门武田氏精华损失殆尽,一蹶不振,很快便灭亡了。由此可见信长谋略水平之一斑。
    从以上信长一生最经典的三大决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信长善于收集情报并根据情报临机应变,有积极果敢的行动力、迅速敏捷的机动力,以及领先时代的预见性,体现出近代的合理主义思潮。按照日本学者的统计,在信长一生的戎马生涯中,强攻占70.5%,包围占19.6%,诱降等只占9.9%,由此可见信长作战思想中勇敢主动的特点。当时在日本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这样评价信长--“信长具有极强的理解力和明晰的判断力,藐视神佛,排斥一切权威”,其言信也。

    ■ 二、重兵重围--丰臣秀吉用兵哲学中的致密与大胆
    自古以来,长期围城攻坚是攻城战中最艰苦的,被视为兵家大忌。城池的难攻不破是很自然的事情,城池本来就是设计修筑来让敌人无法攻破从而保护人口财富的,其体现了修筑方最高的智慧、技术与力量。而要攻下城池,则必须要体现出比守城方更高的智慧、技术与力量。
    长期围困因为涉及到粮秣、水源、军需的补给等诸多问题,难度很大,故一般攻城方多采用强袭或奇袭的战法,以求迅速结束战斗。但丰臣秀吉独不然,这显然与秀吉的军事哲学有关。长期围困这种不流血的作战方式虽然意味着大大增加攻城方在经济上的消耗,但是也意味着兵力消耗的减少。
    秀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成为了围城战的专家,其最初的典型战例就是因幡鸟取城。
    天正九年(1581年),秀吉率领压倒性的庞大兵力围困了鸟取城。早在围城之前秀吉就着手进行了两点准备:第一,他以高于市值数倍的高价在若狭、因幡两国大量收购粮食,几乎买光了市面上的所有粮食,切断了鸟取城的粮食储备来源;第二,对大军所过之处的农民进行有意地虐待驱赶,把农民逼入鸟取城中避难,使得城中人口数一下子翻了一翻由两千变成了四千。秀吉两万大军围城以后完全切断了鸟取城同外界的一切联系,同时挫败了毛利家从陆路和海路对鸟取城进行补给的尝试,使得城内缺粮极端严重,甚至到了吃饿孚之人肉的地步。经过近百日的围而不攻,鸟取城终于被迫开城降伏。
    另一个同样经典的战例是发生于第二年,即天正十年(1582年)的备中高松城攻略战。守城方约五千兵力被秀吉、宇喜多联军约三万人的大军团团围住。时逢日本的梅雨季节,高松城外的水田与沼泽水位暴涨。秀吉利用这一时机,发动约一千九百一十五人耗时十二天,运土六万五千台(约等于三十八万余立方米)修筑了一条大堤,引足守川之水灌城,使得高松城成为了一座“湖面浮城”。在有记载的日本历史上,采用水攻法攻城,这是第一次。
    当然,作为一名卓越的战略家,秀吉并不是抱定“围而不攻”这一教条而不知变通的人。发生于天正十八年(1590年),标志着秀吉取得天下的决定性战役小田原征伐就体现了秀吉战术的变通。秀吉动员二十二万七千大军包围了北条军五万六千人防守的、号称“不落之城”的小田原城。在围城的三个月中,派遣偏师分别攻略北条氏小田原城的各支城。支城被各个击破导致了小田原城的孤立化,小田原城与各支城互相支援互为犄角的状况被打破,终于城破国除。
    当然,战场并不都是可以随便选择的,除了攻城战之外,野战也在所难免。野战充分体现了秀吉用兵哲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重兵,即大兵团作战。每逢野战,秀吉必定动员远远超过敌方的强大兵力投入战场以压倒对方。以下一连串的史实可以证明:前面所提到的因幡鸟取攻城战秀吉率军两万攻吉川经家四千,为十比二;备中高松攻城战为大军三万攻清水宗治五千,为十比一点六;天正十年(1582年)的山崎之战秀吉动员两万七千军与拥有一万三千兵力的明智光秀作战,为十比四点八;翌年的贱岳之战,率军三万与柴田胜家两万交战,为十比六点七;同十二年的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虽然开战之初由于织田信雄与德川家康单独媾和使得秀吉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但是到了后期秀吉却动员了十万大军与家康的一万七千人作战,为十比一点七;稍后的太田城攻略中秀吉动员了六万大军进攻太田党的五千人,为十比零点八;前面提到的小田原征伐时,秀吉军与北条氏政、氏直军的比例为十比二点五……由此可见,秀吉在历次征伐中与敌方相比都始终保持了人数上的压倒性多数。
    秀吉军团强大的军事动员力当然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可分开的,同时这也体现出了出身奉行的秀吉在有效利用经济手段上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才能。高松城攻略中为赶筑堤坝,秀吉许诺民夫运土一表赏钱一百文又米一升的高额报酬,史料记载此一行动共耗资六十三万五千零四十贯,耗粮六万三千五百零十石,运用物质利益刺激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民夫劳动的积极性。鸟取城攻略中不惜重金收购粮食,断绝了敌军的粮食来源。山崎之战前夕也将姬路城中的金银米粮分送给麾下将士以换取他们的效忠。不久前热映的时代剧《利家与松》中也有一情节表现担任柴火奉行的秀吉因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了薪炭的节省而受到了织田信长的嘉许。这些都证明秀吉非常善于运用经济手段为实现自己的目的服务。
    按照日本学者的统计,秀吉一生的攻城战中,采用强攻攻下城池的占46.8%,这主要是后期。采用包围战略攻陷敌城的占37.5%,采用诱降成功的占9.3%,由此可见,秀吉的一些倾向。当然,也有攻城失败的记录,攻城失败退兵的比例为6.4%。
    总之,野战时善于使用重兵,攻城时喜于将敌城重重围住施计智取是秀吉用兵的特色,他正是以其卓越的情报搜集分析能力、机略纵横的外交能力、临机应变的决断能力以及对家臣团的有效统御能力而在名将辈出的后战国时代由一介村夫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天下人。
    附:秀吉水攻用堤坝情况
    1.太田城水攻堤坝上底长九米,下底长三十二米,高十三米,长五千米,土石方总量超过六十四立方米,动用七千六百十九人耗时五个昼夜筑成。
    2.高松城水攻堤坝上底十二米,下底长二十四米,高八米,长三千一百十九米,土石方总量超过三十八万五千九百立方米,动用一千九百十五人耗时十二个昼夜筑成。

    ■ 三、铁桶付城--攻守自如、稳操胜券的德川家康
    一般认为,德川家康是野战的专家,但却苦于攻城,我也认为的确如此。号称常胜不败的德川军团虽两度攻略信浓上田城,但皆被城守真田氏搞得狼狈而归。其后的大阪之战也是挖空心思、想尽办法要让丰臣家填平城壕,自行削弱大阪城的防御设施(具体情况后文再表)。
    众所周知,家康最显著的性格就是慎重隐忍,民间曾广泛流传着关于家康说“黄莺鸟叫”的夸张笑料。他的这一性格注定了他不信奉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决胜速战的机会主义作战思想。而耗费时日但牺牲较小的付城(又称向城)战便成为了他爱用的攻城战术。付城也就是在敌城附近择重要地点修筑一个乃至数个城砦,以阻止敌军援兵,切断敌城对外一切联系,保持对敌城的攻势压力。久而久之,完全孤立的敌城守军由于饥饿、干渴、压抑以及瘟疫便会产生焦躁感和绝望感,这样即使不投降也会变得不堪一击了。简单地说,这就是一种用时间换取胜利的作战方法。
    我们还是以几个典型战例来看看家康是如何运用付城战术的吧。
    永禄十一年(1568年)十二月,德川家康攻略今川氏真据守的挂川城。家康在挂川古城所在设置本阵,并且在挂川城四周的笠町、大六山、青田山、金丸山、长谷、曾我山等处修筑了多座付城,将挂川城如箍桶一般围住,并以这些付城为据点,逐步缩小包围圈。次年五月,攻取今川军据守的天王山后,今川氏真接受家康的和议条件,开城降伏。此战历时近半年。
    天正三年(1575年)六月,家康攻略由武田家名将依田信蕃守备的二头城。家康还是祭起其惯用的付城战法,在敌城四周的蜷原、田比沙门天、鸟羽山、和田岛四地修筑了四座付城进行包围,并且多次击败武田胜赖派出的援军。终于,该年十二月,城守依田信蕃开城降伏。家康兵不血刃又得一城。
    家康付城战法最典型,或者说是最夸张的一次运用是天正七年(1579年)的远江高天神城攻略。从那一年的秋天到第二年的夏天,家康在敌城周围的小笠山、风吹、能坂、火峰、安威、狮子鼻、中村城山、三井山修筑起了八座付城。不仅如此,还在高天神城四周开挖了一条深深的壕沟,广布鹿垣、屏栅、逆木、虎落等防御设施,将其重重包围。为了防范武田援军的侵袭,又在付城所构成的外围防线开挖了又宽又深的壕沟,修筑了防范骑兵冲击的土垒、栅栏,派重兵把守。当时的德川军是一万一千余人,而守城方为守将冈部真幸麾下的不到一千守军,双方兵力对比达到十一比一。在这样巨大的兵力优势下,家康仍不力攻,而是搞出这么大的动作,包围了一年多,直到天正九年落城。由此可见,家康的谨慎与稳重到了何种程度!
    上面说了家康运用付城战法最典型的战例,那么最后来说说家康付城战法的极致。关原战后,为攻破丰臣氏据守的最后据点大阪城,家康除了运用外交、军事手段尽量削弱大阪城自身的防御外,还修复、新筑了一系列有一定规模的大城--骏府城、名古屋城、桑名城、美浓加纳城、彦根城、伊贺上野城、膳所新城、伏见城、二条城、丹波筱山城、姬路新城等,对大阪城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包围网,这其实是德川家康付城思想的一种发展。
    总之,正是由于家康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其对攻城战的“极端不自信”,才形成了家康独具特色的攻城战术。

    ■ 四、风林火山--武田信玄是孙子军事思想的实践者
    由武士阶层所主宰的近世日本社会,对中国兵家思想具有极强的受容与变容能力。而作为《武经七书》之首的《孙子兵法》自然受到当时各个武士集团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武田信玄将《孙子兵法》的精髓归纳为“孙子四如”或“风林火山”,即“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成为了武田信玄乃至于武田家的行动指针,武田军的行动无不体现出这一指针。
    《孙子兵法》中一条极为重要的作战原则就是尽量避免攻城战,而提倡野战。而纵观武田信玄的历次征伐,可以发现他率军力攻坚城的战例少之又少,相反,而多是巧妙地运用计谋将城中的敌军引诱出来,在有利于武田大军发挥的广阔地带,运用其擅长的机动野战将敌歼灭。
    最能体现武田信玄喜好使用兵法的典型战例是发生于永禄四年(1561年)的第四次川中岛会战。对于这次著名的会战的经过和场景,很多的影视、文学作品都有非常详细、直观的展示,想必大家已经非常熟悉,所以我就不多说了。我要说的一点就是在这场战役中武田军所使用的“啄木鸟战术”。当时,武田军分出一半以上的兵力派出别动队企图从上杉军的侧后发动奇袭。虽然这一计谋被上杉谦信所识破,而险些全军溃败,但是却表现出武田军在作战中具有自觉结合军事理论使用兵法的意识。
    如果说上文所说的第四次川中岛之战是一次运用兵法失败的教训,那么接下来我要说的这一仗则是武田信玄运用兵法取得完胜的经验。永禄十二年(1569年),武田信玄将北条军诱出坚城予以迎头痛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信玄攻入武藏国,包围北条氏的小田原城。四日后撤围掉头往甲斐而去。北条氏照、氏邦见信玄引军退去,以为是武田军师老兵疲被迫退兵,觉得是追击的大好机会,于是率军向三增岭进发,企图截断武田军回国的归路。获得这一情报的武田军加紧行军在北条军之前赶到了三增岭,信玄将主力交给山县昌景、马场信房、小幡信贞三将指挥,在三增岭成口袋状埋伏待机,自己则带着不多的部队上了三增岭旁边,正对北条氏支城津久井城的小仓山。当北条军赶到的时候首先遭遇了挡在路口的马场队。交战之始,北条军尚略占优势,可是随着侧翼埋伏的山县队、小幡队行动起来,展开夹击,北条军渐渐不支,终于全军崩溃。这一仗,武田信玄攻城不下,遂将引出城来予以歼灭,足见其兵法运用日渐成熟。
    武田信玄兵法运用的最顶点体现在元龟三年(1572年)与德川家康所进行的三方原会战。当时信玄侵入远江,家康坐镇滨松城。武田军力攻滨松城不下,而德川氏的盟友织田信长率领的援军旦夕且至,武田军面临着被德川、织田联军夹击的危险。信玄决定将三增岭的故伎重演,引诱家康出城野战。信玄率军向西渡过天龙川,然后向南沿秋叶大道南下摆出一幅打算攻城的样子,到了滨松城的北边又诡异地转向向西北的祝田方向行进,在三方原上兜起了圈子。这一离奇举动使得一直派探马密切监视武田军动向的家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他大致以为武田军不熟悉地形陷入了混乱正好一举将其击溃吧,率军出城主动攻击。得到德川军出城这一利好消息的信玄大喜过望,迅速掉头对德川军予以痛击,将家康打得大败。
    总之,武田信玄最得意的战术就是调虎离山和使用别动队,善于把握用兵中的虚实、奇正关系,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终于击败众多对手,开创了甲斐武田氏的全盛局面。

    ■ 五、闪击专家--集中快攻是上杉谦信战术的精髓
    上杉谦信在日本被誉为“军神”。他自比为田比沙门天的化身,其麾下的将士也都使用印有“田比”字样的军旗。当果敢勇猛、威风凛凛的谦信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也的确如同神佛一般给敌人一种极大的心灵震撼力。
    翻阅有关他的战史,会发现他的身经百战可以浓缩为两个字--突击。正是在一次又一次雷霆万钧的突击中,他赢得了战无不胜的荣誉,树立起军神谦信的威名。
    我认为谦信用兵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快攻,也就是集中配置具有极强机动性与冲击力的精锐骑兵,抓住敌军最薄弱的环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给予敌人以最大力度的打击,不给敌军一点喘息的时间。
    下面我举一个小但是很典型的且听起来象神话一般例子来展现谦信用兵的这一特点。永禄二年(1559年),北条氏政三万五千大军包围了下野国唐泽山城,城主佐野昌纲向谦信求援。谦信动员了八千兵力赶去救援。当他把大部队留在城外、仅仅带着二十三名勇士以快速的穿插从围城的北条大军眼皮底下冲入城中之后,领教了谦信过人胆略的北条氏政留下谦信“真如夜叉罗刹一般”的评语后撤军而去。
    谦信和信玄注定是一对死敌,他们所共同导演的第四次川中岛会战也注定是留下众多故事的一仗。是役,谦信成功的利用炊烟分化了武田军的兵力,利用浓雾等有利自然条件,对武田信玄本阵发起了猛烈的突击。每当车悬阵转动的时候,就有一波军团冲向武田军阵营,滚滚的突击铁骑甚至冲入了信玄的阵幕。
    即使是如日中天的织田信长军团,在谦信的突击面前也显得不堪一击。在天正五年(1577年)与织田军进行的能登国攻略中,谦信又一次成功地表演了他所擅长的快速突击战法。当时,织田信长麾下拥有柴田胜家、羽柴秀吉(丰臣秀吉)、明智光秀、前田利家、泷川一益等诸多名将,总势达五万左右的北陆平定军正向越前、加贺进发,抵达加贺北部的手取川一带。上杉谦信也率军三万七千出松任城南一里半布阵与织田军对峙。由于织田军内部柴田胜家与羽柴秀吉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秀吉引军自行离开战场回国。胜家孤军难支,决定利用暗夜的掩护悄悄回军和田山城。察知这一情况的谦信当即从背后向织田军发起强大攻势,大败织田军,斩首一千余级。虽然手取川一战织田军只算小挫,但是却从此以后极力避免同谦信发生大规模的战事,将攻略的重点转向中国的毛利氏和四国的长宗我部氏了。
    他的性格、他的装束、他的故事,甚至于他所钟爱的车悬阵战法无不投射着一种快速进攻的理念,他所代表的“谦信流”速攻理论将那个时代的骑兵进攻战术发挥到了极致。他是当之无愧的军神。

    ■ 六、翻云覆雨--善于运用“高等谋略”的毛利元就
    在弱肉强食的日本战国时代,机谋权变在战国大名的行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孙子兵法》将“不战而屈人之兵”视为最大的成功,提出了“其上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的理论,因此,怀柔、拉拢、诱降、搅乱甚至暗杀这些可以不战而胜的计谋被当时的武士阶层视为“高等谋略”,而中国地区的霸主毛利元就正是精于此道的高手。
    大永三年(1523年),毛利元就攻略安芸西条镜山城。他用承诺城破之后赏赐所领三千贯的条件策反了守城副将藏田直信做了他的内应,城破。
    享禄二年(1529年),毛利元就攻略阿须那高桥家。他采用暗杀的手段清除了高桥家当主、藤挂城主高桥兴光,扶植高桥同族的支城鹫影城主高桥盛光做了高桥家当主,从而将高桥一族拉到了自己麾下。此外,在平定吉川兴经、井上一族和本城一族的活动中,也屡屡采用暗杀的手段。
    为了有效地控制吉川家与小早川家,他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元春和隆景过继过去当养子乃至于后来继承两家家业。
    除了以上这些较为“简单”的“初级高等谋略”外,史书上还有他成功运用“反间计”的记载。
    天文九年(1540年),元就本城吉田郡山城被尼子氏三万大军包围。为了打破这样一种不利局面,元就决定使用计谋。正好他手下有一个名叫内别作助四郎的家臣,刚入仕不久,元就知道他是尼子家派来的间谍,就故意让他做了近侍。在商议如何抵抗尼子大军的军事会议上,元就故意大声说:“幸亏尼子军在甲山布阵,要是在青光山(青山和光井山的合称)布阵就将我军通往周防的联络通道完全阻绝,我们就危险了。”与元就所要传达给尼子军的情况真好相反,当时尼子军驻扎的甲山位于郡山侧翼,在战略上对吉田郡山城构成很大威胁,而元就所说的青光山虽然可以控制道路,但是却在守城的毛利军与赶来援救的大内军的夹击之中。不久,大内军出现在尼子军后方,城中的毛利军趁机出城,迅速将尼子军击溃。
    决定毛利元就命运的一仗是与陶晴贤进行的严岛合战。弘治元年(1555年),毛利军四千与陶军两万对阵,双方兵力悬殊达五倍之多。毛利元就当然知道采用常规的正面作战方法几乎是毫无胜算的,于是频繁的使用谋略,这几乎凝聚了毛利元就的所有谋略手段--元就首先拉拢晴贤的家臣团,将其重臣久芳贤重策反,这是“拉拢策”;拉拢不了的晴贤重臣江良房荣就设计让晴贤不信任他,甚至错杀,这是“离间策”;为防止背后的尼子趁机威胁自己的后方,他挑动尼子内乱,这是“混乱策”;为了将敌军吸引到对自己比较有利的地方,而让桂元澄伪造假书信,这是“诈降策”;为了当地国人、土豪站在自己一边,他许诺了种种赏赐,这是“笼络策”;为了扭转自己水军力量不如陶军的劣势,他联合陶军的宿敌村上武吉的伊予水军,这是“统一战线”……
    战国时代名将辈出,但是运用阴谋权变能够达到这般如火纯青的恐怕没有几人,其后继的大江流军学的的传人们将毛利元就尊为“日本第一谋将”。

    ■ 七、钓之野伏--岛津义弘以寡击众百试百验的故伎
    在野战中,交战双方的兵力多寡几乎可以说是左右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岛津义久、义弘、岁久、家久四兄弟所率领的岛津军团却屡屡挑战这一战争常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之内就以统一三州(萨摩、大隅、日向)为出发点将几乎整个九州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被称为“西国最强军团”的岛津军如怒涛一般快速进击的过程中,有一种被称为“钓之野伏”的必胜战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岛津家御旧制军法卷抄》中对这一战法是这样描述的:“钓之野伏是我军派出饵兵引诱敌军,继而伏兵伏击敌军的一种战术,萨州史上古已有之。”具体做法是:派遣一股部队到敌军阵前引诱敌军,其余主力分成数阵,在一定地域成口袋状布置,专等敌军被诱饵引入伏击圈。由于屡次战役岛津军在人数上多处于劣势,所以自岛津忠良(日新公)大永七年(1527年)的伊作征伐以来,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的战役都使用了这一战术,在元龟三年(1572年)发生的在木崎原与伊东义佑军的决战中、天正六年(1578年)在耳川(高城川)与大友宗麟军的决战中、天正十二年(1584年)在岛原冲田畦与龙造寺隆信的决战中,以及天正十四年(1586年)在户次川击溃秀吉九州讨伐联合军前锋(仙石秀久、长宗我部元亲父子、十河存保等部)的战役中,都使用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运用钓之野伏这一战术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和教条,要引诱敌军老老实实地跟着诱饵进入伏击圈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饵兵,要随时做好被敌军重兵围攻牺牲的准备,耳川之战中担任饵兵诱敌任务的北乡久盛、本田亲治两队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英勇作战最后全部阵亡的。另一方面,作为伏兵,则要把握好出兵的时机以及做好与其它伏兵单位的协作,岛津四兄弟的亲密以及家臣团的团结则使得这样的协调相对容易起来。
    我将岛津军团所经历的八次最重大会战放在一起对比后发现--在自军兵力大于或等于敌军兵力的四次会战中,岛津军使用钓之野伏与传统力攻的几率一样,各两次;在自军兵力小于敌军兵力的四次会战中,岛津军使用钓之野伏三次,传统力攻仅一次,那就是关原会战。
    顺便说一下,在关原会战中,岛津军撤退的时候还使用了一种-性的“舍歼”(即舍身战法)。首先,在友军相继从后方撤退的时候,岛津军全军则向前穿透敌军从敌军后方撤退。为了阻截东军的追兵,先是岛津丰久担任殿军,击退了小早川秀秋的追兵,但是被井伊直政队歼灭。接着,义弘麾下的长寿院盛淳队又担任殿军,阻截井伊队,全部战死;再接着,义弘麾下后醍院宗重(喜兵卫)队担任殿军,阻截井伊直政、松平忠吉两队,全部战死。最后,义弘麾下的川上忠兄(四郎兵卫)队担任殿军,用火枪将井伊和松平射伤马下才制止了东军的追击,义弘率余部约50人辗转逃回萨摩。正是一队又一队的殿军以-式的阻击迟缓了东军的追击行动,才使得义弘得以安然回国。
    客观地说,岛津军的作战并没有多少技术性的东西,他们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全凭着一种精诚团结与视死如归的狠劲。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