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世界历史 >>东亚历史
  • [转帖]日本史上三大美女
  • [转帖]天皇列表
  • 哪些战国武将有巨大潜力却没完全展露(多选)
  • [转帖]试论石高制度的历史地位
  • [转帖]日本筑城史
  • [转帖]兵士的战时食粮和食粮经济学
  • 日本名将甲胄
  • 【日本战国】扫盲帖(入门)
  • [原创]大政奉还
  • [转帖]名称解释
  • 最新热门    
     
    [转帖]从权力倾轧角度看本能寺之变起因

    部队,编成了规模庞大的大阪军团。但是信长对信盛手握重兵花了那么长的时间还是灭不了本愿寺大为不满,石山之战结束以后,又罗织了其他一些罪名,把他改易,配流高野山。又把林秀贞当年谋划立信行废信长的旧事翻出来,把他改易了。原美浓三人众之一的安藤伊贺守守就也以“有异心”这个暧昧的理由遭到了改易。虽然,信长对信盛的表现不满,对秀贞的旧怨是改易他们的主要原因,但是我认为。信长改易信盛等人,也是为了重新分配石山之战结束后过剩的大批军事力。这样,信长的直辖领和一门领的扩大已不可免。

    天正九年九月,信雄受信长的许可。从甲贺,信乐,信太,大和四个方向同时对伊贺发起进攻,仅仅数天就将伊贺完全平定。

    这次信长为了防止信雄再犯错误,让丹羽长秀,泷川一益等经验丰富的名将为其辅翼。还派了近江众,筒井顺庆的大和众,信长的旗本马回众。这是信长的“万全之策”。

    最后分配领地时,伊贺四郡信雄领有三郡,信雄的叔父织田信包领有一郡。当时信包为势州安浓津城主,是信雄的监护人和与力。于是信雄的领地从伊势的北田原领以外,多了伊贺一国。

    在信雄经略伊贺的时候,神户信孝成功地使武田氏的重臣木曾义昌归降织田氏。这对时已江河日下的武田胜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信孝想借机在为时不久的甲州阵中立下功名。和信雄竞争。

    但是信孝终究没有参加甲州阵,天正十年二月,信长任命信忠为甲州讨伐总大将,以泷川一益,森长可,河九秀隆,毛利秀赖等人为副将。一举消灭了武田胜赖,泷川等人大多拿到了上信甲的新领,而他们又是信忠的部将,在一定程度上受信忠的指挥,于是信忠的势力从浓尾两国向关东伸张。

    这样,信忠信雄的势力都得到了发展。而信孝却不免有点冷落。于是信长有了一个念头,让信孝去做筒井顺庆的尤子。

    信长在北伊势经略中逼降了神户具盛以后。便让他收信孝作养子为条件安堵他的领地,其实就是用这个方法把神户氏变成自己的家人。但是后来北田具教投降以后,信长命他隐居,把家督过给信雄。北田家是村上源氏的名门,自显能一代起就代代担任伊势国司一职。在家格上大大优于仅为一国人领主的神户氏。信孝地位一上升,豪族的家名显然不够用了。而筒井氏时为大和一国国持者。统治着畿内的枢纽地区。对于信孝来说筒井氏的家名的确比较适合。

    但是顺庆在天正八年已经收了从弟定次为养子作为世继。再说顺庆和信孝的年龄差距只有九岁,顺庆也是明智光秀近畿军团管辖范围内的势力,所以这个方案并不好。

    天正十年三月二十六日,消灭了武田家的三位中将信忠凯旋归来。信长命他“天下御与夺”,正式承认他是信长的继承者。这时对于信长来说,给信孝一个合理的处遇就急迫起来了——-兄弟间的地位差距拉开啦。于是信长就有了让他去经略四国的打算。并借机让他做三好康长的养子。

    三好山城守康长,号笑岩入道。是三好长秀的次子,三好元长的弟弟。长庆的叔父。自宗家三好义继被织田家灭掉以后,他就俨然以长老的身分成为三好家的总领。当时三好一族虽然已经没有长庆的时候总摄京都政务的气象了,但是在他们的老巢阿波赞歧还是有一定的势力。但是自长宗我部元亲开始阿波平定以后,三好家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十河存保,篠原自遁(篠原长房之弟)等人虽然拼命抵抗,但是仍然难敌长宗我部军如潮的攻势。三好康长自天正三年投降信长以来,和有力国众若江三人众(池田教正,野间康久,多罗尾纲知)共为河内守护。他见长宗我部打到了自己的老家,安能坐视?于是他向信长求援。信长本对元亲的四国统一抱默许的态度。但是康长这么一说。态度大变,于是四国经略的问题就这么被提了上来。

    信孝得到了四国经略的任命后,马上回国做了大动员,把领地里15——60岁能打仗的男子全部动员了起来,再命令领内的土豪和牢人众统统从军。其中有关盛信,关一政父子,千草三郎左卫门尉(三重郡的豪族),草生越前守(安浓郡草生庄的豪族,出自工藤氏,天正八年被织田信包所灭)的旧臣众。原安浓城主细野藤敦的旧臣众,原北田家臣野吕左近将监(此人因“逆心”被杀)的家人。桑名城主伊藤实信等人。另外还有调过来的七八百伊贺忍军,铃木重秀的杂贺众等人。再配上丹羽长秀,蜂屋赖隆和津田信澄等经验丰富的将领。共一万四千到五千人。信长还要信孝对康长“事之以父母”。其实就是暗示信孝你马上要被过继到三好家去啦。

    总之,信孝为了自己地位的上升,极力支持四国征伐,但这样又和明智光秀产生矛盾(具体原因撰文后述)。信长一门领直辖领的扩大,使得织田家分国再编成的过程急促化。使得光秀非常不安,一是害怕失去在四国问题上的发言权(他当时是负责长宗我部方面的取次,具体将在第三节叙述)。二是害怕有朝一日地位不保。信长没有体察到光秀的这种心情。结果带来了灾祸。

    2.信长与光秀,元亲之间——四国政策的变迁和本能寺之变

    在本章之首,先看一下织田信长在石山之战结束后发给佐久间父子那张有名的19条大折槛状,在该状的二,三条中,信长列举了羽柴秀吉,明智光秀,柴田胜家,池田恒兴等人的战功来使手握重兵的佐久间信盛自愧。信长对光秀评价尤其高,说他的功劳“天下人人皆见”。对于谱代的功臣鬼柴田,自己的乳兄弟和平定了阴阳数国的秀吉信长都没用这么高的字眼形容过,可见信长还是相当器重光秀的,这可以说是信长对光秀最高的赞誉了。

    第二年天正九年二月二十八日,信长在京都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这是一次十分隆重的盛会,信长要求参加阅兵式的武将们一定要穿着巧思设计的服装,他自己就身着蜀锦战袍,白熊皮披风,骑着装饰地十分华丽的名马大黑行进于行列之中,山内一丰为参加这次盛会用尽了妻子千代的积蓄而购买名马。场面据说“见物成群集,贵贱惊耳目。”(《信长公记》)“各规模极尽其能事,实非言语所能形容。”(《兼见卿记》)正亲町天皇也参观了这次阅兵。光秀受信长之命担任这次阅兵的总奉行。可见信长对他的信任。

    同年六月二日,政变发生一年前,光秀对领内军役负担者以其知行的多少,给定其相应的军役赋课。并借此发布了一系列军法条文。其中他强调虽然他可以动员更多的兵力,但若尽为“瓦砾沉沦之辈”,又不加以法度约束,这种行为如同掠取国家拨给的军费。这点证明了光秀对于佐久间信盛的事的确是心有余悸。信盛是信长尾张时代的老臣,在信行谋反的时候为信长能挫败土田夫人和林秀贞的阴谋立下大功,后来活跃于各地战场立下不少战功,被称为“退之佐久间。”但是如此的宿臣就是因为引起了信长的不快,就立被改易以至穷困难以维生。这对性格感情细腻而敏感的光秀来说触动有多大可想而知,于是他在文书中多次强调人们要勤于军务,并且若有“比类而出之拔粹,粉骨者。“即速达以上(信长)闻”。并声明是”仍如家中军法之件。”(《御灵神社文书》)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了在政变前一年光秀处处以佐久间信盛为戒,作出拼命为织田家奉公的样子。

    天正十年元旦,众人赴安土城“御幸之间”参贺信长,这时“惟任日向守殿,宫内卿法印(松井友闲)一番也。”(《宗及茶汤日记他会记》)。可见,在政变发生的当年初,光秀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正月七日,天王寺屋宗及和山上宗二等人到坂本参加光秀的茶会,光秀将信长“御自笔之御书”挂在床之间(《宗及茶汤日记他会记》)。在茶会中,床之间的装饰物一般表示着茶会的主题,光秀这么做的意思无非是对信长表示敬意和向与会者宣布我光秀今年要好好地按照上样的意思奉公。

    但是,在甲州阵时,光秀派出的部队一副士气不振的样子(《晴丰记》),《兼见卿记》则称“日向守人数殊多。”有一点,信长在甲州阵的时候是要各将多动员尽量多的部队,光秀是很认真地做了,但是,既然光秀要拼命奉公,为什么他的部队会士气不振呢?一切好象说明着信长和光秀之间发生了什么。

    到后来德川家康,穴山信君一行赴安土的时候,两人间的矛盾就表露出来了。

    当时为家康的接待事务,二人意见发生了分歧,最后信长发了火,光秀被踢了好几脚。(《佛洛伊斯日本史》)

    一般史学界把上面这个事情都归结到光秀谋反“怨恨论”中去。但是我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事情真有那么简单吗?

    当年五月七日,即事件发生一周前,神户信孝接到了父亲发给他的四国切取朱印状。前后时间相差很短。我想光秀会不会是去恳求信长不要改变对长宗我部政策,并毛遂自荐,要自己去调略长宗我部来降,结果引起了信长的不快。从佛洛伊斯的记事里我想这个想法可以得到佐证,他在记叙这个事情的时候,竟然没有提到一点有关接待家康的事。

    另外,本能寺之变发生在六月二日,而明天三日,就是信孝军团四国渡海的日子。这未免也太巧合了,怎么看都象为极力阻止信孝渡海而作出的下下之策。其实换过来想想,光秀被免去接待家康的任务,转而被派到备中前线去支援宿敌秀吉。这完全是信长对光秀不听话的惩罚,干脆剥夺你四国事务的发言权,你给我老实点。这和以前什么酒会,火烧比睿山,波多野攻略的情况一模一样,信长又一次严重伤害了光秀的感情。

    为什么光秀会那么重视四国事务,且听我慢慢道来。

    本文所称的四国事务,单指信长和长宗我部元亲的关系。两方什么时候开始联系已经不可考证,但可以确定一点,他们是通过在土佐方面做生意的界商人开始联系的。在现存文书方面看,二方最早的的通信,是天正三年信长给元亲长子弥三郎(后来的长宗我部信亲)的书信,其大意是赐给他信字偏讳,值得注意的是,信中一开始就说“惟日所呈书状已披阅。”结尾又要求长宗我部有什么事找信长都要通过光秀传达。可见,在很早的时候光秀已经开始担当对长宗我部的取次役了。

    为什么信长会让光秀去担当对长宗我部的取次役,估计和是和光秀的重臣斋藤利三有关系。

    长宗我部信亲的生母名石谷氏,是幕府奉公众中的御小袖御番众的一员石谷光政的女儿,石谷光政有一个养子,称石谷兵部少辅,是斋藤伊豆守的长子,利三的长兄。所以说信亲的母亲在义理上来讲是利三的亲戚。

    长宗我部元亲和石谷氏成婚于永禄六年,是在信长上洛以前。石谷氏出自土岐氏,这可以在《言继卿记》天文十三年一月十日的记录“御走众(是奉公众中较低的级别,当时光政身份不高),土岐石谷”一条中得到证明。所以说,石谷光政和明智光秀又是同族,两家都出自美浓源氏的名门土岐氏。

    信长不仅赐信亲一字偏讳,并且还送他左文字太刀,栗毛马等,另外还授给元亲“四国切取自由”的朱印状(《元亲记》)。这些事情能得以成功,光秀从中出力不小。

    将军足利义昭被流放以后,石谷光政失去了靠山,于是一族全投到光秀门下,这样光秀在四国事务的发言权更大了。

    直到天正八年石山之战结束的时候,织田和长宗我部的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六月二十六日,元亲通过光秀向信长进上“御鹰十六联,砂糖三千斤”,信长把糖一一分给各马回众。(《信长公记》)十二月二十五日,信长给元亲写信,对他的“远境恳切之情”表示关怀,并且让他对“临国干戈之事”向光秀作报告。(《土佐国书简集》)

    当年六月,元亲让弟弟香宗我部亲泰到安土面见信长,主要为阿波岩仓城主三好式部少辅(康长之子,一说是亲族)服属元亲的事情得到信长的同意,其实就是要信长承认自己的阿波平定事业。

    信长起初是同意的,但是三好康长对信长进了谗。于是信长违却朱印,只许元亲打阿波南半国,不许他进攻北阿波。第二年天正九年,三好康长开始了对元亲的反击,他于一月来到阿州,三月进入岩仓,使式部少辅离反长宗我部氏。

    元亲对此坚决不予承认,光秀惟恐两边闹翻,马上让石谷兵部少辅去说服元亲,但是元亲死活不听。由此光秀在四国问题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就在光秀两头不是人的当儿,羽柴秀吉的黑手又伸了进来。

    当秀吉鏖战因幡鸟取的时候,他命黑田官兵卫和仙石秀久二人进行淡路攻略。官兵卫以生驹亲正和播磨武将明石则实为副将,外加池田恒兴的部众,离反毛利家的一部来岛水军,在十一月十七日打下了淡路岩屋,仙石秀久则成功地让州本的安宅清康(他是安宅冬康的次子,信康的弟弟,哥哥死后继承安宅家名,也是三好一族)降伏,完成了淡路平定。

    这个时候,元亲也开始了阿波平定战,长宗我部以猛将久武亲信为大将,对阿波进行了猛攻,阿波的国人一宫氏因无法抵挡元亲的攻势而投降,面对这个紧张局面,驻守木津城的篠原自遁连忙向秀吉求援。

    秀吉接到了三好军的求援以后。以淡路为据点,依靠新降的淡路水军进行支援三好的行动。他让黑田官兵卫和野口长宗(淡路志知城主,在淡路之战中投降秀吉)坐镇播州志贺为总指挥,让仙石秀久支援胜瑞城的十河存保,生驹,明石二将支援篠原自遁。以上行动没有经过信长的同意,但信长没说什么,这表明了信长对秀吉的行动的是表示支持的。

    秀吉在进行三好支援作战的同时,信长也定下了四国新的分国方针。他极力确保三好在阿波的势力,所以秀吉的行动完全符合信长的政策精神的。而光秀显然已经无法影响秀吉的行动,因为光秀的部下一个水军将领也没有,试问他怎么对隔海的阿波产生影响。

    据藤田达生氏的研究,在天正九年前,秀吉已经把秀次过继到三好康长那里做养子。他的论据是《长元物语》里的一段:“三好笑岸(康长)有河内半国之知行,养子乃是羽柴筑前守御甥,筑前殿与笑岸加势,渡海到阿波......”。这里不对这段史料的真伪做讨论,这个可以证明一点,秀吉已经打算插手四国事务了。

    织田政权的取次制,就是你如果被任为某个大名的取次役,那么你就得负责和它有关的一切事务,两方闹翻以后你还得当大将把他摆平。永禄十一年的时候,当时还用木下苗字的秀吉就是对毛利氏的取次,负责和小早川隆景的联络,到后来要经略中国的时候,他就成为了对毛利战的总大将。天正八年三月,北条氏政遣使信长,泷川一益使为北条使者“公仪御执奏”。后来织田信忠灭武田胜赖以后。他便被封上野,为“关八州御警固”,防备北条氏政父子和上杉景胜的行动。而天正九年以来,担当长宗我部取次的光秀在四国问题上说不上一句话,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光秀基于自己的利益,以及斋藤利三,石谷兵部等人和长宗我部的缘戚关系,在对长宗我部元亲的问题上常持用-手段和平解决的态度。但是信长对长宗我部的态度已经越来越强硬。天正十年五月七日信长交付给神户信孝的朱印状完全确定了信长最后的四国分国方针。“阿波国之仪,一圆其方三好山城守(康长)申付了事)。”信孝则“赞岐国之仪,一圆其方申付了事。”至于土豫二国最后怎么样要到信长到淡路再做决定。看来信长很可能连长宗我部氏的存续都可能不予承认了。这些事一不经过光秀,二也没有和光秀商量的余地。光秀看见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不禁哑然,危机竟然这么早就降临到头上来了。

    六月一日,事变发生前夜,信孝致书篠原自遁,命令他在大军渡海以前维持阿波的现在情况。织田权力的效力在渡海以前已经先空降到了阿波国,光秀还能抱希望吗?

    这样一来,斋藤利三肯定坐不住了,如果光秀再顺从信长的意志的话,难免利三不会造反,利三是光秀重臣里的重臣,地位仅次一门众,拥兵不少,他一反丹州必然大乱。丹州是信长的腹地,下面就是京都,在这么要命的地方发起大乱,信长能轻饶光秀吗?所以在这时,光秀已经被逼到绝路上去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那个下下之策。

    最后,我把信长四国政策的变迁做个最后整理。
    基本分三个阶段。
    1.天正三年十月——天正八年:长宗我部元亲“四国切取自由”。
    2.天正九年一月——天正十年四月:长宗我部元亲土佐,南阿波所领安堵。北阿波由三好一族支配。元亲不许轻易出兵豫赞两国。
    3.天正十年五月——当年六月一日。神户信孝领有赞岐国,三好康长领有阿波一国。土豫两国地位暂不定。

    光秀和信长的对立,很明显是在第二阶段,并且在这个阶段拥有水军力量的羽柴秀吉开始介入四国问题。使本来矛盾不少的羽柴明智两派又产生了新的矛盾。秀吉的介入对没有水军的光秀来说简直无法容忍(简直是哪壶不开提那壶,欺负我没有水军)。

    在第三阶段,信长废弃了以前对长宗我部的一切承诺,甚至不允许长宗我部家的存续。这完全违背了光秀一派的利益,于是光秀和信长的对立完全浮上了台面。

    藤田达生氏在强调四国政策的转变对光秀的影响之际着重论述了秀吉和光秀的矛盾。但是秀吉和光秀的争端不过是臣与臣之争,不是主要矛盾,而本能寺之变的主要矛盾还是君臣之争,也就是信长信孝和光秀的矛盾。这我想大概是先生论点的一些不足之处吧。


    3.杂贺众的分裂——铃木重秀VS土桥平尉

    与在本能寺之变中分崩离析的织田政权一样,在石山之战结束以后,失去了共同敌人的纪州总国一揆“杂贺众”也发生了分裂。杂贺众很多都是真宗信徒,在石山之战中他们有不少都投入本愿寺教团一方笼城抗击织田信长。他们很都都和根来寺的行人方相勾结,土桥氏同泉识坊,汤桥氏同威德院,把铁炮传到纪州的津田监物则和杉坊有关系。土桥氏对真宗的信仰尤其深厚,他们在石山之战中一族同入大坂,同城兵一起予织田军以痛击。

    杂贺众以杂贺庄,十之乡,宫乡(社家乡),中乡(中川乡),南乡(三上乡)五个庄乡的土豪地侍构成,通称“杂贺五组”,本愿寺派的杂贺众多出自前两个乡,另外的多支持织田信长。天正八年三月,信长和本愿寺光佐讲和以后,本愿寺一方的杂贺众发生了大分裂,和下间赖廉并称“大坂之左右大将”,讨取织田大将塙(原田)直政的猛将铃木重秀在开城之后立马投向了织田一方。而土桥一族仍保持对织田家的敌对态度。

    天正十年一月下旬,铃木重秀和杂贺庄的有力土豪土桥若大夫发生了矛盾冲突,最后重秀将若大夫杀死。(《宇野主水(此人是本愿寺光佐的右笔)日记》)原因是:“铃木孙一(重秀)之继父,去年土桥平次(即若大夫,据说是土桥重隆,但是我手头没有资料可以证明)讨杀候。”(《信长公记》),重秀对此深怀“遗恨”。于是他将此事通报给信长。经信长“内内上意”同意他报仇以后。他马上起兵杀掉了若大夫。信长想借机统制杂贺众,于是就以援助铃木为名,派岸和田城将织田信张带兵进驻杂贺。

    当时居住在鹭森别院的本愿寺光佐曾经为两派的争端进行过调解。称“木本之仪”(是土桥和铃木两家有争议的领地),若大夫已经找我谈了多次,二人的矛盾缘起终归是“双方之异见”,你们如果再打下去的话就要“国破”了,为佛法兴隆计,大家还是和和气气不要打了为好。(《和歌山市史》479卷》光佐老和尚最担心的是“国破”,估计就是指铃木重秀为新仇旧恨杀死若大夫。

    若大夫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平丞,平尉和支持土桥方的势力据城抗击前来征伐的铃木,织田军。最后因为兵力相差太大而落败,平丞,平尉逃走,泉识坊在逃跑途中被杀,末子千代留在城里未逃出,被本愿寺光佐保护了起来。

    泉识坊一干人的首级在安土被示众。信长派侧近野野村三十郎到杂贺担任军目付和本愿寺光佐的警固工作。(《信长公记》《晴丰记》)

    于是,重秀在这次争乱中取得了胜利,从而成为杂贺五组的栋梁。此时神户信孝的四国攻略已经进入准备阶段。他为征集渡海船只整日在“纪州五组中驰走”(《宇野主水日记》)这些“五组”大概指当时服从重秀的众土豪。

    信长之所以介入杂贺众的内乱,个人认为和四国平定不无关系。纪伊水道的确保,对四国攻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

    土桥氏在石山之战的时候,就和长宗我部,毛利诸大名勾结的迹象,在本能寺之变发生两个月后,长宗我部军对十河存保据守的阿波胜瑞城发起了强攻。这时“纪州杂贺众元亲卿加势而渡海。”(《元亲记》)很明显,这是土桥一党的所为。

    信长在石山之战结束的时候大概也洞察了他们的不稳迹象,故借重秀之手予以肃清,为四国渡海扫清障碍,所谓的传给重秀的“内内上意”,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石田晴男氏在《守护田山氏和纪州“总国一揆”》一文中指出,铃木与土桥之争的背景,不是仅仅停留在杀父之仇或者领地争端上面,关键背景是信长为了四国平定,需要掌握纪伊水道和濑户内海的制海权,笔者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土桥平尉是个顽固的反织田派,天正七年播州三木城之战时,他组织运粮队向别所长治输送物资。(《别所长治记》)石山之战结束以后他支持光寿派继续抗战。(小山靖宪〈杂贺众和根来众〉)本能寺之变发生后,纪州的情况急转直下,失去了靠山的铃木重秀面临着被土桥派“还乡团”反攻倒算的危险。他连忙放弃领地率部退到和泉岸和田,作好防战准备,惟恐土桥派大举杀来。

    另一方面,在年初的战乱中失败的土桥平尉一度退向杂贺南的汤河一带。他闻说了信长父子的死讯以后,立即召集部众,杀到铃木领内烧杀抢掠,大有秋后算总帐之势。并和明智光秀相勾结,意欲夺回土桥一族在杂贺的势力。

    六月十二日,明智光秀给土桥平尉写了一封信,称自己出兵是“委细上意被仰出。”要平尉好好安抚杂贺众,称到江州浓州的事务办完以后,再对杂贺的知行领地问题作出合理定论。

    〈织田信长文书研究〉的作者奥野高广氏,认为这篇文书出于天正五年,是信长当时和杂贺众交战时的关联文书。但是有个疑点,在天正五年的时候江州浓州有什么非要办完才能处理好其他问题的事务?笔者认为,这明明是指光秀的江州,浓州平定。石田晴男,小山靖宪,藤田达生等学者也认为这文书一定出自天正七年以后。

    但立花京子氏认为以上文书所使用的花押形式是光秀在天正六年——七年使用的样式(立花京子〈明智光秀花押的经年变化和光秀文书的年次比定〉)。所以对天正十年说提出异议。但是我认为光靠一个花押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这只是个人喜好,并没有太怎么的规律。

    这篇文书的重点是所谓的“上意”是谁的意思,若取天正五年说的话肯定是信长无疑,但是本文并不对该文书到底出自哪一年作讨论考证。天正十年谋反时。值得光秀呼为上样的人只有一个——前将军足利义昭。

    藤田达生氏以此为根据,再次提出了本能寺将军黑幕说。他认为事变是在义昭的指示下,以近卫前久,吉田兼见(这两个人在本能寺之变前后的行动非常古怪可疑,以后有机会再撰文叙述),明智光秀等公武联手除去信长,再以毛利辉元外合之,将他再次奉迎上京,复活室町幕政。土桥氏在事变后机敏的军事行动,完全出于对这个计划的理解。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说法。

    但是有一点,足利义昭要和明智光秀取得联系,必须要通过毛利氏才能实现,但是目前光秀和毛利氏的来往书函一封不留。从上面的种种迹象来看,我估计土桥平尉有很大可能是光秀和义昭间的联络人。

    藤田达生通过六月十三日义昭写给小早川隆景的老臣乃美宗胜的书信等文书的研究,认为“义昭欲亲自上京夺取政权,想向毛利辉元提出出兵拥戴他上洛的要求。‘但是义昭真有了这个打算,必然会把持此趣旨的御书发到毛利辉元,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等毛利氏实权者的手里,不只是乃美宗胜一人,另外必然会有副状保留下来。

    毛利及两川家的文书保存都相当的完好,但是有关此相同趣旨的文字一点也没留下来。并且这张重要的御内书,只是作为一张传来文书保留在《小早川家文书〉的附录〈浦家文书〉里。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个情况。

    个人认为,当时毛利辉元和小早川隆景已经决定和羽柴秀吉和好,打算对织田家的内乱持旁观态度。故义昭虽聒噪若是,二人只当没听见。后来毛利氏既然已经臣服于丰臣政权,这些招祸的东西还能留吗?

    光秀一开始也不想马上举起将军的大旗,他想先招揽自己的部众,比如细川,筒井,但他们不吃这套,一个投向羽柴,一个表示中立。

    光秀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是山崎天王山之战的前夜了,这时光秀大概已经觉得苗头不对,想和义昭联系了,但是为时已晚了也。

    在以上三个章节里,我从织田政权内部的分国编成,信长四国政策对光秀的影响和杂贺众的有关动向三个方面揭示了本能寺之变的历史背景。下面我对事变发生前各相关势力重重的对立关系作个简单整理。

    首先在日本,当时国内统治阶级的最主要矛盾是新兴的织田政权的领导织田信长和前将军足利义昭纠集的反信长势力的对立。织田信长的有力军团长羽柴秀吉和中国最强的战国大名毛利辉元的对立,就是这个矛盾的最好体现, 在四国方面,主要矛盾是崛起于土佐的长宗我部元亲和盘踞在阿波的十河存保,篠原自遁等三好一族势力和他们的总领三好康长的对立。信长为推进四国平定事业,及支援三好氏,也为了进行分国编成,以三子神户信孝为大将,组成四国平定军准备渡海到阿州,并且默认了秀吉插手四国事务的行动。但是这个做法损害了四国取次明智光秀及他手下如斋藤利三,石谷兵部一派和长宗我部有关系的一伙人的利益。激化了光秀和信孝,秀吉和主君信长的矛盾。在纪州,本愿寺教团退出反信长斗争后其一方所属的杂贺众产生了亲织田的铃木重秀和亲毛利,长宗我部的土桥一族的矛盾,铃木氏在织田政权的支持下压倒了土桥一党,但是信长一死,土桥氏趁铃木氏失去靠山的的机会,积极对其进行反攻倒算,也积极对光秀的谋反进行支持。

    泷川一益在跟随织田信忠平灭了武田胜赖以后,他曾经向信长请求以名茶器珠光小茄子作为自己军功的恩赏,但是信长却把他转封上野总领关东,一益是不太情愿的,因为这样一来”身在远国,茶汤之事只能作罢了。“(〈信长公记〉)

    如果光秀不谋反,他势必要在西国九州立下军功才能恢复影响力。但是光秀不是一益。他不能忍受自己远离畿内身赴西海,还要受猴子的呼来喝去。并且因为微妙的关系他自己都可能要完蛋,所以他只能以谋反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但是,谋反要成功,光秀必须要人取代信长成为天下人的人望和能力,还要有效控制自己组下的大名和家臣,有他们的支持光秀才能进行权力的再编成。同时要有可以压倒一切反对势力的军事力量,再拥戴高于自己的权威势力,比如将军或朝廷。再和其他大名缔结友好的关系,这才真正是完成了本能寺之变。

    可是,光秀并没有达成这个-课题,终于在山崎天王山的枪声中被自己的竞争者羽柴秀吉和织田信孝一派所埋葬。只剩下一个背主贼臣的千古骂名和”三日天下“的笑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