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世界历史 >>东亚历史
  • [转帖]织田、丰臣统一日本
  • [转帖]战国大名领国制
  • [转帖]一向宗农民战争
  • [转帖]“应仁战乱”与山城国农民起义
  • [转帖]日本筑城史
  • [转帖]兵士的战时食粮和食粮经济学
  • [转帖]从权力倾轧角度看本能寺之变起因
  • [活动]讨论川中岛合战是否值得?!
  • [转帖]丰臣家最后的猛将
  • [转帖]江户幕府的建立
  • 最新热门    
     
    【日本战国】扫盲帖(进阶)

    -------------------------------------------

    §地名§
      日本自平安时代初期形成六十六国二岛的行政区划,直至幕末无变化。明治元年(1868年)曾细加划分,新增十一国,废藩置县时被一起废除。六十六国二岛共分为五畿七道,分别是:

      畿内五国(五畿):大和、山城、摄津、河内、和泉;
      东海道十五国: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上总、下总、安房、常陆;
      东山道八国:近江、美浓、飞驒、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出羽;
      北陆道七国:若狭、越前、加贺、能登、越中、越后、佐渡;
      山阴道八国: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
      山阳道八国:播磨、美作、备前、备中、备后、安艺、周防、长门;
      南海道六国:纪伊、淡路、阿波土岐、伊豫、土佐;
      西海道九国二岛:筑前、筑后、丰前、丰后、肥前、肥后、日向、萨摩、大隅、壹岐岛、对马岛。

      有时候,也根据中国的习惯而称各国为州,如甲斐为甲州,远江为远州,纪伊为纪州等,故西海道九国合称“九州”。相应,各国的国守,谓之曰太守。另外,陆奥、出羽(不少游戏中分陆奥为岩代、磐城、陆前、陆中、陆奥,分出羽为羽前、羽后,其实是明治初年的细分)地方为“东北”;山阴、山阳两道为“中国”(这是相对京都、奈良的距离远近而言,六十六国各有远、中、近之分,如九州诸国就属于远国,但通常“中国地方”仅指山阴、山阳两道;同时也有“日本国中部”之意,因为古代奥羽的大片土地还是虾夷人的居住区);京都、大坂地方为“关西”;箱根(在伊豆与相模的交界处)以东的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上野、下野八国地方为“关东”,上杉谦信的“关东管领”职,名义上管领的就是这些地方(外加甲斐、伊豆)。

      各国的政厅(国衙)所在地称为国府或府中,府中所建的城堡自然就是府中城。这种公家-时代的产物直到战国时代仍有遗留,其实骏府就是骏河府中的简称,同样甲府城也就是甲斐府中城。当然,其作为国衙所在地的职能早已名存实亡。

      国中还有其它各种城、砦、关等,其名多由所在地名而来。天皇与足利氏(将军家、管领家等)的居馆专称“御所”,如京都御所、室町御所、镰仓御所、小弓御所。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地名有重复出现:备中、伊豫、武藏都有松山城;石见、能登都有七尾城;与羽柴秀吉水淹的备中高松城隔濑户内海相望的有?#123;岐高松城,等等。同一个地名,在同样的读音下有时会有数种汉字写法:“小弓御所”也作“生实御所”;德川家康的居城远江滨松城的前身有“引马”、“曳间”、“引间”、“曳马”排列组合的四种写法;等等。究竟该怎样写就看个人的喜好了。

    §人物姓氏§
      在古代日本,一般百姓是没有姓氏的。公家、武士的姓氏往往是从地名演变而来。追溯这些姓氏,可以发现有些是同源的。皇族子孙中不能继承皇位的庶流(支流),就被任为京职或下放到地方;若累代皆为庶流,极可能就失去了公家身份而成为地方领主(再发展为武士集团)。其间可能即以所在地方名为姓氏;这一姓氏的庶流再分,也会出现另立门户的情况。足利氏源自清和源氏,祖上因继承下野国足利庄等地而改姓足利;吉良、今川、斯波、一色等,都是通过类似方法再从足利氏分出的支系大名。这些大势力后经过转封大都离开了原先的发迹地,而从大量较小的地方势力上还是能看到这种以地名为姓的情况,如?#123;岐十河城的十河氏、土佐安艺城的安艺氏、摄津伊丹城的伊丹氏、骏河葛山城的葛山氏、下总结城城的结城氏,等等。根据地名而改姓的例子虽然多数发生在镰仓时代以前,但战国时代以后仍有出现。今川氏真风雅亡国,最后依靠德川家康而定居于江户品川,其次子高久即改以品川为姓。

      大量的是因过继而改姓。有的家族在绝嗣时只得将养子或女婿(婿养子)改姓纳入本家以存家脉。弘治年间(1555~1558),飞驒国司姊小路家无后,即由飞驒国内的豪族三木良赖(姊小路良赖)继嗣;而上杉谦信不近女色,继嗣的只有养子。然而,战国乱世,过继更多地带上了谋略与外交的色彩。游戏中,不少大家族的“一门”存在着异姓,除少数为同族的庶流(一般出现于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中,如大友家的立花、户次、高桥,今川家的堀越、小鹿、濑名,南部家的北、九户、石川)外,其余像毛利家的吉川、小早川、穗井田、天野,三好家的安宅、十河,长宗我部家的吉良、香宗我部,织田家的北畠、神户,武田家的一条、仁科、葛山、松尾,伊达家的亘理、留守,都是以非嫡长子过继一些弱小家族的结果。这实质是一种和平兼并的手段,那些弱小家族大都并非绝嗣,但不得不将家督之位让给养子。两国同盟时较弱的一国还会将自己的亲子送去作养子,实质上类似于人质。例如上杉家的上杉景虎(北条氏秀)、上条政繁(畠山政繁)。有时候,亲族之间也互相过继养子。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好家的养子关系,三好长庆的嫡子义兴二十二岁就去世了,即由四弟十河一存之子重存(三好义继)过继,又把二弟三好义贤之子给十河一存作了养子(十河存保);小早川秀包是毛利元就七十一岁时得的末子,与元就的三子小早川隆景虽为兄弟,年龄相差三十四岁之多,于是就作了隆景的养子。

      养子关系也可以解除。宇都宫广纲与结城、佐竹两家同盟,就将次子(结城朝胜)送给结城晴朝作养子,可是结城晴朝没有其它子嗣,丰臣秀吉想让德川家康的次子秀康入嗣结城家,最后又硬行将结城朝胜退回了本家。结城秀康则因反复入嗣,先后有德川、羽柴、结城、松平四个姓。

      另有一些少见的改姓情况。松平氏据传为出自新田氏的德川(得川)义季的后裔,所以家康恢复了旧姓德川,也许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但除家康的嫡流以及第九子义直、第十子赖宣、第十一子赖房三家(即后来江户时代的“御三家”)可用德川姓外,其余仍姓松平氏。至于木下藤吉郎改姓羽柴、丰臣的经历则更已为玩家所熟知。丰臣、德川政权还分别以羽柴、丰臣和松平姓赐予亲信或有力大名。丰臣秀吉统治时期得到赐姓的有五大老及细川忠兴、筒井定次、丹羽长重、堀秀政、长谷川秀一、蒲生氏乡、池田辉政、稻叶贞通、稻叶典通、蜂屋赖隆、佐佐成政、里见义康、京极高次、长宗我部元亲、岛津义弘、立花宗茂、福岛正则、小早川秀秋等数十人,然而关原会战之后,随着德川家康的霸权确立和西军方诸大名被减知转封甚至除封,这些赐姓大都被废止了。赐姓的一个特例是龙造寺四天王之一的百武贤兼,因武勇力敌百人而被龙造寺隆信赐予“百武”之姓。

      僧侣是舍弃了俗姓的人,在游戏中往往被冠以寺号,如本愿寺、安国寺、曼殊院等,不能视之为姓氏。但公家常以菩提寺(作为一族永久的墓所而建的寺庙)的寺号为姓(西园寺、劝修寺等),寺院领地内的住人也会以所在寺号为姓(乐岩寺、大宝寺等),同样与寺庙有关,却都是货真价实的姓氏。总之,僧侣和商人的情况比较特殊,名称前加缀的可以是道号(太原雪斋)、商号(茶屋四郎次郎)、地名(山上宗二)等,不一而足;其中有的世代沿用,已经相当于姓氏了。

    --------------------------------------------------------------------------------

    §人物名讳§
      战国时代的人们,随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会逐渐拥有越来越多的名号。有时同一个人物,换一种称呼,我们可能就不认识了。先以上杉谦信(长尾景虎)的各种名号为例:虎千代①、平三②、景虎、政虎、辉虎③、宗心、谦信④,这些名号大致可以分成四类。

      ①“虎千代”是上杉谦信的幼名,即未成年时的非正式名。大都叫做“××丸”,比如松寿丸(毛利元就)、芳菊丸(今川义元)、千熊丸(三好长庆)、盐法师丸(大友宗麟)、虎寿丸(岛津义久)、梵天丸(伊达政宗)等,这是武士阶层特有的幼名格式。其实“丸”原是蜣螂推的粪球的意思,起个贱名字,好让魔鬼邪物看不上,从而保佑小孩子不早夭,和我国农村过去起些带狗字之类的名字一样具有避邪的意味。也有少数例外,如太郎(一作“胜千代”,武田信玄)、吉法师(织田信长)、日吉(丰臣秀吉农民式的幼名,后来史书为了拍他的马屁,硬是写成了“日吉丸”)、竹千代(德川家康)等。

      游戏中有一位人物是始终以幼名相称的--信长的宠童森兰丸,即使活到三四十岁,仍旧叫“兰丸”,也挺滑稽的。其实,在本能寺为信长殉死时虽然年少(十八岁),但已经“元服”(一般十二岁以上男少年的成年仪式)有了正式名“长定”,信长深爱兰丸,特意让其在成年后仍旧着童装而不束发。而人们习惯上总是称其幼名,也许是出于对美童的爱慕吧。森兰丸的两个弟弟,同在本能寺殉难的森坊丸(长隆)与森力丸(长氏)的名称,也是同样情况。

      ②上面提到“元服”,即十二岁以上男少年的成年仪式。“元服”以后,就有了“通称”(通常时称呼的非正式名)和正式名。长尾家源出于平氏,于是谦信的通称就叫做“平三郎”(简称“平三”)。通称中的数字多数并没有长幼次序的含义,而仅仅是沿袭。在一段时期内,家族中的一些特定通称只有作为继承人的子嗣才可使用,沿用较长的如六角家的“四郎”,今川家的“五郎”和“彦五郎”,北条家的“新九郎”等。因为历史记载不详,有的人物只留下了通称;而少数有名的武将,虽然有正式名,但通称更为人所乐道,羽柴秀吉的两大军师--竹中半兵卫(重治)和黑田官兵卫(孝高)是个中典型。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服部半藏(正成)也是以通称著名,而“半藏”之称为其子孙世代相传。通称可以置于姓与正式名间一并称呼,如“长尾平三景虎”、“柴田权六胜家”、“山本勘助晴义”、“天草(益田)四郎时贞”等。

      ③正式名一般由两个汉字(极少数为一个汉字)组成,其中往往有一个是“通字”,即代代相承使用的某个固定汉字。织田家的“信”,毛利家的“元”,尼子家的“久”,朝仓家的“景”,伊达家的“宗”等等皆属此例。由于使用了通字(当然偶尔也会出现不使用通字或改变通字的情况),家族中上下几代人之间同名的机率大为提高。伊豫守护河野家在战国时代内就出了两位“通直”和两位“通宣”,而两位“通直”在游戏中也经常露面,日本的史书中为了便于区分,只好各加以官名称为“弹正少弼通直”和“伊豫守通直”;伊达家第九代和第十七代都叫“政宗”,这可能也是人们常称后者为“独眼龙政宗”(前者称“大膳大夫政宗”)的原因之一;血缘和时间上最接近的是岛津义弘的四弟和三子,都叫作“家久”。

      上杉谦信的正式名有景虎、政虎、辉虎三个,涉及到了“赐字”的问题。赐字即地位高者将自己名字中的上字(两个字中的前一个字)或下字(两个字中的后一个字)赐予地位低者作为其上字,一般都是赐下字,得到上字的相对更为荣耀。“景虎”是谦信最初的名字,因生肖属虎,幼名和正式名中都有“虎”字,而“景”则为长尾家的通字;永禄四年(1561)在镰仓鹤冈八幡宫举行关东管领的正式就任仪式时,接受了原关东管领上杉宪政的姓氏和“政”字而改名为上杉政虎;同年十二月又受将军足利义辉赐予一字而改作“辉虎”。得到有地位的人的赐字在当时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有心的读者在之前的连载中也许会发觉,今川义元之“义”和武田晴信之“晴”出自同一人,即室町幕府第十二代将军足利义晴。家臣往往从主君处接受赐字。某家大名家臣团的名字中,如果有一、两个字使用频率特别高,同时又为主君名中所有,基本上就可以肯定为赐字了。“主君赐字+通字”成为家臣们最不用动脑筋的起名公式。伴随着主君的更替,赐字也不断变化。南近江的守护六角定赖、六角义贤两代,家臣有三云定持--三云贤持(早逝,游戏中一般看到的是其弟三云成持)、蒲生定秀--蒲生贤秀、后藤定丰--后藤贤丰等。类似的有趣情况在很多大名家中都可以发现。《信长之野望》系列的《霸王传》中曾把赐字作为褒赏家臣的手段之一,其实不少武将名中已含有赐字,还有一些是以通称或号相称,再予赐字就显得不伦不类了。所以这一项功能在以后的系列中再没有出现。

      赐字带有明显的主从关系色彩,在战国时代更是如此。浅井长政最初叫做“贤政”,因长政之父浅井久政时屈从于六角家的威势,是结合六角义贤之“贤”与浅井家的通字“政”而起的名字。但长政不甘于屈辱地位,终于与六角家断交而舍去了名字中的“贤”字。无独有偶,松平元康摆脱今川家而独立时,也舍弃了今川义元赐予的“元”字。

      ④僧侣、茶人等多以“号”代名,武士中拥有“号”的也大有人在(但真正为人熟知的不多)。号,有的是法号(道号),有的是斋号。日本的茶圣千利休,法号宗易、利休,斋号抛筌。由于茶道的精神大量来源于禅宗思想,茶人有参禅的传统,“宗易”是其二十四时在南宗寺参禅所得的法号;天正十三年(1585)丰臣秀吉升任关白时,与千利休共同主持邀正亲町天皇参加的宫内茶会,“利休居士”是当天由天皇所赐,此时利休已经六十三岁了。所以《太阁立志传Ⅰ》中称“千宗易”,一般情况下倒要比其他游戏中称“千利休”更准确一些。

      我国北宋的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人们更习惯于称其为“苏东坡”。日本历史上这类情况更多见,请看下面的战国人物,后面注的正式名是不是反而不那么响亮了?

    山名宗全--持丰 北条早云(早云庵宗瑞)--(伊势)长氏 驹井高白斋--政明
    斋藤道三--利政 朝仓宗滴--教景 稻叶一铁--良通 氏家卜全--直元
    太原崇孚(雪斋)--(俗姓庵原,名已佚) 本愿寺显如--光佐 本愿寺教如--光寿
    细川幽斋--藤孝 细川三斋--忠兴 织田有乐斋--长益 上杉谦信--政虎
    武田信玄--晴信 穴山梅雪(梅雪斋不白)--信君 长坂长闲(长闲斋)--光坚
    大友宗麟--义镇 立花道雪--(户次)鉴连 高桥绍运--镇种
    柳生石舟斋--宗严 伊东一刀斋--景久

      有地位的人物死后可能还有谥号和“法名”(有点像我国古代的庙号),德川家康地位特殊,更拥有“神号”:东照大权现。这些死后追赠的名号一般极少接触,就不赘述了。

      ※此外,与地名上的情况类似,同音的日语汉字时而通用的现象也广泛存在于姓氏和各种名号中,如“东”与“藤”(伊东一刀斋--伊藤一刀斋、安藤守就--安东守就),“助”与“介”(山本勘助--山本勘介、山中鹿之介--山中鹿之助),“义”、“可”与“吉”(大友义统--大友吉统、堀尾吉晴--堀尾可晴),等等。汉字中意义相同的字在日语中常常读音相同,如“满”和“盈”都读作,是故宇佐美定满也作“宇佐美定盈”,菅沼定盈也作“菅沼定满”。此类例子比比皆是。

    §教名与外号§
      教名特指天主教的洗礼名。随着天主教影响的扩大,接受洗礼的人也开始增多。以下是主要信教大名的教名:

    有马义贞--ドン=アンドレ(德·安德肋)
    有马晴信--ドン=プロタジオ
    大村纯忠--ドン=バルトロメウ(德·巴尔多禄茂)
    一条兼定--パウロ(保禄)
    大友宗麟--フランシスコ(方济各)
    小西行长--アウグスティヌス
    高山友照--ダリヨ(达尼尔)
    高山右近--ジュスト(犹斯托)
    黑田孝高--ドン=シメオン(德·西默盎)
    蒲生氏乡--レオン

      ※我尽可能使用了天主教的传统译名,但它们看上去比较别扭。换成大家比较熟悉的叫法,“保禄”即“保罗”,“西默盎”即“西蒙”,等。

      当时不少人是合家受洗,这些大名的夫人们的教名叫做ジュスタ的很多,前面加以夫姓就成为全名,如高山ジュスタ就是高山右近的妻子。不过,这些女子中最负盛名的要属细川ガラシャ夫人(1563~1600)了。ガラシャ夫人本名玉子,是“谋反人”明智光秀之女,当时一流的文化人细川忠兴的正室,日本屈指的美女。如此身世注定了她波澜的一生。她曾怀揣匕首直面父亲的仇敌丰臣秀吉,使好色的秀吉不得不打消不良企图。与其他一些女子不同,夫君细川忠兴并非教徒。ガラシャ是在秀吉发布禁教令,而高山右近被流放马尼拉的天正十五年(1587)自发受洗的,后来又学会了拉丁语和葡萄牙语。庆长五年(1600)的关原会战前,石田三成意欲将东军(德川方)诸大名(包括细川忠兴)的妻儿挟作人质,派兵包围了在大坂的细川家宅。为了不成为忠兴的包袱,ガラシャ与所有的留守人员一起自尽于家宅大火之中。被此举震动的石田三成主动放弃了人质计划。然而,ガラシャ的壮烈之死感动了全国,反三成的情绪大为高涨,间接鼓舞了东军的士气。ガラシャ夫人的美貌、才识、勇敢、忠贞和坚定信仰,历来得到很高的评价,经常出现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她的形象一般是身着和服,项戴十字架的优雅女子。将在PS2上推出的以关原会战为背景的SLG《决战》中,可以再度见到这样的身姿。

      外号常赋予有名的武将。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这对宿敌分别被誉为“越后之龙”与“甲斐之虎”。如此格式的外号还有“尾张之虎”(织田信秀)、“美浓之蝮”(斋藤道三)、“肥前之熊”(龙造寺隆信)、“出云之鹿”(山中鹿之介)、“甲山猛虎”(饭富虎昌)等。也有的不用动物来形容:“越后钟馗”(斋藤朝信)、“雷神”(立花道雪)、“东海第一强弓”(今川义元)、“尾张的大傻瓜”(织田信长,这是极少见的反面外号)等。外号有时可以与其它各种名号相连,如“独眼龙政宗”(伊达政宗)。作为武士,最看重的就是武勇,精通枪术(长枪)的武将会有一个带“枪”字的外号:血枪九郎(松平家的长坂信政)、枪半藏(德川家的渡边守纲,通称半藏)、枪大膳(里见家的正木大膳亮时茂)、枪弹正(武田家的保科弹正忠正俊)。“鬼+名号”是夸赞武勇最常用、最简洁明了的格式:鬼美浓(原美浓守虎胤)、鬼十河(十河一存)、鬼柴田(柴田胜家)、鬼半藏(服部半藏)、鬼作左(本多作左卫门重次)、鬼孙市(杂贺孙市)、鬼义重(佐竹义重)等。出羽的年轻猛将户泽盛安通称九郎,就得了个“夜叉九郎”的外号,与“鬼××”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波多野家的二鬼--“赤鬼”(赤井直正)和“青鬼”(糁井教业),不接续任何名号,干脆利落,总是使我联想起《水浒传》中的“赤发鬼”(刘唐)。与大量的“鬼”相对的是“佛”非常少,可能只有丰臣政权“三中老”之一的堀尾吉晴(通称茂助)因外貌和善,性情温厚而号称“佛茂助”。

      还有一种,我暂且也将其归入外号之列,是合称数人的,例如著名的“毛利两川”(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日本人特别喜爱排“四大天王”(许多游戏中都有),战国人物也是如此。常见到的是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本多忠胜、神原康政、井伊直政)和龙造寺四天王(成松信胜、江里口信常、百武贤兼、木下昌直、圆城寺信胤,最后一人有争议),“武田四名臣”(山县昌景、内藤昌丰、马场信房、高坂昌信)也与此接近。这种五虎将式的排名也许在每个大名家内部都存在。

    --------------------------------------------------------------------------------

    §官位§
      很多时候,人物的姓名和官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大多数人在历史的舞台上做做鬼脸就走掉了,他们留下的名字残缺不全,其中有的只剩下了官名,以致我们现在不得不使用诸如“奥山常陆介”之类的称呼。官名常被置于姓与名之间,如“小西摄津守行长”(要是按中国的习惯,就是“摄津守小西行长”),甚至可以省略后面的名字,以示尊重:

    宇佐美骏河(定满) 松永弹正(久秀)  高山右近(重友)
    原美浓(虎胤)   马场美浓(信房)  高坂弹正(昌信)
    大谷刑部(吉继)  直江山城(兼续)  古田织部(重然)
    大野修理(治长)  小堀远州(政一)

      “弹正”即弹正忠,“右近”即右近大夫,“修理”指修理亮,“刑部”、“织部”即刑部少辅和织部正,“骏河”、“美浓”、“山城”、“远州”分别指骏河守、美浓守、山城守、远江守,都是被简化了的官名。这些战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风云人物,之所以不直称其名,恐怕也是源自中国的习惯。就好比历代的文人墨客总是满怀钦慕之情地称书圣王羲之为“王右军”(右军将军),诗圣杜甫为“杜工部”(工部员外郎)一样,精通三国的玩友还可以想一想“刘豫州”、“孙破虏”之类。上面罗列的人物,宇佐美定满为越后流兵法之祖,原虎胤、马场信房是武田家的猛将,高坂昌信、直江兼续分别是武田、上杉家的名军师,高山右近在严酷的禁教中坚持信仰而抛弃了地位,大谷吉继是关原会战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为西军效死的义将,大野治长是大坂战役中丰臣氏最后的支柱之一,古田织部和小堀远州是继千利休之后各自开创了“织部式”和“远州式”茶陶的两位重要武士茶人。唯独松永久秀有点儿特殊,但背负恶名的同时也是造诣很深的文化人。后人对他们的称谓中大都是含有敬意的。

      所谓的“官位”,其实是“官”与“位”的两个概念。先说“官”,玩家看到的这一套日本官制,基本上脱胎于约公元700年的《大宝律令》和十世纪初的《延喜式》。中央设有二官(神祗官、太政官)、八省(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宫内)、一台(弹正台)、六卫府(左右近卫府、左右兵卫府、左右卫门府),八省下还置有各职、寮、司。各部门的官员大都分为长官、次官、判官、主典四等,不少官职是从我国历代引进的。举例来说,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大纳言、中纳言、少纳言等皆属于太政官,诸如修理大夫(修理职的长官)、左京亮(左京职的次官)、大膳亮(大膳职的次官)、图书助(图书寮的次官)、采女佑(采女司的次官)之类则属于八省下的各职、寮、司。地方行政区分国、郡、乡-,各国有国司,分为守、介、掾、目四等官(国司有时特指国守),一般见到的是前两等。因担任国司油水甚丰,以往公家贵族常常兼任而不赴职,造成国司虚置;镰仓、室町幕府在地方上设置地头、守护诸职后,国司之权尽失。以上都是令制规定的官职,但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为补充律令官制的不足又出现了“令外官”,如关白(其名出自《汉书》,意即“禀报”)、内大臣、参议等。令外官与令制官职并存,甚至使一些令制官职有名无实。然而,从律令制时代结束到战国时代的漫长岁月,使绝大多数官职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而成为虚衔和“官位相当”(详述于后)的附属品。战国武将中任“××守”、“××介”的极多,却都不赴任,正是其表现。官制的情况因过于复杂,限于版面,只能流于简单介绍了。

      “位”即位阶,既是身份等级,又有待遇高低的意味。日本的位阶受我国隋唐九品正从上下阶制的影响,自一位到八位,各分正、从两级;从三位以下,每一级再分上、下两阶--即四位至八位每一位之内有四阶(例如四位分为正四位上、正四位下、从四位上、从四位下);在从八位下之下尚有大初位(上、下)和少初位(上、下),类似我国的“不入流”。

      “位”在一定程度上比“官”更重要,可以有位无官。因被织田信长喜爱而频繁出现于战国游戏中的“人间五十年”一段唱词,出自幸若舞的“敦盛”一 节,“敦盛”指平安末期源平之争中平氏一族的武将平敦盛,十六岁就战死于一谷会战。敦盛就是一个典型的有位(从五位下)无官者,别号“无官大夫”。反之,就任一定的官职,则必须有相配的位阶,即所谓“官位相当”。例如,太政大臣只授予正一位或从一位的官员,中纳言通常由从三位的官员担任,参议自三、四位的朝臣中选任,等等。游戏中朝廷的卖官,就是这种官位相当的“搭卖”。

      授位是天皇的权利,关于其有一件有趣的轶事。江户时代的享保十三年(1728),从越南输入日本的一头大象谒见了天皇。按规定,只有获得五位以上的身份才可上殿,无官无位者不能谒见天皇。于是此象被授予从四位,其位阶之高,超出诸多大名之上。由此想到游戏中各家大名或家臣向朝廷献金,都是由山科言继、近卫前久等公卿负责传奏,天皇并不出面,也许就是出于身份的考虑。毕竟,战国前期三位以上的高位基本上都被控制在皇室贵胄手中,武士的官位相对偏低。将军足利义晴是从三位,足利义辉是从四位下,足利义荣是从五位下;声名卓著的大名如毛利元就(从四位上)、今川义元(从四位下)、岛津义久(从四位下)等,也不过在从四位内徘徊,而这些都已经算很高了;普通大名一般保持在五位至六位之间,家臣就更低。到织丰时代,天下大势已定,情形就不同了:织田信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丰臣秀吉更是破天荒地爬上了关白太政大臣的高位,其家臣的官位也相应提高,四位的已很普遍。

      官位在人物死后还可追赠,当然要比一般的高,有时也会高得出乎意料。浅井长政是战国大名中结局很悲惨的一位,但他与信长的妹妹市之间留下了三个著名的女儿:长女(茶茶)即丰臣秀吉的侧室淀殿,次女(初)嫁给京极高次,尤其是三女(达子)成为江户幕府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的正室。因为这一层姻戚关系,长政于宽永九年(1632)被追赠从二位,权中纳言。信长将长政的头骨做成酒杯的时候,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一点吧

    --------------------------------------------------------------------------------

    §役职§
      《信长之野望》系列从第五作《霸王传》开始推出官位系统时,将“征夷大将军”列为正一位(这种混为一谈的做法遗毒不浅)。第六作《天翔记》时,“官”与“职”才被分开。足利义辉的“官”是参议,“职”才是征夷大将军。但《天翔记》中的“职”仅有数种。至《烈风传》中,“役职”就显得非常普遍。

      究竟什么才是役职?就我的理解,指由幕府设立,武士为幕府供职时担任的职务,役职的高低表征着武士地位的高低。注意不可将“役职”之称与律令官制中八省下的中宫、修理、大膳等诸“职”相混淆。以下是关于室町幕府主要各职的简介。

    ①征夷大将军:本是奈良时代为征服虾夷而设的临时性总指挥官名,后成为幕府(以武士为统治阶级的武家政权)首脑的职名,表示武士集团的首领地位。镰仓、室町、江户幕府时代分别由源氏、足利氏、德川氏世袭。战国时代的室町幕府将军本质上已沦为山城国的一介小大名,只是常被人作为旗帜摇来摇去而已。其它各职均由将军所授。

    ②守护和守护代:“守护”是由将军任命的控制地方各国的役职,多系足利氏同族或有力家臣,一般为世袭。守护在领国内拥有军政大权,且有不少身兼数国,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因守护在幕府内有政务,往往留居京都,而将各国委任有力家臣代理,即“守护代”。这样,守护陷入了与律令官制中的国司相同的境地。时间一久,守护代甚至守护代的家臣就把握了领国实权,特别是那些兼国甚多的守护更难保全。例如越前、尾张、远江三国的守护斯波氏,应仁之乱后越前和尾张分别被守护代朝仓氏、织田氏把持,远江则被同为守护的今川氏以武力夺取。战国时代,尽管许多大名仍保有“××守护”之名,但真正能够维持领国统治秩序的不过数家而已。

    ③公方和关东管领:“公方”本是对将军家的称呼。南朝正平四年,北朝贞和五年(1349)足利尊氏任命四子基氏为关东管领,驻于镰仓,管辖十国(关东八国外加甲斐、伊豆),其下设机构一如幕府,别称“小幕府”;又任命足利氏的姻戚上杉宪显为执事以辅佐政事。此二职后由两家世袭。然而基氏的子孙渐有独立倾向,其职称改为关东公方(关东御所)或镰仓公方(镰仓御所),执事上杉氏称为关东管领。至永享十年(1438),镰仓公方足利持氏终因举兵反叛而被消灭(“永享之乱”),其子成氏移居下总国古河,即“古河公方”,从此关东实权便落入上杉氏之手。两家争斗不绝,关东动荡。长禄元年(1457),足利政知受幕府指派前往关东镇抚,但无力占据镰仓,只得驻于伊豆国堀越,称“堀越公方”,依靠上杉显房和骏河守护今川氏(幕府的镰仓监视役),与古河公方对立。足利政知死后,嗣子年幼,时北条早云正崛起于关东,堀越公方遂为其所灭。古河公方中后又分裂出驻下总国小弓的小弓御所足利义明,但义明战死后就没落了。最末两代古河公方足利晴氏、足利义氏在与小弓御所的争权中沦为北条氏的傀儡。而关东管领上杉家也分裂为山内、扇谷两家。关东的这些门第甚高的家族虽占据着大片领地,但时和时战,动乱不已,终于被从今川氏的一介食客起家的北条氏蚕食鲸吞,先后废绝。山内上杉宪政情急之下只得将上杉姓与关东管领一职让予长尾景虎(上杉谦信),而谦信就是最后一任关东管领。随着幕府的灭亡,关东管领一职亦废。

    ④三管四职:指室町幕府的管领(初称“执事”,将军的辅政机关)和侍所(管理武卫人员的警察机构)所司两大要职。前者由斯波、细川、畠山三家,后者由赤松、一色、山名、京极四家强大守护轮流担任,故名。三管四职的地位仅次于公方,但应仁之乱后都趋于衰绝。

    ⑤探题:室町幕府最重要的地方职制之一。具体有九州探题(镇西探题、九州管领)、中国探题、奥州探题(奥州管领)和羽州探题(出羽大将)四职,分别总领九州、中国(指山阴、山阳两道)、陆奥、出羽的的军政大权,而这些地方都是历代驻兵的军事要地。九州探题在室町初期今川了俊任职时一度非常强大,后由涉川氏出任,应仁之乱后已有名无实;奥州探题和羽州探题系由原出羽陆奥探题分裂形成,前者于弘治年间(1555~1558)被伊达晴宗获任,后者由最上氏世袭,亦皆形同虚设。

      室町幕府的役职尚有很多,有中央的,有地方的,适合各阶层的武士担任。战国时代幕府的威信一落千丈,役职也就成为名义上的号召了。另外,丰臣政权中以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辉元和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后由上杉景胜继任)、三中老(生驹亲正、中村一氏、堀尾吉晴)和五奉行(前田玄以、浅野长政、增田长盛、石田三成、长束正家)为代表的各种职务,应当也属于另一种形式的“役职”。





    --------------------------------------------------------------------------------

    §朝廷和公家§
      朝廷指居于京都的中央贵族政权,镰仓时代以前原本是日本真正的统治者。然而随着土地所有权的丧失,武士独裁-形式--幕府的建立和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形式。战国游戏中常称山科言继等人为“公卿”,这是受中国影响的一种称谓: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称“三公”,大纳言及三位以上的朝臣(后包括三位、四位的参议)称“卿”,合称“公卿”。镰仓幕府建立以后,将朝廷、天皇和公卿贵族称为“公家”,而公卿贵族称幕府及各职为“武家”,这就是公武之分。

      公、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从朝廷的公家-到幕府的武家-,即武家夺取公家权力的过程。公家也作了很多努力试图恢复地位。老资格的SLG玩家一定玩过描述南北朝之争的MD游戏《太平记》,南北朝之争本质上就是一次大规模的公武之争,代表公家利益的南朝最终失败(尽管名义上得到了北朝的承认)。公家所依靠的经济基础早已没落,所以不可能完全排斥武家。但是南朝真正信任的武士不过楠木、新田、名和等数家而已(玩家较为熟悉的名臣北畠亲房、北畠显家、千种忠显等皆系公家),将其余大量武士推向北朝一方,故虽有忠臣良将,亦难挽颓势。公武之争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以后。

      南朝失败后,公家一蹶不振。至战国时代,朝廷的收入来源(庄园)多为战国大名所夺,年间收入仅7500贯左右,经济非常拮据。后土御门天皇驾崩后,因资金不足,四十日后好不容易才由幕府出资补办葬礼;随即上台的后柏原天皇,因操纵幕府实权的细川政元拒绝提供资金,二十一年后才举行了即位仪式;后奈良、正亲町二帝的即位式同样原因分别推迟了十年和三年,依靠诸家大名的献金方才得以举行。

      好在应仁之乱后幕府的控制力也明显减退,朝廷趁机收回了官位任命权(原由幕府代为申请和授予)。那些掌握实力,自重一方的战国大名们,缺乏和想要得到的正是名誉。朝廷的官位比起幕府役职役,因相对更为可靠而价值飙升。在授予官位时被授者的献金成为朝廷的宝贵收入来源。这完全是一种神圣气氛下的卖官鬻爵。

      朝廷全然没有武力,但仍有权威,正是其始终存在的原因。只要占据了京都,就可以利用朝廷的权威行事。织田信长深谙此道,攻击越前的朝仓氏前,先以天皇名义令朝仓义景进京,朝仓义景当然不肯从命,于是给了信长奉辞伐罪的机会;其后信长包围网和围攻石山本愿寺时,也有好几次都是靠正亲町天皇的敕旨摆脱了困境。

      公家贵族素来是有钱有闲的阶层,也正是他们在吃喝玩乐中发展了古代日本的很多文化。但在战国时代,穷困的公家只得到地方上做大名的家教,传授和歌、书道、蹴鞠、礼仪、历法等以维持生计,为京都文化向地方推广普及作出了贡献。少数公家还保有地方领地,其中较大的是土佐国司一条家、伊势国司北畠家和飞驒国司姊小路家。特别是一条家在四国很有影响力,其据点土佐中村一度呈现出“小京都”的繁荣景象。游戏中在中央朝廷见到的公家主要有山科言继、近卫前久、劝修寺晴丰、菊亭晴季(史书上一般称“今出川晴季”)数人。他们担任武家传奏职,与各家大名都有结交,所著传世的日记《言继卿记》和《晴丰公记》成为记述战国历史的贵重文献。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