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世界历史 >>西欧历史
  • 圣路易斯(Saint Louis)
  • 圣保罗(Saint Paul)
  • 西雅图(Seattle)
  • 坦帕(Tampa)
  •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传奇
  • 奥西里斯、伊希斯与荷鲁斯(霍鲁斯)
  • 古埃及人所处理的动物木乃伊
  • 拿破仑发现埃及文明
  • 古埃及王朝历史年表
  •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一些大事年表
  • 最新热门    
     
    埃及礼仪文化

    R>
    一般礼仪

    埃及人认为,在生意成交之前建立友谊和信任的感情是很重要的。

    进入清真寺之前要记住脱掉鞋子。

    称谓与问候

    见面礼节十分讲究,并充分表现其殷勤好客。主人往往对来访者再三表示欢迎。

    约会与准时

    每周的工作日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四。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休息日。

    款待与馈赠

    社交活动的时间通常比美国开始得晚些,晚餐可能要在10∶30或更晚一些时候。

    应邀去吃饭时,习惯要带鲜花或巧克力作礼物。递送或接受礼物时要用双手或右手,切忌用左手。

    招待埃及客人时,一定要备有非酒类饮料,尽管酒类饮料的消费正日益广泛地被人接受。

    不要把你盘子里的食品吃光,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交谈

    必须回避的一个话题:中东的-问题。

    恰当的话题:埃及的进步与成就、埃及领导人的杰出声誉、埃及的优质棉花和古老的文明。

    埃及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绝对禁食自死物、血液和猪肉,以及非诵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也禁止使用猪制品。

    埃及还有少数信奉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徒。他们有忌讳“13”数的习俗。因其认为“13”是不吉祥的数字。

    埃及人在吃饭时,一般都不与人随意交谈。他们认为边谈话边吃饭会浪费粮食,是对“安拉”(即:“神”的意思)的不敬。他们忌讳黑色与蓝色。他们把这两种颜色看成是“不祥”的色彩。因此,他们常把蓝天说成是绿色的。埃及人还忌讳-。认为-为叛逆、嫉妒、怀疑、不信任、-、忧郁、缺乏理智的代表色。埃及人不喜欢世人昵爱的珍稀动物大熊猫。因为他们认为大熊猫的样子与猪的形象很近似。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是肮脏、下贱之手,是承包厕所任务的手。因此,使用左手为他人服务是蔑视人的作法,并有污辱人的意思。他们特别忌讳谈“针”这个字和借针使用。尤其是每日下午三点到五点这段时间内,无论说“针”字或借针使用,都会遭到冷遇的。他们忌讳称赞女人窈窕。否则会招来对方的斥责和臭骂,因为他们认为体态丰庾才算美。他们忌讳当众吐唾沫。因为在他们看来,吐唾沫是对仇人的诅咒举动。

    一些埃及人迷信很深。认为眼皮跳预示着将会有某种事情发生,“右眼跳灾,左眼跳福”是他们的信仰。一些埃及人还认为手的悸动也预示着要发生什么事情,如是右手悸动,他可能会打人,如是左手悸动,他可能会向别人贺喜,或自己发财。

    埃及人在闲聊时,不愿谈论中东-问题的话题。他们不吃海参、蟹等怪状海味品;对动物内脏,除肝可以吃外,其余均不吃。埃及人还不吃红烩带汁和没熟透的菜;他们也不喜欢吃整鱼和带骨刺的鱼。

    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埃及人用餐惯用手抓饭取食。埃及人乐于品尝冷盘风味菜、带馅心的菜,以及奶油烧制的菜肴。他们在公历4月下旬惠风节时,特别喜欢吃鸡蛋。他们认为在这个期间吃鸡蛋预兆着吉祥,不吃眼睛就会凸出来。他们对蔬菜中的生菜尤为偏爱。认为它象征着春天的葱绿,人吃了会强壮身体、促进生育。他们对中国菜肴非常喜欢。认为中国的烹饪技术在世界上堪称一流。

    埃及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的香、脆,注重菜品的质量和花色。

    ②口味 一般口味偏浓重,喜麻辣味道。

    ③主食 主食以面为主,有时也吃米饭。

    ④副食 爱吃牛肉、羊肉、鸡、鸭、鸽、蛋品;喜欢生菜、豌豆、洋葱、黄瓜、蓝瓜、茄子、西红柿、卷心菜、蚕豆、辣椒、萝卜、马铃薯、胡萝卜等蔬菜;常用调料有盐、胡椒、辣椒、豆蔻、咖喱和番茄酱等。

    ⑤制法 对煎、烤、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鲁菜、京菜、川菜、粤菜。

    ⑦菜谱 很欣赏冷拼盘、酸黄瓜、香酥鸭子、元葱炒牛肉丝、奶油煨菜心、辣子鸡、咖喱牛肉片、烤鸭、咖喱牛肉、炸丸子、炸八块、鸡清汤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虽说忌饮酒,但不戒啤酒;他们喜欢喝酸牛奶、咖啡、红茶、果子汁、矿泉水、凉开水等饮料。

    ⑨果品 对苹果、桃、桔子、荔枝、哈密瓜、西瓜以及香蕉等都喜欢品尝,干果爱吃腰果等。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