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请教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尼德兰(北欧)文艺复兴的区别

时间:2010-6-10 专题:文艺复兴
请教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尼德兰(北欧)文艺复兴的区别
与凡·艾克兄弟同时代的画家罗伯特·康平(robertcampin,约1378~1444)长期在图尔奈(今比利时境内)工作,艺术风格受到细密画和民间艺术的影响,著名的作品有《受胎告知》、《圣母子》、《耶稣诞生》等。康平的绘画风格接近于凡·艾克,而在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上,比凡·艾克更细腻。《受胎告知》虽然人物的动作僵硬,透视也不准,然而我们在画中可以看到尼德兰市民家庭的生活情景。《圣母子》是他为数较多的圣母像中保存下来较好的一幅。康平所描绘的祭坛画,道具与空间似乎不属于一个体系,各自独立,他用饱满的色彩处理的只是具体的物体,这些东西在视觉上不受空间的制约。《圣母子》中的圣母形象与怀中的耶稣形象很不和谐。不仅如此,圣母身上的长袍也没有按照圣母的形体画出透视关系,背景上的细节却刻画得精致细腻。在《耶稣诞生》这幅画中描绘了城堡、湖泊、道路和房屋等,这些风景大多是假想的风景。从这些风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后来成为独立绘画体裁的尼德兰风景画的端倪。
康平最著名的弟子是罗吉尔·凡·德尔·维登(rogiervanderweyden,1399/1400~1444)。维登出生在图尔奈,1432年在图尔奈获得画师称号,1435年迁居布鲁塞尔,在那里成为官方画家,他的主要艺术活动在布鲁塞尔。维登早期绘画所遵循的仍是康平所探索的道路,即非常注重人物的环境细节描写。但在肖像刻画上面不同于他的老师,他对整体效果的注意胜过对细节的注意。在维登的画中,细致优雅的造型与柔和的轮廓使画中的模特儿几乎都获得了一丝贵族气质。《一位女士的肖像》(图100)中的那位不知名的年轻女子端庄地将视线下垂,避开观者的视线,丰厚的嘴唇与紧握的双手传达了神经质般的敏感,修剪得极为整齐的指甲显现出她与身俱来的高贵气质。维登是继扬·凡·艾克之后最优秀的尼德兰画家,由于他的活动,提高了尼德兰画派在欧洲的影响,也为北方欧洲绘画树立了榜样。维登的代表作有:《下十字架》、《最后的审判》等。
德尔克·波茨(dirkbouts,约1415~1475)是尼德兰北方画派重要代表之一。他为鲁汶市圣彼得教堂绘制的祭坛画《最后的晚餐》被认为是尼德兰宗教绘画中表现世俗生活的典型例子。在画中波茨既没有根据历史传说,也没有按照宗教说教来展示事件发生的地点,而是将最后晚餐的场景大胆地移至15世纪尼德兰市民住宅的餐室中,世俗气息十分浓郁。在刻画人物内心与描绘自然风景方面,波茨有他的独到之处,在《圣母拜访》(图101)中,悲伤的人像立于优美的风景之中。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布拉台林祭坛画》、《基督在西门家》等。
15世纪下半叶尼德兰的著名画家还有高斯、扬斯、梅姆林等。雨果·凡·德尔·高斯(hugovandergoes,约1440~1482)可能是扬·凡·艾克的学生。他是一位探求真理的画家,在他的作品中包含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因素,晚年陷入矛盾和苦闷中,后进入了修道院。他的最大幅作品是《波提纳里祭坛画》(图102),除此以外,还有《牧人来拜》、《圣母之死》等。盖尔特根·托特·辛特·扬斯(geertgentotsintjans,约1460~1495)也曾受到扬·凡·艾克的影响,他笔下的人物与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结合。在《基督诞生》一画中,他对夜景的描绘是相当出色的,画面上明暗对比强烈,增加了宗教神秘感。在《旷野中的施洗者约翰》中,画家把约翰刻画成一位尼德兰农夫的形象。汉斯·梅姆林(hansmemling,约1430~1494)是一位肖像画能手,他的作品色彩柔和,线条富有节奏感,常以城市建筑作背景。他的宗教题材画较少表现宗教的虔诚,而是充满了市民家庭宁静的生活气息。代表作有《圣母子》、《马丁·凡·约·万亨像》等。
15世纪下半叶,尼德兰的反封建、反天主教的人民运动蓬勃开展,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进入繁荣阶段,此时的尼德兰文艺复兴也进入了繁荣阶段。16世纪的尼德兰,由于海上贸易的发达,商业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进文化被不断地介绍进来,人文主义思想在尼德兰知识界广泛传播,反封建、反天主教和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人民运动更加高涨。所以,16世纪尼德兰美术作品中表现出的现实主义倾向与当时动荡的时代有关,这个时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画家。
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bosch,约1450~1516)的艺术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尼德兰绘画中独树一帜。虽然博斯和达·芬奇几乎是同时期的人,但他的作品似乎远离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精神。博斯精通宗教、占星学、天文学及旅行文学,所有这些使他发展出一种丰富的想像力,他的作品《世俗乐园》(图103)确切的主题与原始的功能始终暧昧不明,16世纪末时它被称作《情欲》或《草莓图》。这幅三联画中间一幅代表大洪水前的世界,左边代表伊甸园,右边代表地狱。博斯强调的是人类的脆弱与缺失,而非高贵与美丽。在大洪水前的世界里,博斯描绘出的是一幅人间天堂的景象,男女毫无遮挡地欢聚、相爱,各种动物与人快乐地游戏。玻璃、蛋壳、水果等易碎物在中世纪的语言里等同于性,在博斯的绘画里这些象征着美与欢愉的虚幻与不堪一击。乐器对于乔尔乔纳和其他艺术家而言,象征着慰藉和天国和谐,但对博斯而言却是魔鬼的使者。在他描绘的地狱景象中,它们围绕在受诅咒者四周,其中一人还被钉在一座竖琴上。博斯的作品有象征性的哲学含义,学术界称他是对人生有洞察力的画家。在《圣安东尼的诱惑》、《背负十字架的基督》、《愚人船》、《干草车》等作品中,博斯同样独特的绘画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在文艺复兴时代并不多见的绘画风格。
16世纪,在尼德兰最早出现了完全摆脱宗教束缚的风俗画,这是西方绘画史上一大发展。昆丁·马西斯(quentinmassys,约1465~1530)是16世纪初杰出的风俗画家之一。他出生在鲁汶,后在安特卫普工作。安特卫普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集中了许多银行和交易所。马西斯在《银币兑换商夫妇》(图104)一画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商人家庭日常生活的情景:丈夫认真称量银币,妻子打开祈祷书无心去读,而是关心丈夫的举动。这是一幅典型的风俗画,可以说它开了近代美术描绘日常生活的先河,被称为尼德兰风俗画的佼佼者。
约阿希姆·帕提尼尔(joachimpatinir,约1480/85~1524)是尼德兰风景画的主要代表,尽管在此之前尼德兰已经有了风景绘画,但帕提尼尔将风景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逃往埃及》就题材而言,是与宗教有关的题材,但全画以风景为主,人物已被缩小到最低限度了。帕提尼尔潜心研究风景、描绘风景,为风景画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奠定了基础。
16世纪尼德兰最伟大的画家是彼得·勃鲁盖尔(pieterbruegel,约1525~1569),勃鲁盖尔既保持民族艺术的传统,又善于吸收意大利艺术家的经验,推动了尼德兰美术的发展。因为他有两个儿子都是画家,后世称他为“老勃鲁盖尔”;又因为他是欧洲绘画史上最早的一位表现农民生活的画家,后世又称他为“农民勃鲁盖尔”。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与人民共呼吸,同战斗。他的早期作品多以民间传说和谚语为题材,受博斯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离奇幻想和辛辣讽刺的意味,如《死神的胜利》。1563年,勃鲁盖尔移居布鲁塞尔,在那儿一直到去世的几年时间是勃鲁盖尔艺术的黄金时代。他常常以表现民间习俗场面和农民生活方式来表达他对农民的感情,如《农民舞蹈》、《乡村婚礼》(图105)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