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军事评论 >> 正文
中国的突破口在南海:推
先台湾后南海,中国收复
漏斗子:南海撮儿小国就
中南海里的非机密轶闻
毛泽东为何不愿意住中南
两岸关系60年:中南海四
《紫荆杂志》:中南海第
外交人员爆内幕 日军在
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
宋代古船 南海一号 整体
最新热门    
 
在南海争议海域,中国不能失去最后的机会

时间:2009-9-3 22:24:48  来源:西陆军事

浩瀚的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南海周边国家早已拉拢200多家西方石油公司,在南海争议海域打下1000多口油井,年油气产量高达5000万吨。中国呢?至今没有一口油井。
是中国缺钱吗?深海采油的成本确实高昂,在海底每钻井1米需要1万至2万美,海上钢结构钻井平台每平方米则需3万美元以上。建设一个中型海上油气田,至少需要5亿美元。毫无疑问,海上开采需要大投入。然而,中国并不缺钱,高达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足以保证南海开采需要,资金方面的原因并不成立。
是中国尚未具备必要的开采能力吗?实际情况并不尽然。客观的说,目前全球能够在水深300米开采油气的企业不足20家,在3000米海底开采石油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而南海平均水深达1200多米,海上开采难度的确很大。但中国主要从事海上油气勘探和开采的企业中海油,2004年就已经掌握了部分深海勘探开发的技术,其在南海并非完全没有能力进行勘探和先期准备,技术方面的原因也难以让人信服。
退一步说,即便中国独立开发有困难,为何不联合那些有能力进行深海开发的国外公司,共同在南海进行勘探和开采?南海诸国可以通过国际招标方式与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等西方大石油公司合作开发,中国为何不能采取同样方式?遗憾的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正是由于中国经济服从外交的考虑,导致在南海的国际合作开发痛失良机。
1992年5月,中海油曾与美国克里斯顿能源公司签署了"万安北-21"合同。5年后,当克里斯顿能源公司依照合同在南沙群岛西部万安滩附近海域进行勘探时,却遭到了越南政府的抗议,电缆、管道等也遭到破坏。随后,中越两国围绕这一海域的开发问题,展开激烈的"外交战",其结果是以中国退让而告终。1997年4月,中方主动把"勘探三号"船及拖船撤离了万安北海域,中海油与美国克里斯顿能源公司的国际合作自然也就终止了。
中国这种"退避三舍"的举动,无疑丧失了国际信用,其他西方石油公司有此为鉴,谁还敢再和中国寻求合作开发问题?中国的"示弱",固然避免了中越两国矛盾激化,但西方石油公司却从中看出了门道:中国为了实现"共同开发"目标,不会下决心单独进行国际合作,政治外交需要往往高于经济利益,这是中国的行为方式。至此,再也没有一家西方石油公司敢于重蹈覆辙,转而向越南等南海诸国投怀送抱。
相对于中国的"大度",越南等南海诸国反倒是不怕作小人,"你退我进"成为他们的基本方针。这些年来,越南先后与日本、美国、俄罗斯、国、英国等国的数十家石油公司签订了勘探和开发合同,招标区域有120多处,几乎覆盖了中国整个南沙和西沙海域。南海周边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国家也不甘落后,纷纷与西方石油公司在南海海域开展合作,其共同勘探和开采的油气井,绝大多数位于争议海域。今天的南海,已经形成南海诸国与中国"搁置争议",与西方石油公司"共同开发"的局面,中国只能是望海兴叹而已。
中国在南海寻求"共同开发"的动机是好的,也曾有过单独进行国际合作的尝试,可惜的是"共同开发"只是一厢情愿,单独进行国际合作又缺乏坚定决心,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两头落空。这种严峻的现实,促使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反思,中国的南海政策是到该调整的时候了。军事解决南海问题,并非不能考虑,也应当进行实际准备。同时,独立开发和单独进行国际合作,也应尽快提上议程。
在南海争议海域,既然大家都不愿意"共同开发",那就不妨各自开发,中国应当公开表这种态度,并制定独立勘探和开发的具体方案。在国际合作方面,你能招标,我也可以照此办理,关键是要显示坚定的决心,以重新获得国外合作伙伴的信任。上述举措一旦进入实施阶段,军事力量必须敢于"保驾护航",无论是打"外交战"还是进行军事较量,都要有放手一搏的决心和气魄,决不能再作那种得理不得势,赢得脸面丢失利益的事情。过去的机会已经丧失,现在抓紧还来得及,否则悔之晚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