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军史 >> 正文
揭美苏“核提箱”:随身
中国曾遭美“核讹诈”
历史揭秘:“核按钮”曾
美总统常忘“核手提箱”
揭开日美“核密约”面纱
日美核密约最重要文件不
日美核密约被证实 无核
揭开日美“核密约”面纱
美军的意外收获:在日本
美日核密约40年后曝光 
最新热门    
 
“核密码”手提箱传奇:艾森豪威尔最先拥有

时间:2010-4-20 14:39:34  来源:国际在线

美国总统的“核按钮手提箱”,箱子里存放着启动美国核武器的密码。(国际在线图片)

    据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报道,4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正式签署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标志着两国在核裁军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一步。然而,即便两国能如期履行核裁军承诺,在可预见的未来,掌握在两个超级核大国领导人手中的“核按钮”,仍将是他们发动核打击或威胁实施核打击的“王牌”。前不久,俄退役上校米哈伊尔·季莫申科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文章,首次披露了美俄元首“核手提箱”(又称核按钮)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

    艾森豪威尔最先拥有

    造核手提箱,最早是美国人想出的点子。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当政时,美国人就发明了类似核手提箱这样的设备。当时,美国有300枚核炸弹,苏联紧随其后,但仅有10枚。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让美国人如坐针毡。当时,身为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的肯尼迪总统,对他能否亲自掌控美国的核炸弹感到担心。让肯尼迪总统颇感头疼的有两点:一是他手下有人可能会不经他同意就下令对苏联实施核打击;二是必要时万一他不在指挥所,他本人则可能无法下达进攻令。于是,在肯尼迪的要求下,美国人研制出核手提箱。也正是从那时候起,下令实施核打击的权力就完全掌握在了总统手里。

    据报道,为保障总统随时下达核打击令,核手提箱一直拎在总统特别助手的手里,而且用绳子系在助手的手腕上。美国总统有5名这样的特别助手,他们都是从美军及海岸警卫队的军官里挑选出来的,其生平和社会关系经过了最严格调查,手里有美国最高级别的通行证。因此,通常所见的美国总统核手提箱特别助手,要么站在总统身边,要么和总统一块行走,要么与总统同坐在空军一号专机、总统直升机或总统汽车里。因此,有不少人把核手提箱特别助手视作美国总统的“影子”。

    卡特把密码送干洗店

    当然,这些特别助手老在身边呆着,有时难免会惹总统心烦,于是总统就想办法把他们支开。多年来,围绕核手提箱,总统及其“影子”之间曾发生过不少趣事。

    据称,最让特别助手头疼的是卡特总统。一次,他把要随身携带的核打击“密码条”,忘在了已送进干洗店的西装上衣口袋里,这让助手们着实紧张了一把。而到佐治亚州自家农场度假时,卡特通常会把特别助手们安排到距农场10公里开外的汽车旅馆,禁止他们与其同住,这让助手们始终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不得安宁。

    一度丢失“密码条”的还有里根总统,他喜欢把“密码条”放在裤子后袋的钱包里,结果里根总统遇刺后,特别助手们花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才找到他当时身穿的那条裤子。

    “无视”特别助手存在的趣事更多。据称,福特总统有一次竟把其助手与核手提箱一块撂在了巴黎的飞机上。有一次,老布什在洛杉矶打完网球后,独自离开球场,害得其助手只好搭出租车狂追半个小时,才赶上总统座驾。

    最让助手们感到突然的是克林顿总统,1999年在华盛顿举行的北约成立50周年庆祝仪式当天,他把拎着核手提箱的特别助手抛到脑后,离开白宫来到街上。可怜的助手们只好拎着沉甸甸的箱子,一路小跑15分钟,才追上总统。随后,白宫新闻发言人花了很长时间来安慰受惊的助手们:“这种事经常发生,但我们还很安全。”

    《共青团真理报》认为,类似的事情虽然听起来很滑稽,“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总统在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他们时刻掌控着发动核战争的权力。”

    名词来历:曾经名叫“核足球”

    很多人对“核手提箱”或“核按钮”两个词儿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去探究它们的来历。

    按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的说法,最早对此感兴趣的是一帮懂英文的苏联记者。他们在看报纸时注意到,美国报纸上每次会出现一位跟在总统后面的海军军官。他手中拎着的黑皮包,美国报纸通常解释为:“核足球,总统急用手提包,按键”。

    这样的说明不仅拗口,而且让人觉得不知所云。一番苦思冥想之后,终于有记者想出一招,把这些词分拆开来,再拼凑组合,于是就得到“核手提箱”、“核按钮”两个新名词儿。(特约记者/吴敏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