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军史 >> 正文
陈赓将军新野养伤记
激战神头岭:陈赓亲自督
陈赓背后的巾帼英雄王根
战史今日3.16:陈赓在上
陈赓为何被称为“开心果
陈赓之子陈知建:父亲喜
陈赓领导的中央特科情报
陈赓领导的情报科是怎样
陈赓抵制林彪“错误指挥
陈知进:父亲陈赓的恨与
最新热门    
 
陈赓新野养伤记:打探三国古战场

时间:2010-6-29 11:46:58  来源:解放军报

    在陈赓将军的大事记里有着如下的记录:1932年6月,陈赓率部参加鄂豫皖苏区第4次反围剿作战。9月,调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在新集西北胡山寨战斗中右腿负伤。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行至豫南地区,离队潜往上海治伤。11月,到上海又进牛惠霖骨科医院治疗腿伤。曾经过上海中央局揭发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并曾两次会见鲁迅先生,讲述鄂豫皖苏区军民的斗争事迹。

    大事记中记录的“行至豫南地区,离队潜往上海治伤”讲的就是陈赓在河南省新野县地下党的帮助下,躲过敌人的层层封锁转往上海的故事。

    1932年10月22日,红四方面军西征路过新野。26日晚,在夜幕的掩护下,交通员老李搀扶一名商人模样的伤员,一瘸一拐地进入新野县城北的樊集第二高级小学,找到在该校以教书为掩护的中共新野县县委宣传委员王慈如。老李轻声告诉他:这是一位红军干部,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护送到南阳去。接到指示后,王慈如立即把伤员隐蔽起来,嘱咐中共党员、学校炊事员张文奇精心照料伤员食宿。

    当夜,在和伤员交谈中,王慈如得知这位伤员就是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原红十二师师长陈赓。在第四次反 “围剿”战斗中,陈赓右腿受重伤,因转移过程中战斗频繁,伤势更加严重,不能随部队继续前进,经组织批准前往上海医治,并向党中央汇报红四方面军西征转移的情况。王慈如向陈赓汇报了新野地下党的工作情况,陈赓就如何在白色恐怖下开展党的工作给予指导,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形势,还以个人献身革命的亲身经历教育王慈如努力做好党的地下工作,并以社会发展史的观点,讲述了共产主义必然会在中国和全世界实现的道理。

    陈赓勤奋好学,他不顾伤口疼痛,要王慈如给他找书报阅读。王慈如找了些当时出版的国民党的书报。陈赓说:反动的书籍、报章杂志看看也大有益处。就这样,他在腿伤的疼痛中阅读了国民党的一些书报杂志,进一步了解当时的形势,掌握了当地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他还给张文奇讲述红军英勇战斗的故事,教育他要掌握文化知识,并手把手地教他写工人、农民等字,这对张文奇1936年参加红军,后成长为一位军事指挥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期间,王慈如不仅在生活上对陈赓尽力照顾,还买药物为其疗伤,并对如何护送陈赓去南阳作了周密安排。3天后的一个早上,陈赓化装成商人,两名地下党员扮作伙计,雇了一辆小推车推着陈赓,十分警觉地绕过大集镇,从东路向南阳行进。当走到南阳三十里屯南边的关爷庙时,地方民团设卡盘查甚严,但此时已不能绕道了。团丁盘查他们时,一方面感到这位客商有派头,不敢轻易近前细察;另一方面对客商的外地口音和不下小推车产生怀疑。团丁小声嘀咕几句后,让他们暂时休息。一团丁迅速往北三十里屯镇跑去。该镇是国民党区公所所在地,地方民团区队部就设在这里。有丰富斗争经验的陈赓判断出那北去的团丁是报告上司的,便立即给护送的同志使了个眼色,大声说:“往南边饭铺吃饭去!”护送同志遂大声附和:“先往南边饭铺吃饭吧!”迅速离开该地,返回樊集。

    回到学校后,为确保陈赓的安全,中共新野县委决定立即将其转移到白河西边的上凤鸣村,隐蔽到县委组织委员杨文彩家里。当天深夜,王慈如带领两名地下党员护送陈赓渡过白河,来到下河上村的一棵大树下,依依不舍地把陈赓扶上牛车,由早已等候在这里的杨文彩赶车,悄悄来到上凤鸣村。在此数天,陈赓借读了《三国演义》,还问杨文彩的兄长,新野县哪里是三国时代的古战场,哪里有刘、关、张和诸葛亮、曹操的遗迹。听完介绍后,陈赓说:“腿病治好以后,有机会再到新野时,一定去看看三国时代留下来的名胜古迹!”

    陈赓在杨文彩家隐蔽期间,中共新野县委与设在南阳的中共鄂豫边临时省委取得联系,约定了护送和接应陈赓的时间、地点、暗号。11月初的一天凌晨,在凛冽的寒风中,王慈如、张文奇、杨文彩护送陈赓到白河的新集渡口过河,与临时省委交通员周胡子接上头,由周带领陈赓顺利到达南阳。经过地下党组织的周密安排,陈赓几经辗转,终于秘密到达上海,结束了在新野惊险、传奇的养伤之行。 (李富根 齐建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