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军史 >> 正文
苏联导弹误中己方米格飞
解放军报:军队国家化军
军地联合遂行非战争军事
解放军全军军事志编纂工
朝鲜要美撤板门店重型武
苏联导弹误中己方米格飞
朝鲜战争:苏联空军阵亡
战史今日6.22:苏联卫国
台湾媒体称两岸退休将领
学习美军 解放军利用军
最新热门    
 
苏联军事文学名著:行军路上的好伴侣

时间:2010-6-30 11:47:2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什么是军事文学?简单地说,军事题材的文学,就是军事文学——凡是与军事、军队、军人的活动有关的文学,都可以叫军事文学。20世纪40年代前后,苏联军事文学名著如《前线》、《日日夜夜》、《恐惧与无畏》等,对人民军队治军、作战、整风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更为强烈。

    一、《前线》风靡全军,“都以不要做‘戈尔洛夫’和‘客里空’而互相勉励”

    《前线》,是苏联作家阿·高涅楚克于1942年9月发表的三幕五场话剧,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产生过重要影响,是那个时代苏联军事文学的代表作。《前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剧中的三个人物:一个是前线总指挥戈尔洛夫将军,他脱离实际,不肯学习新知识,又好摆老资格,喜欢溜须拍马之人,不善于从对敌作战中总结经验教训,以致在战争中铸成大错,终于受到撤职处理,是“保守人物”;一个是“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军长欧格涅夫,他能准确把握军事科技的发展,及时提出克敌制胜的作战理念,是“红军的希望”;一个是新闻记者客里空,其人喜欢捕风捉影、捏造事实。

    当时,在德国军队围困斯大林格勒的紧张局势下,苏联官方发表话剧《前线》的目的,就是要教育红军中大大小小的戈尔洛夫们——他们没有使用头等军备的能力,却又不学习,摆老资格,甚至打击排挤有能力的人;只有把他们教育过来——如果教育不过来就撤换下去,战争才能胜利。《前线》“以直接的尖锐的批评来指导实际,它成为转换战局的因素之一,因而它的价值无可比拟”。

    1944年5月19日至26日,经毛泽东亲自审阅,由诗人萧三最早译出的《前线》中文版刊登在延安《解放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上。6月1日,体味到《前线》教育警示意义的毛泽东指示《解放日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从科尔内楚克的〈前线〉里可以学到些什么》的社论(高涅楚克,又译为科尔内楚克——笔者注)。在党中央机关报上专门为一部话剧剧本发表社论,这是相当罕见的。中国共产党人到底可以在《前线》里学到什么呢?社论说:“我们所处的环境,是长期农村分割的游击战争环境,在这种客观环境中,容易产生戈尔洛夫这样的人。”《前线》告诉我们,以戈尔洛夫为戒,将帮助我们“教育出很多才德兼备、智勇双全的干部”。

    发表剧本和社论后,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把《前线》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道作为全党的整风学习文件。1944年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将两书翻印,在干部中散发,并开展评论,在有条件的根据地可排演话剧《前线》。

    当时,电台每天向各抗日根据地播发几千字,各地再分别付印,很快成为各抗日根据地影响最大的翻译作品。时值全党全军的整风运动,《前线》被列为部队总结战斗经验的示范性教材之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