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军史 >> 正文
揭秘:导弹部队标图员
揭秘:1978年云南知青 
昔日“雪豹突击队员”揭
揭秘:赵一曼的丈夫 陈
揭秘:震惊全国的黄祖炎
揭秘台军战备跑道
揭秘:死后没有庄妃陪伴
揭秘朝鲜战争中让一代中
揭秘:中共军史上规模最
揭秘:世上第一个防空系
最新热门    
 
揭秘:新中国初期牺牲在台湾的红色“密使一号”

时间:2010-8-13 10:45:54  来源:新华军事

    

吴石早年时期照片 图片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来源:《中国档案报》2010年8月9日 总第2039期 第四版

    在中国共产党的隐蔽战线史上,有一位特殊的人物——他曾经打入国民党高层,被授予中将军衔。国民党撤台后,他被党命名为“密使一号”,衔特殊使命赴台,担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为党发回了一批绝密军事情报,受到毛泽东的高度称赞。由于叛徒的出卖,他1950年被蒋介石下令杀害。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3年,他的事迹才被公开。

    对共产党人有好感的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吴石

    吴石,字虞薰,1895年8月生于福建闽侯县螺洲乡。1911年,正在福州开智小学读书的少年吴石,听老师在课堂上谈到黄花岗72烈士中有19人为福建英杰时,激动得数夜难眠,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学生军。1913年3月末,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在武昌预备军官学校深造的吴石闻讯义愤填膺,欲约闽籍同学回乡参加倒袁运动,后因海上交通断绝而未能成行。同年7月,李烈均在江西反袁宣布独立,同窗雷彪赴九江参加起义,失败后被捕牺牲,吴石冒着生命危险,在校内秘密召集闽赣同学举行追悼会。

    1915年,吴石被保送到保定军官学校就读,与张治中、吴国桢、白崇禧、刘建绪等同窗,其中与白崇禧交情最深。1929年,吴石东渡日本留学,先入炮兵学校,继而考入日本陆军大学。193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1935年,吴石回国,在南京任职参谋本部,兼任陆军大学教官。但由于其政治背景属于“桂系”,国民党始终不肯给予带兵实权。吴石经常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失望情绪。

    1937年五六月间,周恩来等中共中央代表抵达南京。吴石对日军入侵深恶痛绝,对共产党提出的“枪口对外”“团结抗日”的主张是明确赞同的。当时蒋介石组织军事委员会大本营,吴石作为军界公认的“日本通”进入大本营第二组担任副组长、代组长(组长徐祖贻未到任)兼第一处处长,负责对日作战的情报工作。上海、南京沦陷后,大本营移至武汉,第二组改为军令部第二厅,吴石任副厅长兼第一处处长。武汉会战期间,蒋介石每周都召见他,咨询日军动态。1938年8月,第二厅在武汉珞珈山举办了“战地情报参谋训练班”,吴石主持并特地邀请周恩来和叶剑英去讲课。

    1940年底,白崇禧推荐吴石任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此后吴石担任第四战区参谋长长达五年。在第四战区长官部驻地柳州,吴石重逢了暌违20余年的同乡好友、时任第四战区军法执行监吴仲禧,后者已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一见如故,推心置腹。

    1943年至1944年,吴石亲自部署了桂柳大会战,保卫了独山至百色一带战略要地。同时,还指挥了中越边境保卫战,以固守反击战术与日军殊死搏斗,确保了广西龙州至靖西岳圩中越边境广大地区不被日军染指。抗战期间,吴石还联系闽侨参与抗日救亡,他以福建旅桂同乡会作为桥梁,吸引南洋华侨青年来桂参军。

    1944年,日军大举进攻湘桂,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吴石所部虽一再电请当局增调援兵,但蒋介石不发一兵一卒,导致湘桂大溃退。当时天气极冷,上有敌机轰炸,后有日寇扑来,大批难民死在逃难途中。吴石逐渐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本质。

    抗战末期,吴石调往重庆,担任军政部部长办公室中将主任。这时候,上海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潘汉年等人指示吴仲禧设法通过吴石的关系在国防部内找一个实职,以便更好地开展情报工作。1944年9月,经吴石帮忙,吴仲禧被国民党国防部委任为监察局中将首席监察官。抗战胜利后,吴石回到南京,任国防部史政局局长。吴石在抗日期间就对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做法不满。桂柳战役失利,身处第一线的吴石对“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局面痛心疾首;而蒋介石宠信嫡系,重用无能败将,也让他深为不平。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五子登科”,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情景,特别是蒋介石违背广大民众和平建国的意愿,悍然发动内战,使他感到非常失望,多次发出“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的喟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