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军史 >> 正文
志愿军战俘去台真相:遭
辛德勒式美国记者二战时
战俘老兵重回“营房”:
俄罗斯强硬反制美国战略
八路军抗战中改造日军战
盟军战俘地狱生活:饥不
盟军战俘地狱生活:饥不
改造日军战俘的仁义之师
美国发表中国军力报告 
解放军少将称美国重施炮
最新热门    
 
美国战俘营纪念协会会长:告诉世界完整的史实

时间:2010-8-19 11:21:34  来源:新华军事

    独家专访美国战俘营纪念协会会长王鄂

    告诉世界一段完整的史实

    美籍华人王鄂是美国战俘营纪念协会会长,老兵回访团团长。从2002年开始,王鄂多次来到沈阳,促成了四次战俘营老兵回访活动,在他的努力下,沈阳战俘营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浮出水面,多名战俘老兵选择不再沉默,一批批史料和文物来到中国。

    王鄂一生颇多传奇。抗战时期出生于武昌,少年时代国运飘零,随知识分子的父母辗转各地避难;青年时代出台北留学美国,致力于计算机科学,曾是第一代终端机的研制者之一;其一生所学无关文史,却在退休前转行研究二战史实,组织战俘营纪念协会,常年奔走中美两地之间。

    “如果努力,我们就能告诉世界一段完整的史实。”谈及战俘营,74岁的王鄂永不疲倦,言语中满是自信。他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8月8日,沈阳清晨大雨滂沱,地球那一边的美国却已暮色沉沉。电话拨通,“Hello!”纯正美式发音,简短的问候之后,王鄂先生和记者热情地聊了起来。此后直到王鄂先生手机电池耗尽,一个多小时中,记者多次询问“是否需要休息一会”?均被先生婉拒,“谈战俘营的话题,我永远都不会疲倦,永远都很兴奋!”

    山河破碎下的童年

    “知道父亲是东北军,日本人怀疑哥哥,把他抓进去打得死去活来。”

    王鄂先生家世颇深,且与沈阳有着独特的缘分。王鄂父亲生于大连金县一个士绅家庭,1929年从东北大学国文系毕业,是东北大学建校之后的首批毕业生。由于学习优秀,毕业成绩在系里排名第一,王鄂父亲毕业后由张学良将军出钱留学,远渡重洋赴美国西海岸继续深造,那也是东北大学的首批留学生,共有18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王鄂父亲的异国求学时光也因此戛然而止。国难当头,18个留学生无心读书,除了一个广东学生留下,剩下的17个人全部回国。“父亲回国后去了北京,他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信,少帅很受感动,同意他加入东北军,成为了一名文职人员。”此时东北大学临时迁至北京,通过东大校友的圈子,王鄂父亲与一个东大经济系的女生相爱、结婚。

    “我们一家人都是东大毕业,父母都是东大,我大哥后来也是东大毕业,现在我的孙子也在东大读书。”

    1935年,张学良被蒋介石委任为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代替蒋本人,坐镇武汉,王鄂父亲亦随之前往。同年,王鄂生于武昌。“武昌的日子是家中最后安宁的时光,我家邻居当时有郭维城、阎宝航,彼此关系非常好,他俩后来也成为中共有名的人物。而我出生之后,整整十年,随着国家的动荡,我们的小家开始了颠沛的生活……”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决定和蒋决裂,气氛一时紧张,“文人拿不了枪”,张学良为此解散了大量文职人员,王鄂父亲离开东北军,后短暂在甘肃学院教书谋生。全面抗战爆发后,王鄂一家离开武昌辗转桂林、贵阳,最后抵达重庆北陪,一路艰辛。

    “重庆的日子很苦,一家人一个月才能吃一顿肉,妈妈就用那点肉包一顿饺子。但我们还好,大哥吃的苦就更多,他那时一直寄居在大连叔父家,知道父亲是东北军,日本人怀疑哥哥,把他抓进去打得死去活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