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破解张献忠千船沉银之谜 岷江挖出明代银锭
  • 新中国外交揭秘:收回外国兵营 冻结美国资产
  • 考古未发现阿房宫被焚迹象 阿房宫根本就没建成?
  • 新闻背景:五十年前的万隆会议与2005年亚非峰会
  • 周游世界各国 鸭嘴龙标本“回归”中国古动物馆
  • 千年谜团解开 张衡地动仪“活”了(组图)
  • 善良百姓还是纳粹恶魔? 老叟身份27载悬而未决
  • 广州发掘出清末牌匾 见证鸦片战争清兵抗英遗迹
  • 从神秘到解放:谁掀开了中国女人的“裙子”
  • 张衡地动仪如何预测地震 地动仪千年之谜破解
  • 最新热门    
     
    我国学者纠错:瓶筐石类物体是古动物而非古植物

     

      新华社武汉4月25日电(张继民、康群)140多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流行一种看法:认为瓶筐石类物体属于古藻类植物。长江大学研究人员刘秉理近年来经过探索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大量证据表明此类生物应归于多孔动物门,是一种滤食性底栖动物。这类奥陶纪生物礁动物又为油气生成提供了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在奥陶纪生物礁研究领域一直无人涉足,以致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不存在奥陶纪生物礁及其造礁生物。1990年我国学者首次在湖北松滋刘家场发现早奥陶世生物礁,继而又在湖北宜昌黄花场发现了与刘家场同时代的生物礁,引发重大影响。有的外国学者以此推论,在奥陶纪时期,我国扬子区和华南地区应与北美等地区处于同一古生物地理区。进而又推断当时古生物迁徙路径以及当时的古大洋环流状况。

      出于寻找油气资源的需要,近年来长江大学研究人员在造礁生物研究上又取得重大进展。经对瓶筐石类物体研究,解决了140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的生物属性问题,指出国际上流行的将其归属藻类植物是错误的,它属于滤食性底栖动物,应归属多孔动物门。此外,研究人员还在一些地区发现了大量造礁苔藓虫类和蓝绿藻类,以及大量造礁海绵类动物,其中很多属种是国内首次发现。生物礁是一种独特的生物群落,只能在温暖清净、阳光充足的热带亚热带,深度为数米至30米以内的浅海中发育。生物礁生物包括造礁生物、喜礁生物、附礁生物、毁礁生物等,它们的存在表明当时的古环境有大量生物繁殖,为油气生成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质来源。同时,生物礁本身由于其巨大的厚度,隆起的地形以及形成的岩石具有大量的孔隙,也为油气储集提供了有利的天然条件。世界上许多著名高产油田均与生物礁有密切关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