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历史揭密:康熙第八世孙揭开雍正死亡真相
  • 希特勒妹妹的日记被发现:经常被哥哥打她耳光
  • 宋仁宗生母之谜:“狸猫换太子”史上真相(图)
  • 奉节老城拆迁 神秘莫测刘备墓将被淹三峡水下?
  • 民俗学者考证:牛郎织女“老家”在邢台天河山
  • 北京景山公园俯瞰为何酷似一尊坐着的人像(组图)
  • 重庆神秘文字石碑 疑为南平獠人起源文字(组图)
  •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朝廷政治斗争中缺少心计
  • 文豪莎士比亚真实身份:是一名女性或者贵族?
  • 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故宫角楼的传说(图)
  • 最新热门    
     
    育王建塔,此土发现 揭开法门寺舍利神秘面纱

    阿育王,又将舍利分藏于众多的佛塔内分布各地。广东南华寺保存完好的六祖慧能禅师的真身,称为全身舍利。

      复有生身舍利和感生舍利之别。拜佛见舍利,眉间取舍利,雕佛锈像得舍利,花端剃发得舍利等等,这种舍利非有关生理现象,亦非任何药品凝结或人工制造。而是长期修炼戒定慧,持诚心感得,称为感生合利。生身舍利即佛陀和祖师们的全身舍利和碎身合利。  

      舍利的颜色常见的有三种,白色的是骨舍利;黑色的是发舍利;赤色的是肉舍利。唯佛舍利有五色,神通变化不为一切物所坏故。  

      三、为什么留舍利:

      一切佛始发心,皆有四类:一云未度令度;而众生界未尽,我愿亦未尽。故于真如界中大悲心内,现起化身,广度众生。虽示灭度,而留舍利,流布世间,令瞻奉供养,发心生善。故云愿力故犹在。悲心尚熏也。如《涅经》云:"以胜金刚定,自碎金刚身,不舍于大悲,舍利犹分布"。有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僧师伟<赞法门寺舍利>诗:

      寺名曾富布金田,塔宇从来梵夹传。

      可笑异宗闲斗嘴,比乎吾道不同肩。

      世人朽骨理黄壤,惟佛浮屠倚碧天。

      谷囊山炉煅勿坏,铁锤霜斧击尤坚。

      三千界内真无等,十九名中最有缘。

      百代王孙争供养,六朝天子递修鲜。

      倘能倒膝罪随缺,或小低头果渐圆。

      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

      经书谈我释迦外,今古烦君说圣贤。  

      四、什么人有舍利:

      佛陀、菩萨、罗汉、成道高增均有舍利。若是佛舍利,锤打不碎,若是弟子舍利,撞击便破。

      宋仁宗御制《舍利赞》云:

      三王掩质者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

      夫子圣中夸是至,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躯只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后人。

      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  



       

      第一枚舍利安置在唐懿宗所赐、用红锦袋盛装的八重宝函内。最外层为银棱录顶檀香木宝函。上雕镂穷奇,描金加彩;雕刻有(释迦尼佛说法图)、(极乐世界)、(礼佛图)等极为庄严肃穆壮观的画面。二重内装的七重金银宝函,由外及里次序为四面,有銮金四天王护卫图案,颐丰姿壮,生动威武。第三重也为鎏金宝函,素面录顶,十分雅致。第四重为银宝函,是流金如来说法,生动逼真,感人生敬。第五重是纯金录项空函,顶部与宝函四周,均以金框宝钿珠装饰,顶端四面有八簇宝花,中心为一大簇宝花,四周每面有七片瓣花,围积成一朵大花。三重叠罗,清净无染,浩然目性,道众向往。第六重为素银函,银光闪闪。第七重珍珠螺钿装录顶。第八重为最里一重,是一座纯黄金塔,四面塔门畅朗,金简瓦盖顶,顶部有金质莲花朵,捧托金珠顶,塔座是纯金方台,每部位都有花纹绸缕,维妙维肖,华贵庄严。塔内有一柱,佛指骨套在金塔基的银柱上。  



      第二枚安置在地宫中室汉白玉檐灵帐内,5月9日发现灵帐。灵帐为708年所造,通高一六四厘米,上有铭文“大唐景龙二年,法门寺法藏等造白石灵帐一铺,以其舍利入塔,灵帐内只内置一盝顶铁函,内用丝绸包裹的鎏金双凤纹银棺,佛指即置于棺内。  



      第三枚藏于地宫后室一秘龛内,秘龛中置一铁函,原用织金锦包裹。铁函内为一重鎏金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银函,函上铭:”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函内又有一重银包角檀香木函,木函内为嵌有黄,蓝色宝石的水晶棺一重,内为贮有佛指舍利的白玉棺。此枚舍利为骨质,色泽乳黄,有裂纹,上有颗粒状分泌物,根据曼荼罗宝函铭记,此枚舍利为释迦牟尼佛灵骨。  


      第四枚,安置在地宫前室,四铺菩萨阿育王石塔之中,塔内有单檐铜精舍一座,舍利就安置在精舍内一个用罗面绢包里的嘉陵频伽壶门银座棺中。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