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还原当初家具陈设 揭开慈禧寝宫看不见的隐私
  • 张大千破坏了敦煌壁画吗?揭开宝库一历史谜团
  • 故宫X档案:抗战期间 文物南迁遭遇土匪(图)
  • 故宫X档案:真假龙椅 涂染黄漆露马脚
  • 还原历史脉络 玄奘取经是否过楼兰待考证(组图)
  • 可与特洛伊并论 揭开人类第一座议会遗址之谜
  • 专家质疑归国龙锦 称历史上未有“龙锦”说法
  • 埃及欲让机器人进入金字塔 探寻老胡夫墓葬
  • 传说中的昆仑玉为什么如此神奇?(组图)
  • 民间流行三保公的传说 郑和是柬埔寨人?
  • 最新热门    
     
    新化石佐证辽西是翼龙“大本营”(组图)

    P>

    化石

    布氏努尔哈赤翼龙化石头骨全长约33厘米,头骨最大的特征是具有一个超过头骨长度一半以上的鼻眶前孔,牙齿短粗侧扁。

    复原图

    200多年前,在德国人们首次发现一种奇怪的古生物化石,它像鸟类一样长着翅膀,身躯却要庞大很多,口中还长着牙齿,日后这种生物被人们称为“翼龙”。两百多年来,全世界已发现130多种翼龙化石,分布于各个大陆。然而翼龙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古生物学界的谜题。

    10月6日,权威的《Na鄄ture》(《自然》)杂志发表了两位中国学者与巴西同行合作的论文,论文以新近在中国辽西发现的两类新翼龙化石为基础,提出辽西地区可能是白垩纪许多重要翼龙类群的起源和演化中心。

    第一眼看到化石就意识到是新种类

    这篇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论文题为《中国白垩纪陆地生态系统中翼龙的多样性和动物群的演替》,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汪筱林、周忠和以及巴西科学院的两位学者。论文指出,新发现的“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化石,是两个世纪以来这两类翼龙在欧洲大陆之外的首次发现,对破译翼龙由原始到进步的演化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汪筱林向记者回忆了三年前在辽西热河野外考察时的发现。他们不是化石的发掘者,是当地的“卖宝”人引导他们来到化石面前。

    “由于不是专业的发掘,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化石已经劈成两半,”汪筱林表示,第一眼看到这两块化石的时候,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新东西。

    “此前我们曾在热河地带发现过翼龙化石。但凭着这两块化石所呈现的特征,可以判断与以往的发现有明显的不同,”汪筱林解释,牙齿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量,在化石证据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从其中一块化石中,可以看出牙齿短粗、侧平,很可能是新的翼龙化石。

    回到所里,专业修复人员经过一年的修复,完全揭示了化石上所承载的信息。

    两年以来,汪筱林和周忠和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在巴西科学家的配合下,通过对两类新翼龙骨骼形态学研究,以及对40个翼龙类群的80个特征的系统分析,揭开了这两块化石的真面貌,从而也发现了热河生物群两类新的翼龙,它们分别被命名为杨氏飞龙(Feilongusyoun鄄gi)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Nurhachiusignaciobritoi)。

    “取名一般遵循几种规则,要么就取产地之名,要么以突出贡献的人为名。杨氏飞龙中的‘飞龙’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飞翔的龙’,种名以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院士命名;”布氏努尔哈赤翼龙“中的”努尔哈赤“意在纪念清太祖努尔哈赤,他建立的后金王朝的所在地恰好就是化石产地,而种名则取自巴西古生物学家伊格纳萧·布里托(IgnacioM.Brito)。”汪筱林道出了名字背后的故事。

    两类新翼龙连接欧亚两大陆

    “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这两类大型的翼龙化石分别与19世纪欧洲发现的两类翼龙类群非常相似,是两个世纪以来相同类群的翼龙在欧洲大陆之外的首次发现。”汪筱林介绍,这个统治空中长达1.6亿年的空中霸主可以分为两代,原始的喙嘴龙类和进步的翼手龙类。

    汪筱林根据化石判断,“杨氏飞龙”属于大型的始翼手龙(翼展约2.4米),“头骨细长,约76枚针状弯曲的牙齿分布于头骨的前三分之一部位;在它细长的头骨的前部和后部分别长有两个骨质的脊冠。更为奇特的是它的下颌比上颌短了约10%.”值得注意的是,杨氏飞龙与欧洲晚侏罗纪发现的高卢翼龙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高卢翼龙已知仅1属2种,发现于法国南部和德国,杨氏飞龙是这类翼龙在热河生物群的首次发现,也是已知最大的成员。”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头骨化石的牙齿显出短粗侧扁的性征,这也是最初引起汪筱林注意的地方。“布氏努尔哈赤翼龙属于帆翼龙科,该科的化石材料在世界上发现很少,此前仅有1属1种,产于英格兰怀特岛早白垩纪中晚期的地层中。”

    翼龙演化史上辽西是一大“集散地”

    长久以来,喙嘴龙类如何向翼手龙类演化一直是翼龙研究上一个巨大的谜团,仅次于翼龙的起源之谜。

    著名的巴西东北部早白垩纪阿勒莱皮盆地盛产大量进步的翼手龙化石,德国南部晚侏罗纪索伦霍芬出产原始的喙嘴龙化石,而原始与进步之间存在怎样的演变过程一直是科学界的一大遗憾。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揭开大发现序幕的热河生物群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这个遗憾,各种各样的翼龙化石的发现给喙嘴龙类如何向翼手龙类演化之谜带来一线曙光。

    “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的发现,表明热河生物群同时拥有两个独特的翼龙动物群,而其翼龙组合显示了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多样性,”汪筱林向记者解释。包括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在内,热河群地层迄今共记述了至少13种翼龙化石,其中下部的义县组(距今约1.25亿年前)有7种,包括弯齿树翼龙、宁城热河翼龙、威氏翼手喙龙、杨氏东方翼龙、秀丽郝氏翼龙、陈氏北票翼龙和杨氏飞龙,总体上都是较原始的翼龙;上部的九佛堂组(距今约1.2亿年前)发现了6种翼龙,包括董氏中国翼龙、谷氏中国翼龙、顾氏辽宁翼龙、张氏朝阳翼龙、“无齿吉大翼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等,这些全部属于进步的准噶尔翼龙超科的成员。

         

    “1.25亿年前到1.2亿年前,500万年的生物演化历史,可能正好记录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翼龙动物群更替的趋势。与义县组的翼龙类群不同,九佛堂组的翼龙与巴西早白垩纪桑塔纳组沉积中的翼龙类群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主要以新生分子为主,其中许多成员逐渐繁盛并向外迁移辐射直至扩散到冈瓦纳大陆。而辽西义县组和九佛堂组的共生现象,则表明辽西一带代表了全球范围内原始翼龙组合向进步翼龙组合演化的重要转折阶段。”汪筱林指出此次发现为辽西热河地带作为世界级化石宝库的重要性又添上了一笔。

    新发现仅是破解演化密码开端

    “新的发现仅仅是解译翼龙演化密码的开端,”在采访过程中,汪筱林和周忠和都表示尽管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表明辽西是进步翼龙的起源及辐射中心,但对于这一“空中霸主”还有更多的疑云有待解决。

    “翼龙化石极其稀少,因为它的骨骼纤细中空。我们现在所发现的化石只能算凤毛麟角,对它们的解读也只算是一个层面,而要还原当时生存的整个原生态,还必然要有其他物种化石探索的补充。”汪筱林表示只有随着更多物种化石的发现,才能完全还原当时的生物链。原始翼龙与进步翼龙之间究竟怎样代替?它们与周围环境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都要随着进一步的探索才能解开,我们得出的结论只是针对现有的发现,一旦在欧洲或巴西有新的发现,论断也有可能将改写。”

    ■名词解释

    翼龙

    翼龙(Pterosaur)是一种生活在中生代的陆生爬行动物。人们称之为龙,是因为习惯地把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统称为龙,又因为其在空中“飞行”,所以称为翼龙。翼龙不是恐龙,而是恐龙的本家。在中生代,爬行动物异常繁盛,并演化出了适宜在水中、陆地和空中生活的3个类群,翼龙就是向空中演化的一个类群。

    1784年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还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甚至有科学家提出翼龙是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凤凰”,因此对翼龙的复原也是千奇百怪。直到1801年,法国著名的解剖学家居维叶才认定它为爬行动物。

    辽西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是早白垩纪分布于中国北方、蒙古、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以及朝鲜和日本等东北亚地区的一类特殊的陆相动物群。辽西及其周边的冀北、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是整个生物群的核心分布区,保存了非常完整的热河群湖泊沉积地层。

    一层层页岩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精美完整的化石,真实记录了这个距今1.2亿—1.3亿年左右的生命演化历史,被称为“世界级化石宝库”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