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王蒙说《红楼》:当蒋玉菡的汗巾系在袭人腰上
  • 别样李白:传说曾杀数人却被街头流氓围攻欺凌
  • 杜甫之死:被困洪水连饿九天之后暴饮暴食辞世
  • 高力士为其脱靴从此政治前途暗淡 李白越发纵酒
  • 伴生于专制 宦官势力兴盛以汉唐明时期为高潮
  • 做工精美装饰性强 人类戴耳环历史超过8000年
  • 从建筑透视大清历史:恭、醇二王府及其命运
  • 史上关于蔬菜的故事:秦始皇冬天种瓜诱杀儒生
  • 汉宫廷女子为何必须穿开裆裤 皇帝临幸方便(图)
  •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洪昇 曹雪芹只是披阅增删
  • 最新热门    
     
    指南针前身并非“司南”,而是“指南车”(组图)

    或“指南车”。

      “司南之杓”,还是“司南之酌”?

      将司南理解为一种磁性指向器是目前我国学界的主流说法。《辞海》“指南针”条目说:“在战国时已有用天然磁铁矿琢磨成的指南针,称为司南。最早的记载见于《韩非子·有度》,其著作年代约在公元前三世纪。”《辞源》“司南”条目也说司南是“指南针、罗盘一类测定方向的器具”。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考古学界未有司南文物的发现,而古文献和古文物互相印证的研究方法,目前已经是学界的通行做法。因而,在主流的声音之外,对司南的造型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在2005年第4期的《中国历史文物》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简论“司南”兼及“司南佩”》,再次对司南提出了质疑。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孙机表示,中国的教科书、邮票、百科全书、《辞海》、《辞源》都将司南等同于指南针,至少是其前身或祖型,这一认识是在王振铎先生制出司南模型后形成的。

      王振铎制作司南模型的依据是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中“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十二个字,他认为“杓”是勺柄,亦即“司南”之柄,从而推导出“司南形如勺”,进而造出了勺状模型,而“投之于地”中的地又是“地盘之地”,为铜质。根据此种解释,司南就是铜地盘(古代一种占筮工具)上放置的一个有磁性的勺。

      对此,孙机表示,对古文献的考据应以离其年代最近的校本为准。王振铎的引文的《论衡》版本,流传自明嘉靖年间,但是在更古的版本,前北平历史博物馆旧藏残宋本《论衡》中,不是“司南之杓”,而是“司南之酌”。“‘酌’的意思是行、用之意,为动词。因此这十二个字的解释便为:司南车之使用,放置在地上,它的横杆就指向南方之意。通行本中作为王先生立论之基础的‘杓’,其实是一个误字。”

      

      天然磁石难造“司南”?

      司南由青铜地盘与磁勺组成。王振铎先生复原出的司南还参考了汉代地盘的形状,在铜地盘上放置一个有磁性的勺,构成了司南的造型。地盘内圆外方;中心圆面下凹。磁勺用天然磁体磨成,置于地盘中心圆内,静止时,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

      那么,磁勺的磁性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孙机认为,天然磁石有磁距,但很小。而且天然磁石怕震动、怕高温。

      居里夫人的丈夫埃尔·居里就曾提出过居里温度,表示在700多度高温下,磁铁矿加热便会失序,从而消磁。而如果将天然磁石制作成勺状时,其铸造过程中的震动和摩擦更会使它退磁。因此“天然磁石是无法承担起汉代司南的主体之重任。”

      孙机指出我们所看到的国博内的司南是人工磁铁所制,这是一种以钨钢为基体的“人造条形磁铁”,制作出勺状的模型后,再绕上通电的线圈,使其成为永久磁铁。但是汉代根本就没有人工磁铁,嫁接了现代技术和现代材料的司南属于想像之物。

      1952年钱临照院士曾应郭沫若要求制作一个司南,作为访苏礼品。钱临照找了最好的磁石,请玉工做成精美的勺形,遗憾的是它不能指南。孙机解释道这完全是因为磁距太小,地磁场给它的作用不够克服摩擦力。“因此我们更不用指望公元前3世纪《韩非子》的时代和公元1世纪《论衡》的时代中的匠师能够做出来。”

       

      另外,孙机指出,如果磁体没有呈现出可自由转动的细长的形状,其指极性是很难被观察到的。因此尽管我国很早就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但对磁石指极性的认识却要到宋代以后。而公元前的《韩非子》中便有了司南一词的出现,所以司南所指的不会是有磁性的指向器。

      司南是齿轮机械系统?

      在驳斥司南是勺形磁性指向器之后,孙机还进一步提出,司南应为司南车,也称指南车。

      《韩非子·有度篇》中:“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是当下公认最早对司南的文献记录。孙机解释道,根据离《韩非子》最早的注解———唐人李瓒所做的“司南即司南车也”的注释表明,“司南”实际上为“司南车”的简称,也称为指南车。他称,这种指南车装有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连接车上的木人。木人手臂平举,做出指向状。任凭车子转向,但这木人仍旧指南,孙机指出根据各种文献考据,司南即为司南车,它完全是机械性的,而无磁性。

      “我们无需在科技史上再设置一个并不存在的所谓‘以司南勺定位’的阶段。罗盘在我国的发明不晚于11世纪,应用于航海不晚于12世纪初,而磁针在欧洲文献中最早见于英人尼坎姆于1190年间的记载。罗盘无疑是我国最先发明的。”孙机称,即使司南不是磁性指向器,也不会影响古代中国人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反对声音:司南完全可具磁性

      对孙机的观点,王振铎生前的助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李强有不同的意见。李强表示,即使有更早的版本出现“司南之酌”,这个“酌”也有“勺”的意思,据此就认为王振铎理解有误是不科学的。

      此外,他认为,不能说直到宋代以后才有指极性的记载,就否定前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此的运用,“即使是沈括也不可能真正知道磁石指南的确切原因,那是十九世纪当人们知道地球也是一个磁场才通晓的事情。”而且,制造司南的工匠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道家学派的一个支流,由于其活动诡秘,很少为主流派文人所注意、所记录,因此直到宋以后才出现对指极性的记载也不足为奇。

      而对“指南车”,李强认为这一装置在制作原理和制作工艺上有很大的难度,它是由一组齿轮系组成的机械构造,而已知最早的齿轮系机械构造见于东汉张衡制造的水运浑天仪,指南车相当精密,比水运浑天仪的构件还要复杂,各轮的齿数都直接影响结果。“把这种难度很大的发明推放到战国时代,不是错乱了科技史中的前后次序了吗?”李强认为将司南等同于指南车才是混淆了前后次序。

      ■国博态度

      复原司南还要努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冠英表示尽管7年前司南模型已不再对外展出,但其间关于司南究竟为何物还是有争议的。此次,孙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国家博物馆也表示支持,毕竟司南模型的复原工作是由国博做的,对其的进一步认识也希望由国博来牵头。

      王冠英表示中国古代科技史其实是没有系统的科学研究,而是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着重于训诂研究。他个人比较赞同孙机的看法,但国家博物馆并不会因此就认为之前司南复员模型是“假”的,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对此进行研究,从而真正地探究出古代司南为何物。

      “国博内也珍藏着宋代的罗盘,这是带有指针,钟表式的指向器,是一文物。但由于司南还没有出土的文物可考证,便留下了种种疑云,”王冠英指出,即使说司南在古代就是司南车、指南车,由于缺少进一步的文献及考古发现,现在也不能有定论。而至于王振铎先生所复制的司南模型,在没有更多的证据之前,国家博物馆将来还是可能会展出的。李健亚  真言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