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甘肃一汉代古井可将“钱币放大” 专家说法不一
  • 京津高铁“惊醒”通州古墓 首次挖出“屈肢葬”
  • 半数壁画出现病害 敦煌可能成为第二个楼兰古国
  • 琉球珍宝要“荣归故里”?北京故宫院长称不可能
  • “阙”是汉代独特建筑形式 层数与主人地位相当
  •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复建明代故城 为护卫孔庙而建
  • 诗圣故里面临困境 巩义杜甫陵园一年收入几百元
  • 马王堆女尸出土30周年 丞相夫人面相复原图完成
  • 侵华日军太平山要塞遗址揭秘 价值堪比731(组图)
  • 北京玲珑古塔引出宫闱奇事 万历皇帝生母出资建
  • 最新热门    
     
    风韵渐失的伤痛 湖北古镇命运留下的沉重思考

    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灰白的墙壁、挺立的山墙开始斑驳脱落,风雨的印痕一览无余。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我们这里可是红色首府!”走在周老嘴的老街上,老人们津津乐道地把我们从遐想中拉了回来。这里,每一栋老屋都留下了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革命家斗争的足迹。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建筑当数“周老嘴革命纪念馆”的旧址了。她位于周老嘴镇老街96号,建于咸丰年间,还有一段优美的故事。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馆长唐艳成说,建这房子的是唐家祖上的文武两秀才,他们互不认输,比着相建,结果两个秀才共建了14个天井。1942年农历年间,一支舞狮队放“行炮”,将“行炮”放到了楼顶,结果酿成大火,把门面给烧了,后来就改成了砖墙。1979年,唐家后人把这栋房子卖给了政府,政府将其辟为纪念馆。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也是在这里,62年前,美国飞虎队一架战机被日军击落,飞行员格林·本尼达被村民营救。62年后,美国老兵格林·本尼达重返这片令他感念的土地,在周老嘴乡亲们亲人般的簇拥下,白发苍苍的格林·本尼达老泪纵横,百感交集。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如今,贺龙、周逸群战斗生活的旧居,仍保留了当时的陈设,老电话、机关枪,老屋的点点滴滴,仍让游人感受到那慷慨激昂的历史画卷。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夫妻生口角,丈夫住草屋——瞿家湾:一部传奇的家族史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离开周老嘴,往东不过20多公里,便到洪湖瞿家湾。跨过一座4米长的古石桥,我们便步入了那古朴的瞿家湾小街。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沿着小街,房子一间连着一间,都是木质结构,没有大窗,屋顶上置有一两片玻璃瓦,以便采光。房主人坐在门前的摊位旁,或摇着扇、或喝着茶、或冲我们友好地挥着手。随意走进他们的房间,他们也不介意,任你在房中逛来逛去。我们的心被这种纯朴感动了,也向摊主挥挥手,道一声再见,走出好远,回头望时,见摊主仍看着我们微笑呢。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老人们介绍,瞿家湾镇至少有500年历史。相传,明弘治九年(1496年),江陵草市人瞿文暹与妻子发生了口角,一气之下,他就离家出走到了洪湖边,造草屋居住了下来。不久,他就与当地一周姓女子结婚,插标造田,生儿育女,成为瞿家湾的第一代开拓者。嘉靖年间,瞿文暹之子胜祥、胜禄长大-,逐渐在洪湖边形成了村落。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由于靠近洪湖,瞿家湾人主要靠打铳,猎野鸭生活,崇祯年间,此地就被取名“打铳湾”。到了清朝年间,瞿氏家族逐渐壮大,形成了上湾、中湾、下湾3个自然村落。到清乾隆四十年间(1775年),瞿氏家族逐渐发展到了800多人,占当地人口八成,遂将“打铳湾”改名为“瞿家湾”。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而随着人口的聚居,商业开始在瞿家湾勃兴。1770年,瞿氏家族内有两人开办商铺,其名为“恒顺”号、“天成”号,并延续了100年左右。到1870年,又有两个商号开业,分别经营南货兼匹头和百货等。到1925年,瞿家湾有31家挂牌商号,还有未挂牌的耕牛交易所、竹篾店、铁铺等。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随着城镇发展,位于古镇西部的老建筑绝大部分被拆毁,被代之以新式建筑。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21栋文物建筑为明末清初所建,大多集中在古镇东部。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万嶂入羊楼,双溪绕凤丘——羊楼洞:明清时代的小汉口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万嶂入羊楼,双溪绕凤丘……”在明代诗人廖道南的笔下,位于湘鄂交界的赤壁市的小镇羊楼洞旖旎多姿。它位于风景秀丽的松峰山下,坐落在流水潺潺的观音泉口。它头枕幕阜群山,面对潇湘岳阳。羊楼洞是湘鄂两省交界之要冲,历史上是战略要地,是商贾云集的地方,素有“小汉口”之称。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石板街是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老街很窄,宽不足3米,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古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全部由青条石铺就。石板经岁月的磨擦而光洁滑润,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出寸余深的槽。在街两边,是一幢幢两层的青砖布瓦板门屋,一家一户紧紧挨着,这里曾是寸土寸金之地。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羊楼洞一带的乡民大多是从江西迁来的,他们说这里是七龙汇聚之处。在石人泉村罗家苑,有一处五进(一进就有一个天井)大宅,宅主姓黄,同族有600多人住在一起。住宅用材粗壮,窗上梁上都雕刻有图案。依西高东低的地势,房屋大门朝东,宅门依次错开以聚气。不远的白花岭村,有多处明代建筑,2个天井,窗子用福字形图案,这是明代流行的样式。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从明末清初到本世纪中叶,约三四百年间,羊楼洞由一个牧羊人的竹楼,发展为拥有四万余人的商市,曾有过轰轰烈烈的辉煌。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那时,这里是湘、鄂、赣3省著名的茶叶集散地。商人们争先恐后来到此地,开茶庄、办工厂、制利市、设银行、开酒店、兴洋行,使得这弹丸之地的古镇,一时繁华似锦,人流如潮,日日生意兴隆,夜夜灯火辉煌。小镇吞进的是山野的绿色,吐出的是“洞茶”的芳香。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据老人们讲,羊楼洞在鼎盛时期,连着四面八方的古镇山道上,收茶叶的挑夫们喊声日夜不绝于耳,通往新店潘河的马路驿道上,运送茶叶的“鸡公车”队,一年四季不断,那时的羊楼洞商贾云集,富甲一方。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小镇故事多,保护成难题——古镇命运:留下几多沉重思考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每个古镇,都有一串讲不完的故事;每一片砖瓦,都见证着荆楚的沧桑巨变。然而,众多的古镇长时间被人们忽视,在我们的遗忘中斑驳,直到消失。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去年11月,湖北省两镇一村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地政府也采取了一定保护措施,但湖北古镇的研究与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一直致力于湖北省古城镇研究与保护的李百浩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李百浩是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院长,从2004年开始,他就带着研究生,常年奔波在各地的古镇之间。在从建筑学角度研究古镇的同时,李百浩教授也在思索着古镇的现状和将来。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古镇保护面临着许多困难,一位长期关注湖北古镇的专家说,古镇上的老房子由于历史较长,年久失修,居住条件较差;而其产权多属私人所有,维修经费有限。另一方面,我国现行政策是允许在老宅基地上拆除旧房子,兴建新住宅。富裕起来的居民出于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急于拆旧建新。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李百浩教授建议,要让古镇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就应提高社会保护古镇的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发挥古镇在旅游中的独特号召力,以合理利用促进其保护。李百浩建议,改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质量,恢复古镇活力。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如果不加保护,也许再过几十年,我们就再无缘见到这些古香古色的老房子、老街道了,我们又将到何处去寻找这些淳朴乡情的寄托?红安七里坪、钟祥张集、钟祥石牌、孝昌小河、崇阳白霓镇、利川鱼木寨……让我们记住这些淳朴的名字,也让我们铭记她们背后的故事,让她们走出深山留在更多人的记忆中。(记者蒲哲郑志方实习生杨莉)  真言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