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上专家谈“上山文化”
2006年11月5~7日,“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浦江召开。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严文明,中科院院士吴新智、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环境考古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周昆叔、主任莫多闻及来自考古学界和自然科学界的15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研讨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变迁与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研究、区域环境变化研究、新技术方法在环境考古学中的应用、关于上山遗址文化的讨论、关于考古学和环境考古学的专题研究等五个方面,在“上山遗址文化的讨论”分会上,专家围绕上山遗存的年代、文化内涵、意义及命名等问题各抒己见。会议结束时还专门举行了“上山文化”新闻发布会。
曹锦炎(主持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各位专家这几天听取了上山遗址发掘成果报告、对遗址现场及出土文物作了认真的考察与研究。下面请大家的对上山遗址的内涵、尤其是对“上山文化”的概念问题发表自己真知灼见。
郑云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遗址的发现在稻作起源研究方面的意义十分重大。
上山遗址陶片坯土中普遍含有颖壳,几乎是百分之百。这种现象说明当时使用的稻谷数量很多,在先民的食物生活中,稻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观察情况看,陶片中颖壳形态是比较完整的,反映出当时可能有一套干燥、脱粒、加工的技术。
关于上山遗址古稻所处阶段的定位问题,我们从稻谷小穗轴特征着手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陶片中稻谷小穗轴有两种类型,一种现代野生稻相似的野生稻类型,另一种和现代栽培粳稻相似的栽培类型,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早期栽培稻原始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