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北京通州发掘两汉和清代墓葬
  • 新论摘要——《高祖、亚祖、王父考》
  • 也谈姜子牙钓鱼的史影蠡测——读陈星灿先生之《考古随笔》有感
  • 华县泉护村遗址的墓地在哪里?——灵宝西坡墓地发掘启示
  • 良渚文化的祭坛与观象测年
  • 上山遗址与上山文化
  • 北魏洞窟究竟是如何开凿的
  • 南涅水石刻的艺术特征
  • 官钧 烧造于明代吗
  • 试论洛阳发现的三角缘神兽镜
  • 最新热门    
     
    青海长宁遗址抢救性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石器数量较多,计1400余件,打制石器在石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砍砸器、敲砸器、盘状器、刮削器等,磨制石器大多制作精致,以石刀、石斧、石凿、石锛较为常见。玉器有玉锛、玉斧、玉凿、玉璜筹;青铜器仅发现一件,为铜环,似为锻造法制成,已残断。

        遗物中青铜器的出土,表明了当时的先民已经使用青铜器,为研究青铜时代早期的青铜冶炼技术提供了新的资料。出土的玉锛、玉凿、玉斧等均为实用器,刃部有着明显的使用痕迹,由此实证反映出在齐家文化不同时期玉器的使用意义是不同的。遗址中还发现有利用羊的肩胛骨进行卜筮的现象,说明了当时已经存在专门的巫术人员,对研究齐家文化时期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另一重要的收获是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骸,动物遗存保存状况普遍较好,有利于埋藏学和骨骼表面的痕迹学研究;骨骼遗存数量很大,更具有统计意义,为更全面地恢复动物群面貌和统计分析奠定了基础。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环境考古研究室汤卓炜教授鉴定,初步研究结果得出:本遗址中发现的动物种类共计20余种,其中狩猎动物占较大比重并且种类相对集中。主要狩猎对象是马鹿、狍子和野猪,在动物遗存构成中占相当大比重。家养动物种类相对集中但是有一定多样性,主要的驯养动物为山羊和绵羊,次之为牛,犬的数量较多也是肉食对象之一。从文化层中尚未发现马的遗存分析,这一地区只能是以定居畜牧业为主要家畜饲养形式,依赖的是遗址周围山坡上及坡脚地带的草地资源。少量的家猪遗存,表明肉食资源的获取并不主要依赖于以农业为重要条件的家猪饲养。破碎的犬遗骨占有一定比例,也反映肉食资源的多样性。从这批动物的种属类别,还获取到古生态环境相对优越并具有多样性的信息,遗址所在地周围当时是具有一定多样性的优越的亚热带(麂的出现充分说明这一点)生态环境。

        根据出土器物遗存及动物遗存的初步整理可以认识到,该遗址的先民采用的是狩猎畜牧业并重兼有一定规模的原始农耕经济的生业模式。采用这种多种经济形态生业模式的基础是多样性的优越生态环境。生存对策已经进入权宜性资源获取向高强度资源开发的过渡阶段。肉食资源的获取主要来自于相对稳定的牛羊的饲养和大型(马鹿)、小型(狍子)鹿科动物及野猪的狩猎活动。但是并不排除淡水软体动物和鱼类捕捞对蛋白质的补充。狩猎工具中石球占绝对优势,因此“流星索”应当是当时重要的狩猎工具。箭镞只占很小比例,说明弓箭在狩猎中的作用远不及“流星索”。周围的山地及灌丛应当是当时狩猎的主要场所。

        经对这批资料的初步研究,可断定遗址文化为齐家文化时期,齐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阶段,距今约有3500年至4000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本次发掘成果将对探索黄河上游史前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齐家文化是青海省青铜时代早期十分重要的一支文化,目前因遗址发掘地点很少,对省内齐家文化的内涵、分区,齐家时期的聚落形态、社会发展程度等问题的认识尚不十分明确,此次发掘面积大、聚落形制保存完整,将为探索研究上述相关问题增添新的资料。

        长宁遗址的发掘虽为抢救性发掘,但在发掘及整理工作中项目负责人将课题意识贯穿于始终,将考古研究与多学科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先后邀请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相关体质人类学、动物考古、古环境考古学、地质学专家,对玉器的成分及产地分析、对石器的用材及产地、对人骨遗骸、动物骨骸及周边环境予以综合考察研究,是本次发掘工作的亮点。通过多学科研究,在有限的考古资料中采集并获取了更多的信息,在青海地区史前文化中首次利用考古遗存与环境考古、动物考古相结合,深入了解到了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经济生产模式,狩猎对象与方式等;通过动物遗存、孢粉分析将复原勾画出了4000年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这是长宁遗址本次发掘工作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收获。(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笔:任晓燕)

    2006.12.20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