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新论摘要——《蛋形瓮研究》
  • 新论摘要——试论先秦两汉丧葬礼俗的演变
  • 略论先秦时期的俑
  • 纪念良渚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会议纪要
  • 专家点评龙王辿遗址的学术意义
  • 晋南与中华文明起源
  • 侯马工作站的主要考古成就
  • 五十年的侯马站 八十年的西阴村
  • 冯 伯 和 毕 姬
  •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北京段文物保护工程
  • 最新热门    
     
    新理念、新模式、新发展——近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发展思路

    掘、绛县横水西周墓地的发掘项目,相继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国家田野考古奖。尤其是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考古发掘一开始就将文物保护放在了与发掘同等重要的程度上,并且在资料的提取、安全的防护、团队的建设等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和探索,由此获得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并被授予多年空缺的田野考古一等奖,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极大鼓励,是我们全所的荣誉。我们会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开拓创新、再接再厉,将山西的考古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合作共赢新模式中的团队精神
      考古工作尤其是大型考古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究,往往非个人能力所及,它需要多学科人员的共同协作,需要各级文物部门的支持,需要调动、整合人力、财力等多方面资源,需要一种顽强的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项目所涉及的各项任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历来重视同省内外兄弟单位的合作,几十年来,我们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西大学以及省内各地县文物考古部门进行了长期友好的合作,他们为山西考古事业的发展,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近年来,我们除了继续保持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还进一步加大了同外界的合作力度和内部的团队精神。只要有利于山西考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们人才的成长,有利于合作方的双赢共赢,我们都热忱欢迎和邀请他们加入到山西考古的队伍中来,为我们共同的文物保护事业贡献力量。在这个模式下,我们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始了对陶寺遗址的新一轮发掘研究,同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合作开始了对运城盆地、忻定盆地、临汾盆地的区域考古调查,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开始了对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的发掘。这些合作工作虽然仍在进行中,但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外,我们在市县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实施的吉县柿子滩遗址发掘、芮城清凉寺墓地发掘、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发掘、曲沃羊舌墓地发掘、黎城塔坡墓地发掘、柳林高红遗址发掘也都获得了重要成果。可以想象,没有开放的态度,没有合作共赢的模式是无法创造出这些成绩的。


      3、探索变革新发展中的科研使命
      任何事务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变革,无论是大到国家还是小到单位都是如此。如何在新时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如何与时俱进地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推动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作用,增强考古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摆在我们考古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实际上,考古学本来研究的就是大众的东西,但由于时代发展的局限性,我们以前将其放在了象牙塔里并束之高阁,我们主动将自己封闭,远离社会和大众。现在,我们应该转变观念、转变思路,应该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应该加入到国家发展文化事业乃至文化产业的队伍中,应该增强为社会和大众服务的意识。


      基于这些认识,我所积极创新,勇于变革,力争在新的历史阶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也适应社会的发展道路。近年来,我们加大考古报告的整理和出版力度,给大家创造条件、增加压力,相继出版了《乔村墓地》、《翼城枣园》、《黄河漕运遗迹-山西段》、《太原隋虞弘墓》、《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灵石旌介商墓》、《三晋考古·第三辑》《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四)》、《华夏文明论集》等报告和文集,另有一批报告正在整理中。在报告的整理中,我们鼓励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灵石旌介商墓》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除了传统考古报告外,我们还鼓励研究人员写一些相关的通俗读物,以此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希望社会公众能够通过这些读物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考古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起到这些作用,那么我们考古工作者应该感到些许神圣和欣慰了。

    2006.11.24第七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