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新论摘要——《蛋形瓮研究》
  • 新论摘要——试论先秦两汉丧葬礼俗的演变
  • 略论先秦时期的俑
  • 纪念良渚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会议纪要
  • 专家点评龙王辿遗址的学术意义
  • 晋南与中华文明起源
  • 侯马工作站的主要考古成就
  • 五十年的侯马站 八十年的西阴村
  • 新理念、新模式、新发展——近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发展思路
  • 二里头文化小争鸣
  • 最新热门    
     
    宋代官窑若干问题的研究

    拉  坯
     古代窑业的“薪火相传”——靠一种“基因”维持着传统的延续,这种“基因”的主体便是经验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然未曾被注意的拉坯习惯,却是亘古难变的最稳定的“基因”,这是我在对古代各窑瓷器制坯工艺的观察中发现的客观现象。窑工在拉坯时,总是按长期形成的习惯拨动辘轳朝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达到一定的转速后,再用双手将置于转盘中央的坯泥拉展成所需的形状,而拉坯方向正好与辘轳旋转的方向相反,当坯件在窑内高温焙烧并开始熔融时,所有被拉展的部分都会朝相反的方向“回缩”,其幅度由下而上逐渐变大,这种力会在冷却时转为应力储存在胎体中。当它向釉层迅速或缓慢释放时,釉面便会出现由下而上向拉坯相反方向偏转的长条状裂纹,这就是辘轳旋转方向的烙印。在越窑分布地区,自先秦以来窑工大多是向顺时针方向拉坯的,即辘轳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有意思的是,受越窑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高丽窑,其拉坯的“痼习”却依然如故,例如:12世纪的“青磁阴刻云文瓶”、“青磁阴刻蒲柳水禽文净瓶”、“青磁阳刻牡丹莲花文鹤首瓶”、“青磁象嵌菊牡丹文鹤首瓶”和13世纪的“青磁象嵌辰砂彩牡丹文鹤首瓶”等,其颈部的长片纹由下而上都向顺时针方向偏转,这说明拉坯时辘轳是朝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古代中国北方的窑口中,早已存在这种拉坯习惯,譬如:出光美术馆收藏的辽代白地绿彩长颈瓶颈部的长片纹由下而上向顺时针方向偏转。与此不同的是,曾受越窑影响的宝丰清凉寺汝窑所烧的纸槌瓶和细颈瓶,颈部的长片纹由下而上向逆时针方向偏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樽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汝窑洗,腹部的长片纹由下而上同样向逆时针方向偏转,这清楚地表明,汝窑工匠在拉坯时辘轳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宋室南渡后,统治者在对瓷器的喜好上并未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