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人类探源的新进展
  • 新论摘要——《夏商西周金器研究》
  • 新论摘要——《早期鄂豫山间文化交流通道的初步研究》
  • 新论摘要——《吴城文化的社会形态与文明进程》
  • 新论摘要——《〈禹贡〉五服的考古学考察》
  • 官叫 与“私叫”——谈考古学史中的“官学”和“私学”传统
  • 南越国陶质建筑材料的地域特征
  • 秦国军队和刑徒的粮食供给制度
  • 气候变迁与商人南下
  •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经济形态研究
  • 最新热门    
     
    易学考古导论

    平石经《周易》残石,计有上经《蒙》、《需》、《讼》、《临》、《观》、《噬嗑》、《贲》、《剥》诸卦,下经《家人》迄《归妹》十八卦及《文言》、《序卦》等。它的卦画、卦序和经、传文字与今传本基本相同(马衡:《汉石经集存》、屈万里:《汉熹平周易石经残字集证》),使我们得以窥知东汉太学官定《周易》课本的原貌。
      (2)马王堆帛书《周易》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经、传俱全。经文卦、爻辞,与今传本基本相同。但卦画阳爻由一、阴爻由八组成;六十四卦顺序是以《乾》卦为首、《益》卦为尾,按阴阳分宫学说编排,与今传本明显有别。传文分为《系辞》、《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和《昭力》六篇,内容与今传本多有不同。这个汉文帝初年的《周易》抄本,是中国易学史上极为珍贵的新资料。
      (3)阜阳汉简《周易》
      1977年,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周易》残简,共有52卦。经文卦画与帛书《周易》相类,卦名、爻题、卦辞和爻辞与今传本基本相同,未见传文。这部《周易》与今传本和帛书《周易》的显著区别,是在卦爻辞的后边,保存了许多与秦简《日书》及《史记·龟策列传》所载“卜问事项”相类似的“卜辞”,应属《汉书·艺文志》“蓍龟家”《周易》的范畴。
      (4)上博藏楚简《周易》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战国楚简《周易》,计有58简,涉及《蒙》、《需》、《讼》、《既济》、《未济》等34卦,共1806字。它的卦画与帛书《周易》相类,卦名、爻题、卦辞、爻辞与今传本基本相同,未见传文。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周易》里使用了一组(六种)前所未见的分类符号。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周易》文本,使我们看到战国中晚期《周易》的基本面貌。
      (5)王家台秦简《归藏》
      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出土的秦简《归藏易》,共有53卦。每卦均由卦画、卦名和卦辞组成,卦画皆以一表示阳爻、以六表示阴爻,卦名与卦辞间有“曰”字相连,内容与传本《归藏》佚文基本相同。秦简《归藏》的发现,证明传本《归藏》不是伪书,而是战国早中期编成的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筮占著作。
      石经、简帛易学文献的相继发现,是易学史上石破天惊的重大事件,为研究《周易》、《归藏》的形成和内容,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可靠资料。
      3、先贤画卦、演易的文物遗迹
      自伏羲、文王、孔子以降,我国历代先贤都把易学研究作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探索“天人”关系的重要手段。故易学研究代不乏人,著述丰硕,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最热门的领域。因此,诸如天水伏羲庙、淮阳太昊陵、孟津龙马负图寺、洛宁洛出书处、汤阴羑里城、洛阳周公庙、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洛阳邵雍祠堂、程颢、程颐故里等历代先贤与画卦、演易相关的文物古迹,以及舞阳贾湖遗址出土装有石子的龟壳和古代式盘筮占器具等,都应纳入我们研究的范围。
      4、体现易学思想的各类文物
      《周易》哲学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刻影响,使许多文物遗迹和考古发现,都鲜明地打上了它的烙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考古发现的壁、琮,汉唐时期画像石、墓室壁画中常见的伏羲、女娲交尾图,羲和抱日、常羲抱月图和日、月图等,都是阴阳观念的反映。洛书十五之数与《周易》九、六之和相合。《易纬·乾凿度》说:“《易》一阴一阳合而十五之谓道”。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为八开间,岐山西周宗庙遗址面阔七间、进深八间,东周王城遗址东西七里、南北八里,汉魏洛阳城东西六里、南北九里,西汉长安城和隋唐洛阳城都是“经纬各长十五里”,北魏洛阳城和隋唐长安城南北皆为十五里,这些都是阴阳和合观念在古代建筑和都城制度中的具体反映。
      “天人合一”宇宙观念是《周易》哲学的灵魂。《周易·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我国 “古之为路舆也,盖圆以像天,二十八以像列星,轸方以像地,三十辐以像月”。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汉魏隋唐墓室多呈“天为穹窿,上设星宿,以像天汉银河”,下为方形,陈列随葬器具“以像地上百物”,室内有死者置于棺椁之内。秦都咸阳城和隋唐洛阳城的“河汉”之象。西汉长安城“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树中天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特别是明清北京城以自永定门到钟楼南北十五里的中轴线对称展开,从城郭的形制、皇城的布局、五坛(天、地、日、月、社稷)的设置和城门的命名等,都显示出天南地北、日月升降、阴阳和合和法天则地的河洛八卦思想,应是我国古代以“天人合一”观念指导都城建设的典型杰作。这些都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念在中国古代文物制度中的深刻体现。
      这些“琳琅满目”的考古发现,内容丰富,时代连贯,地域广泛,价值重大,不仅为易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新资料,也极大地丰富了易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理应引起文物考古和易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多年来,易学考古资料的重大发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现已成为易学研究的热门课题。随着诸如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刘大钧《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等新的研究成果陆续涌现,一批长期从事易学考古研究的学术队伍也逐渐形成。因此,当前的易学研究,已经进入了以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古文字资料相结合的新时代,为易学考古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易学考古就通过对与易学相关的传世和出土文物的全面搜集整理,采取传世文献、考古发现和古文字资料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易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的新兴学科。易学考古也是一门多学科相交叉的前沿学科。
     自2004年起,为了总结多年来易学考古的研究成果,促进易学考古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和洛阳市文物管理局聘请著名学者李学勤、刘大钧为学术顾问,邀请我国长期从事易学考古的李零、连劭名等先生,共同编撰《中国易学考古丛书》,开展易学考古重大科研项目。这套《丛书》的书目拟定为:
      1、《张政烺论易丛稿》、2、《商周筮数易卦概论》、3、《周易归藏古本概论》、4、《帛书周易校注》、5、《周易卦象集证》、6、《周易起源及其思想新探》、7、《易学考古论集》、8、《中国古代原始文字》、9、《易学考古图典》、10、《周易哲学与中华文明》每册约40万字,将由中华书局于2007年起正式出版发行。这套《丛书》的最大特点,就是采取科学的方法,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八卦、《周易》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对《周易》哲学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进行考古学的深入观察和研究。
      我们相信,随着易学考古重大课题的开展和《中国易学考古丛书》的编撰出版,必将为我国易学考古学科的建立和方兴未艾的易学研究作出贡献。

    2006.11.3七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