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邙山东汉帝陵地望的探索之路
  • 关 、“扃”和“仓”、“廪”
  • 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
  • 中国冶铁起源批判(下)
  • 新论摘要——《〈禹贡〉五服的考古学考察》
  • 官叫 与“私叫”——谈考古学史中的“官学”和“私学”传统
  • 南越国陶质建筑材料的地域特征
  • 秦国军队和刑徒的粮食供给制度
  • 气候变迁与商人南下
  •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经济形态研究
  • 最新热门    
     
    中国冶铁起源批判(上)

    国的-进程。但是,这场运动也并非一无是处,最起码它在全国播下了钢铁业的种子,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则让这批种子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并最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圆了中国人钢产量赶英超美的旧梦,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也由于钢铁工业的勃兴而更加有力而坚定。 环顾全球,中国无疑已是钢铁大国,不远的将来,也必将成为钢铁强国。在中国钢铁业卧薪尝胆、奋起直追世界先进水平的今天,回顾一下辉煌的过去,总结一番历史的教训,对于增强信心,开启思路,应该是有益而无害吧。 天外来客揭开最初面纱 最早进入人类视野的铁矿物无疑是铁陨石(或简称陨铁),这种不折不扣的天外来客,为人类提供了有关铁的最初知识。 铁陨石主要由铁镍合金组成,一般含镍4~10%,极少数陨铁中的镍含量可以高达60%。陨铁的绝大部分都是可锻的。 有证据表明,石器时代的人们已能够利用陨铁。居住在西格陵兰约克角地区的石器时代的人们,一直用含镍8%左右的陨铁制造工具。在北格陵兰曾发现过一把爱斯基摩人的小刀,由一些装在海象牙上的陨铁片组成。在中国,古代陨铁制品也正在不断被发现。1972年冬,在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1520±160年),发现了一件铁刃铜钺。全钺残长111mm,阑宽85mm。铁刃宽60mm,在铜外部分已经断失,铜身夹住的部分厚2mm,深10mm。对这件古兵器进行的科学考查表明,“铁刃中没有人工冶铁所含的大量夹杂物,原材料镍含量在6%以上,钴含量在4%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尽管经过锻造和长期风化,铁刃中仍保留有高低镍、钴层状分布”,研究者据此断定,这件铜钺的铁刃系由陨铁制成,而整个铜钺的制作过程是:先将陨铁锻造成薄刃,然后再浇铸青铜柄部。 在我国历代文献中,有关陨铁的记载也可谓不绝如缕。最早记录陨铁堕落现象的是《史记》:“秦献公十七年(公元前368年),栎阳雨金四月至八月。”所谓“雨金”是指许多铁陨石同时堕落,也即现代人所谓的“陨石雨”,而栎阳是秦献公的都城,其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其后,唐代樊绰《蛮书》中记载云南南诏王备有“天降铎鞘”。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南番有毒槊……言从天而下,入地丈余”。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某日,沈括在常州宜兴县曾亲见陨铁堕落并作了详细记载:“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此后,在《元史•五行志》中也有一段清楚的记载:“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十一月冬至夜,陕西耀州有星堕于西原,光耀烛地,声如雷鸣者三,化为石,形如斧。一面如铁,一面如锡,削之有屑,击之有声。” 建国以后,许多陨铁实物也已被陆续发现。如1958年在广西南丹发现了早期降落的铁陨石雨,经现场勘查,已发现的十九块南丹铁陨石中,最小者为1.3kg,最重者为1.9吨,含镍量在7%左右。而不知何时落在我国新疆准葛尔地区的一块重约二十吨的铁陨石,则是目前世界上收集到的第三大铁陨石。 以上事实说明,原始民族在早期就已经能够利用天然陨铁。而至迟在商代中期,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水平的锻铁技术,熟悉铁的加工性能,认识铁与青铜在性质上的差别。显然,中国人对铁的最初认识只能更早。 前贤纵论古代冶铁起源 中国古代冶铁术究竟起源于何时,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 从考古发现看,1990年在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西周晚期的虢国墓中,曾发现一把玉首铁短剑,经检验系用块炼铁锻打制成。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按照学术界的习惯,中国冶铁术起源的下限就是西周晚期。那么,是不是可以下结论说,中国冶铁术就是起源于西周晚期呢?当然不能,套用郭沫若的话说,这样未免“太保守了”。问题是,中国冶铁术起源的上限又该如何追踪呢?文物不足征,只好借助于文献。 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作出过开创性贡献的郭沫若,在冶铁术起源方面也见解不凡。 在《希望有更多的古代铁器出土》一文中,郭沫若写下过这样一段话:“《诗经•秦风》有《驷驖孔阜》一诗,是秦襄公时候的诗。那是在周平王初年,即东、西周之交。据说是马色如铁故名驖,古本也有径作‘鐡’的。这可能是铁字见于可靠文献的开始。” 在《班簋的再发现》一文中,郭沫若对西周早期成王时代(公元前1115-前1078年)的铜器班簋(又名毛伯彝)的铭文进行了研究。这件铜器的腹内有铭文一百九十余字,记载了毛公东征的事迹。其中有如下内容: “唯八月初吉,在宗周,甲戌,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屏王位,作四方望:秉、繁、蜀、巢;……王令毛公以邦冢君、土驭、 人伐东国。”郭沫若认为,这段铭文的意思是:“八月初,成王在镐京。甲戌这天,成王命令他的叔父毛伯替代虢城公的职务。成王走出王宫,登高四望,环顾秉(在今江苏北部)、繁(在今河北境内)、蜀(在今四川省)、巢(在今安徽南部)四国。……成王命令毛公率领友邦首领、战车和冶铁工人,征伐东夷。” 郭沫若强调说,“ 人”疑是冶铁工人。“如果可信,可见周初已有铁矿的冶炼和铁器的使用了。这是一项重要的史料,但不敢轻易肯定,留待更多的证据出现。” 《希望有更多的古代铁器出土》一文写于一九五六年九月,其中还有一段话也不容忽视:“四、五年前我在京曾见有带铁的铜兵残件一二件,相传出自殷墟;其物不知何时流入日本,梅原末治据以研究,断论殷代已有铁。(去年底访问日本时,梅原氏向我当面提及,文章尚未见。)但非经科学发掘,是不足凭信的。” 东、西周之交存在铁器已是不争的事实,郭沫若“马色如铁故名驖”无疑已是确论。我们不妨来一下合理引申:既然在东、西周之交的人们已用铁的颜色来喻马,可见铁在当时已不是什么过于稀罕的物品,普通人应该能够见到。由于天然陨铁存世很少,无法设想它会使普通人对铁具有普遍概念,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人工冶铁在当时已有发展。换句话说,冶铁术的起源当然远在东、西周之交之前。因此,郭沫若关于“ 人”的解释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必须认真对待的《禹贡》篇 如果郭沫若“ 人”一说成立,周初已有冶铁便成了定论。问题在于,在缺乏物证的情况下,学术界无人敢下断语。而在足以为证的《尚书•禹贡》篇面前,学术界(包括郭沫若在内)又始终疑神疑鬼,缺乏足够的魄力,遂致中国冶铁术起源的时间始终在春秋时代徘徊。 《尚书•禹贡》篇中有如下记载:“华阳黑水惟梁州。……厥贡璆、铁、银、镂、砮、磬。”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曰:“黄金之美者谓之鏐(鏐同璆)。镂,刚铁,可以刻镂也。”宋朝蔡沈注曰:“铁,柔铁也;镂,刚铁,可以刻镂者也。”很明显,如果《禹贡》篇可信,中国冶铁术起源的时间将划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因为,所谓“柔铁”,非“块炼铁”莫属,所谓“刚铁”,极有可能是“白口铸铁”,正是冶铁术诞生之初的两种主要产品(后文将详加论述)。而贡品中铁在银先,恰好说明在冶铁术刚刚出现时,铁较银少,因而更加珍贵。《禹贡》篇的记述符合逻辑。 学术界为什么不敢相信《禹贡》篇记载的这条史料呢?原因只有一个:据考证,《禹贡》篇成书于战国时代,而在假定为夏代的文化遗址中至今未发现铁器。 这显然不是理由,以此而怀疑《禹贡》篇的可信性缺乏最起码的说服力。 众所周知,夏代已创出历法《夏小正》,并且传留下来,春秋时期的孔子对之曾极为赞许,应该不是假货。以常识而论,夏代应该已经发明了文字,否则,《夏小正》很难流传。而只要有文字,就会有记载,只不过随着文字的逐渐成熟,语言的不断丰富,历史记载须不断变换文辞而已。就像我们今天需要把古代典籍翻译成现代汉语一样,商朝人、周朝人难道就不能把夏代的文字译成当时的文辞?《禹贡》篇虽成书于战国,记载的必定仍是夏代的史实,尽管可能有些变形。 研究古籍,判定真伪,西汉人肯定比今天的我们权威。而公认为无伪的《史记》的作者,史德与史识都堪称楷模的司马迁,早就认定《禹贡》篇是信史,其《夏本纪》的主要依据就是《禹贡》篇。在《夏本纪》中,司马迁清清楚楚写下的夏朝世系,决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二十世纪初的疑古思潮中,不要说夏朝,连中国历史上是否有商朝都成了问题。直到殷墟甲骨文出土,经王国维研究,发现甲骨卜辞中所见的殷王室世系与《史记•殷本纪》所记基本相同(差别只在商初是兄终弟及而非父子相继),《殷本纪》作为历史文献的可靠性才得到了公认。既然《殷本纪》是可靠的,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夏本纪》不可靠呢?太史公早就告诉过我们,“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情况还是蛮清楚的。无端怀疑,只不过是庸人自扰而已。 古梁州位于秦岭以南,包括今陕西、甘肃南部和整个四川省,其南部边界,可能已到达今云南省的滇池。在这个广大地区内,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铁矿甚多,古梁州有铁可贡,用不着怀疑。秦汉之际蜀之卓氏、程氏,以铁冶富拟封君,更是极为有力的证据。 还有一点似乎也应提及。现-古发掘已经证明,“北起辽宁,南到湖南,东起山东半岛,西到四川、陕西,解放以后都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出土。”这其中就包括楚国的长沙和常德,吴国的江苏-等处。楚属荆州,吴属扬州,而《禹贡》仅记梁州贡铁,不及荆扬,显然是因为当时只有梁州产铁,他州无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禹贡》篇基本可信,中国冶铁术的起源地应是夏代的梁州。至于至今没有挖到夏代的铁器只是由于当-古学家运气不佳而已。

     

    来源:国学网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