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长城起源的考古学考察
  • 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谈商人的[黄泉观念]——从殷墟铜铃上装饰的倒装兽面纹说起
  • 泥河湾旧石器文化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 新论摘要《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渊源研究》
  • 新论摘要《试论鸡公山文化》
  • 农业社会的出现对古代人群健康的影响
  • 西安新发现突厥颉利可汗之子墓志
  • 新干伏鸟双尾铜虎及其他
  • 从杭州胡雪岩的祖坟墓碑再谈胡雪岩籍贯
  • 最新热门    
     
    考古研究的哲学思考

        在中国,考古学被认为是一门实践性或实证性的学科,主要凭借发掘材料来了解人类的过去和重建历史。中国传统史学强调“无证不信”,这种认识论和建国以来大力提倡的唯物史观也十分吻合,即提倡研究的客观性。但是中国治学传统也有重视主观性的一面,即“心知其意”。张光直先生将中国学者的治学方法形容为:一方面表现为特别重视客观史实的记载,另一方面又以史实的描述和选择来表明自己价值观的主观判断,也就是凭主观判断来解释历史。这种治学方法在考古研究中表现为特别重视材料的获取和考证,而不信任主观的理论,认为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成见。对认识论中主客体关系认识的欠缺,难免使我们常常把增进对过去认识寄希望于材料的积累,而不是持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我们过去习惯于将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似乎讨论主观感知对研究的影响是一种唯心史观的表现。但是,正是西方学者具有不断反思主观意识在认知过程中存在偏颇的传统,才促进了科学进步。自然科学上伽利略颠覆地心说,用另类观察来纠正主观感知的错误,代表了科学研究划时代的转变。在历史学方面,意大利学者埃米利奥·贝蒂对解释学的主客观问题提出了精彩的见解,他强调文献和材料的客观性离不开解释者的主观性,但是解释者的主观性必须能够深入解释对象的外在性与客观性之中,否则解释者只不过是把自己的主观片面性投射到解释对象之上而已。
        如文化唯物论者马文·哈利斯所指出的那样,考古学有两个视野来研究历史,一种是从历史参与者的角度来重建历史,还有一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重建历史。这就是emic(暂译为本位或自名)与etic(暂译为异位或他名)概念的区别,在考古学研究中用emic视野来研究器物,就是要了解它们在历史上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