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长城起源的考古学考察
  • 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谈商人的[黄泉观念]——从殷墟铜铃上装饰的倒装兽面纹说起
  • 泥河湾旧石器文化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 新论摘要《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渊源研究》
  • 新论摘要《试论鸡公山文化》
  • 农业社会的出现对古代人群健康的影响
  • 西安新发现突厥颉利可汗之子墓志
  • 考古研究的哲学思考
  • 从杭州胡雪岩的祖坟墓碑再谈胡雪岩籍贯
  • 最新热门    
     
    新论摘要

    期发表《西周铜钲研究》一文说,钲作为乐器,在先秦文献中很少记载。楚地的所谓“铙”、“铎”,实由钲发展演变而来,应属钲的一种。
     
        铜钲的出土地点分布较广,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流域均有发现。
     
        铜钲的各部位名称,文献没有专门记载,但钲的形制与钟接近,所以在论述钲的型、式时,均借用钟的各部位名称,也就是《考工记·凫氏为钟》的各部位名称。
     
        目前所知最早的铜钲,均出自中原地区。属于西周晚期后段。从钲的形制看,很可能是从当时的甬钟演变而夹,即将甬钟上的旋、旋虫和长枚去掉,便成铜钲,以用于军旅和宴享。从铜钲的发展、演变、分布情况看,是从中原地区向东、向南再向西发展传播。
     
        冉钲(即南疆钲)为楚器的可能性更大。
     
        平瓮江出土的B型Vc式钲,当为楚国乐器,而非古越族制品。

     
        胡耀武、王昌燧等在《考古》2006年第7期发表《古代人骨羟磷灰石的去污染研究》一文说,以山东滕州市西公桥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M11出土的入骨残骸为硬件对象,选取不同片段,通过X射线衍射、喇曼光谱和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简单而有效地鉴别出污染骨骼样品及其污染程度。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后,可以发现:(1)即便骨样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仍可经过处理,恢复其污染前的锶含量,使之重新提供关于古代人类食谱的信息;(2)成岩作用对骨骼样品中的锶含量影响甚小。这里介绍的古代人骨样品的去污方法,极大地拓宽了进行古代食谱分析时样品的选择范围,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李晓岑、韩汝玢在《考古》2006年第7期发表《云南剑川县海门口遗址出土铜器的技术分析及其年代》一文说,过去认为海门口遗址时代较早的证据之一是出土了大量石器,所以又称其为“铜石并用文化”。但实际上,这种铜器和石器共存的情况在滇西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较常见,应是较晚的铜器时代遗迹在形成时破坏了原有的新石器文化堆积所致。
     
        从分析可以看出,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铜器的年代,推定在春秋晚期是比较合适的,至于该遗址是否还存在商代晚期的金属遗物,目前尚未发现充分的证据。

    (2006年7月28日7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