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古代的捕鱼业
  • 汉代陶瓷分类问题管见
  • 失蜡工艺不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选择
  • 新阳城遗址初探
  • 新论摘要《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渊源研究》
  • 新论摘要《试论鸡公山文化》
  • 农业社会的出现对古代人群健康的影响
  • 西安新发现突厥颉利可汗之子墓志
  • 考古研究的哲学思考
  • 新论摘要
  • 最新热门    
     
    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

    广富林是经过发掘的包含广富林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址,主要遗迹有水井、灰坑和陶片堆等。遗物以陶器最多,也有石器和骨角器,以陶器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遗迹遗物反映了广富林文化的基本特征。陶器按陶质分为夹砂和泥质两大类,前者大约占三分之二,后者占三分之一,泥质陶中包含少量印纹陶,印纹陶中极个别紫褐色者烧制火候较高,胎质较硬。陶器纹饰的制作技法主要有压印、刻划、堆贴和拍印,压印纹饰中绳纹最常见,刻划纹的种类比较多,拍印纹主要是各种几何形纹饰。陶器主要器类有鼎、钵形釜、瓮、罐、豆、盆、钵、圈足盘和器盖等。鼎的数量最多,其中以侧扁三角足鼎的特征性最强,足尖多被捏捺,鼎足部位的内壁多见椭圆形按窝,为鼎身和足拼接时的刻意加工。钵形釜为夹砂陶,胎较厚,有扳金,有的釜底有烟炱,当为炊器。瓮以装饰刻划纹或附加堆纹为特色。印纹陶主要是罐类,形态多样,凹圜底或圜底附加圈足是其共同特征。豆有细柄和粗柄之分,细柄上常饰凸棱,粗柄则饰凸弦纹。器盖为覆碗式,平顶捉手。广富林文化中有几件特殊器物的残片,它们是白陶、竖条纹杯和封口盉,都是孤器,虽然并不能反映广富林文化的基本特征,但对理解文化的源流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广富林文化的石器有犁、镞、刀、斧、锛和凿等,犁为等腰三角形,中线上琢钻四孔,并残留犁架痕迹。镞的前锋截面有三角形、菱形和六边形等不同形制。
     
        广富林文化发现之初我们就指出它同王油坊类型的密切关系,在相关资料更为丰富的今天仍然肯定这一认识,同时也根据新发现的材料作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来自于黄河、淮河流域的文化以王油坊类型为主干,同时也有龙山时代其他地域的文化因素。考虑到距今4000年前后部族的分化重组和频繁的文化碰撞,文化要素源流的指认需要更加细致的辨认。其次是在广富林文化中的南来者以装饰印纹的罐类器为代表,其原生地在浙江南部和福建地区。对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过程也有了新的认识,外来因素中只有少数是制品的直接输入,相当一部分是仿制,另有一部分在综合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二、良渚文化晚期
     
        较长时间以来,良渚文化晚期以寺墩M5、福泉山M40等高层贵族墓和同时期的中小型墓葬为代表是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自发现好川遗存,特别是在认定其为良渚文化的地方性变体后,以及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对良渚文化晚期遗存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寺墩M5和福泉山M40的浅盘高圈足豆特征为翻缘,豆把上戳条形镂孔,与好川三期前段所出相似。良渚文化晚期比较流行的陶尊在好川墓地比较集中出现于三期。好川遗存中很流行的垂棱豆,在良渚晚期墓葬中罕见,徐步桥墓地发现一件,形制与好川四期者相同。因此以往对良渚文化晚期年代下限的认识最晚者可至好川第四期,但大多数被认为是良渚晚期的遗存不晚于好川第三期。
     
        好川墓地前后共五期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具有同一文化属性,为良渚文化的地方性变体。以此为标尺,近年来在良渚遗址群乃至整个环太湖地区都发现了相当于好川第四和第五期的遗存。这一时期在良渚遗址群比较典型的单位有庙前J1第1层、庙前G1和H7。良渚遗址群内的横圩里和卞家山、太湖以东的江苏昆山绰墩和上海松江广富林、太湖以南的浙江湖州塔地等遗址也包含了此阶段的遗存。
     
        这一时期具有年代特征的典型器物群由中粗颈和细颈、垂棱和镂孔豆、管流盉等组成。中粗颈和细颈是从粗短颈发展过来,好川墓地有比较完整的序列,演变轨迹比较清晰。环太湖地区还没有发现以袋足作为随葬品,其他遗存出的多为残器或残片,以往对其演变轨迹不太清楚。垂棱豆以豆盘下有垂棱、豆把下端的弧曲度加大而明显外撇或外折为特征,豆把上常见圆形镂孔,也保留了一部分稍早阶段流行的三角形和圆形组合镂孔。管流盉在环太湖地区发现少,多出自水井,在好川墓地有比较完整的序列,可以作为区分早晚的参照。
     
        虽然目前已经在环太湖地区的多个地点发现了这一时期的遗存,但总的看材料还很少,有待于更多的发现或从旧材料中重新梳理辨识。从现有材料看,此时不再有高等级贵族墓葬,良渚遗址群景象似乎衰败而萧条,良渚文明已走向末路。


         三、以鱼鳍足鼎及细长颈规鬲为代表的文化遗存
     
        这类遗存发现很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钱山漾遗址的发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将鱼鳍足鼎及细高颈定位在良渚文化较早阶段,将鱼鳍足鼎与翅足鼎相混,并认为细颈早于雀幕桥等遗址的粗短颈。现在看来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对年代判断的失误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钱山漾碳14样品年代的误导。自好川陶排序被确认、广富林发现鱼鳍足鼎同良渚晚期墓葬的地层关系后,以鱼鳍足鼎及细颈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作为新石器时代末期研究的新问题被提出。
     
        这类遗存的分布区域也在环太湖地区,钱山漾是内涵最丰富的遗址,其他还有广富林、吴江龙南、绍兴仙人山等。陶器器物群由鱼鳍足鼎、细颈、大口尊、浅盘豆、高领罐、深腹罐、乳丁足壶等组成。其中鱼鳍足鼎或在中腹饰一周凸带纹或满饰弦断绳纹,大口尊有尖圜底和圈足两种形制,浅盘豆有粗高把和细把之分,但把上都有多道凸弦纹。深腹罐以大口、折凹底、饰弦断绳纹为基本特征。石器有柳叶形和三棱形的镞、犁和有段锛等。
     
        上述陶器和石器中有一部分为继承良渚文化,如陶延续了前述良渚晚期细颈的形态,有的更发展为细长颈,演变序列很清楚。大口尊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先后流行圆圜底的常型大口尊和圈足的异型大口尊。豆把上的凸弦纹似乎保留了所谓“竹节形”遗风。刻划水波纹、石犁、柳叶形石镞也为良渚文化常见。同时陶器中也出现了一部分因素基本不见于以往所公认的良渚文化,如大口深腹罐、乳丁足壶,还有绳纹、篮纹、方格纹等,可以归类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因素。鱼鳍足鼎非常特别,是这类遗存中特点最鲜明的器物,时代性很强,目前还不明确它们的源流关系。这类非良渚因素是本地传统发生变异的突出标志。
     
        以鱼鳍足鼎及细长颈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曾经辉煌的良渚文明肯定不复存在,良渚文化走向衰亡,强势的龙山诸文化开始进入。对于这样一种文化因素复杂的遗存如何定性,以现有材料看尚有很大难度,与其仓促作为新的考古学文化,不如暂时将其看作是良渚文化的延续或后续。

    (2006年7月21号7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