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辨别骨质工具的新方法——微痕观察
  • 东南亚重要考古遗址菲律宾巴拉望岛塔邦洞考察记
  • 浙江嵊州小黄山和浦江上山两遗址的文化时代和年代再研讨
  • 新阳城遗址初探
  • 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
  • 冶金考古研讨会综述
  • 『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暨广富林遗存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 在 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暨广富林遗存学术研讨会 的讲话
  • 新论摘要
  • 殷墟出土的陶球新解
  • 最新热门    
     
    陶寺遗址出土陶瓦略论

    的装饰大量使用白灰墙皮,最讲究的部分在白灰皮上刻画、压印或戳印几何纹样抑或用蓝彩墙裙装饰,从未见草拌泥上粘贴除白灰皮以外的其他建筑装饰材料的证据。因此陶寺陶板不大可能是贴于墙面的砖。 
     
        所有陶板的表面,没有踩踏磨蹭的痕迹,多数纹饰保存清晰,素面者也保留着原始光面。根据陶寺宫殿区发掘资料,陶寺宫殿地面也使用白灰面地坪装饰处理,薄者1.2厘米左右,厚者可达3.2厘米,坚硬如瓷,经踩踏泛亚光,局部也有绦纹印花但被踩踏磨浅。A型陶板的厚度多在1.2~1.3厘米,薄者0.8厘米;B型陶板厚2.8~3厘米,远低于西周砖4.3~6.7厘米的厚度。陶寺陶板如此薄的厚度,恐难胜任铺地砖的功能。更未发现草拌泥地坪粘贴陶板的迹象。据此我们完全排除陶板作为铺地砖的可能。于是,余下的唯一可能就是陶瓦了。但是A、B两型陶板的功能略有不同。A型很可能是板瓦,B型有可能是护椽,形似于后代的瓦当。以下分别略述。
     
        Aa型板瓦是平行四边形片状,数量很大,是板瓦中的主体。其特殊的形制和背后粘泥的迹象表明,Aa型板瓦大约是横向逐行排列,斜边相拼,每块瓦都有一穿,可用木楔将每块板瓦固定在房顶苫顶的草拌泥层表面。每行两侧屋檐必须将平行四边形斜边补齐成直边,可用Ab型直角梯形板瓦找齐,数量较少。上一行板瓦将下一行板瓦的瓦头叠压5~6厘米,把下一行板瓦楔木钉的圆穿盖住,防止漏雨。为了防止纵向瓦缝渗漏,上、下行板瓦很可能纵向错缝排列,下行板瓦可承接上行板瓦斜缝拼接处的部分渗水。为了防止瓦缝渗漏,每块板瓦背面的底边和左边用白灰浆腻缝,白灰浆宽4~5厘米左右,厚0.3厘米左右。下行瓦头部分的正面被上行瓦的底边白灰浆所沾染,以至附着有白灰浆。通过每行板瓦之间和上下行瓦之间的拼接腻缝,实际使每块瓦的四边都被白灰浆腻缝封闭,以达到彻底防止板瓦缝渗漏的目的。 
     
        A型陶板均为夹砂陶,我们推测沙子作为介质可能与提高冬夏室外屋面气温冷热骤变的应变能力有关。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与科技史系李乃胜博士测试了三块陶寺A型陶板,均显示出较好的热膨胀性,其平均线膨胀系数大大低于性能较佳的秦砖,比较接近现代瓦,显示出在温度25℃至50℃的温度段内,具有较高的承受外界热胀冷缩的作用能力。 
     
        李乃胜博士的测试结果还显示,陶板样品中有两件的抗折强度较高,超过了现代砖、现代瓦和秦瓦。另一件抗折强度较低,但也接近秦瓦和现代瓦与现代砖。三块陶板样品的吸水率皆低,均低于现代瓦、现代砖和秦瓦,而与秦砖、汉砖相近,反映出陶板能适应很高的防渗排水需要(详细测试报告《考古》待刊)。 
     
        综上所述,A型陶板的形制特点、质地、科学测定物理性能特点等,完全胜任瓦的功能。尤其是其抗折度、热膨胀率、吸水率等物理性能更适于瓦的要求,而砖对此三项的要求没有瓦这样严格,比如A型陶板抗折度高于现代砖,热膨胀率低于秦砖,吸水率低于现代砖。故推测A型陶板功能为板瓦。   
     
        B形陶板呈等腰梯形,发掘出土时推测可能作为大型陶容器的器足或称瓦足。但是这些B型陶板底边唇上压印纹饰,并无着地磨损痕迹。再者,在泥半干时底边唇上戳印导致小窝点周围的泥隆起,细碎的龟裂纹依然保留,既未被磨灭,也未被泥土腻住。而且底边唇上戳印的纹饰的装饰效果必须在人们仰视的视角中方可领略得到。此类陶板背面皆无泥垢或白灰浆可以佐证它们并不附着于墙或屋顶表面,由此可知,B型陶板大约悬于空中,人们可以仰视之,因此作为器足的可能最终被我们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IT5126HG8③:106为夹炭陶,陶寺文化极为罕见夹炭陶,其优点是质量轻,长江流域大溪文化比较流行此类工艺。陶寺人显然为了试图减轻B型陶板悬于空中的重量,曾尝试用古老的夹炭陶工艺来制作B型陶板。   
     
        与Aa型陶板瓦不同,B型陶板没有圆穿,而是在根部连接另一部分陶器而垂悬在空中。假如B型陶板的上部连接A型板瓦的底边,那么B型陶板就有可能是A型板瓦的垂唇滴水。然而A型板瓦底边长约30厘米,B型陶板定边大约宽13—15厘米,二者纹饰差别较大,难以判定B型陶板接在A型板瓦上。且陶寺文化尚未发现筒瓦,所以B型陶板也许担当着挡住椽头的作用,形似后来的瓦当。山西洪洞广胜寺明代七彩琉璃飞虹塔底一周木构围廊檐下的椽头和枋头,都分别钉着护椽的琉璃圆片和护枋的琉璃方片。不过,目前尚未找到B型陶板上部所连接的部分,有关B型陶板为陶质护椽的推测且备一说,有待今后发掘资料加以验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致推测陶寺城址宫殿区IT5026、IT5126出土的陶寺文化陶板可能就是陶寺文化陶瓦。陶寺文化陶瓦至迟已在陶寺文化中期偏早出现,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100年。   
     
        已发表的考古资料中的中国最早陶瓦出自陕西西周岐邑的岐山风雏1号西周早期宫殿基址和扶风召陈西周建筑基址,出土的带有瓦环和蘑菇状瓦钉的瓦,结瓦技术为绳结。到西周中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屋顶逐渐由茅茨革新到泥背、白灰砂浆抹面。结瓦技术也相应地由扎结改为粘结,瓦也出现了带锥状钉和柱状钉的粘结用瓦。希腊的矩形陶瓦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土耳其的陶瓦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和7世纪之交。如果陶寺文化陶瓦分析不误,则将中国古代陶瓦出现的最早年代从原来的西周早中期或二里岗上层时期提前到龙山时代末期,则应是世界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陶瓦。   
     
        陶寺的板瓦呈平板状,较西周早期弧形板瓦形制原始,叠泥片制坯加模框压切的技术较周人泥条盘筑圆筒切割成瓦的技术落后和低效,有板瓦而无筒瓦则同于西周早期,体现出陶寺陶瓦的原始性。但是陶寺陶瓦平行四边形的力学结构则独具匠心,穿钉固定和白灰浆腻缝的技法较周人先胜一筹。如果陶寺B型陶板为护椽当不误,则可能是开西周中期才出现瓦当的先河。
     
        陶寺城址陶瓦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建筑装饰材料和建筑技术水平的一个历史性飞跃,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陶寺城址内大贵族宫殿的奢华之至,充分显示出陶寺城址都邑生活水平以及经济实力之高,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板瓦盖顶,不仅掩盖了传统的草拌泥“灰被顶”的简陋,而且基本上解决了屋顶渗漏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进步。瓦的出现,在一开始恐怕不仅具有遮顶护檐的实用功能,而且更具有标榜等级地位、炫耀经济实力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作用,大约与宫室制度的完善和王级贵族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可能也是礼制发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因此陶瓦的出现,与宫室制度相匹配,渐露文明的信息。   
     
        陶寺文化板瓦平行四边形的形制,与我们所熟知的周秦时期长方形弓背板瓦形制迥异,大大拓展了我们对中国史前时期陶瓦初形的认识,为我们今后探寻夏商时期宫殿区陶瓦打开了新视野。《博物志》云:“桀作瓦室。今以覆屋者也。”《说文》“瓦条”段注云:“《古史考》曰:‘夏时昆吾氏作瓦。’按有虞氏上陶,瓦之不起子夏时可知也。”以往缺乏考古证据,或不认识西周以前的陶瓦,因而我们不敢相信夏代有瓦,更不敢想像新石器时代晚期有瓦。但如今,已有学者指出河南郑州商城出土过二里岗上层时期的绳纹板瓦,如果陶寺文化陶瓦判定无误,那么夏商时期有瓦则更恐非无稽之谈。

    (2006年6月30日7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