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应当重视古代排泄物遗存的研究 |
|
|
|
古代排泄物遗存,是指成为化石(或干燥粉化、金属化)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海洋和陆地动物的排泄物,亦称为粪便化石。粪便化石在考古遗址中保存下来需要特定的埋藏环境,如土壤干燥、富含磷酸盐和白垩或被动物粪便被流沙包裹起来等。另外,有些地区使用动物粪便做燃料,通过不充分燃烧也会留下碳化物。粪便化石的形态、质地各异,保存下来的状况各有不同。如山羊和绵羊的粪便为球体或椭圆体,其结构致密因而易于完整的保存下来;而另外一些如牛粪难以成形,多与周围的垃圾、饲料等其他物质混杂在一起,难以从发掘现场辨认和单独分离出来。我国考古遗存中发现的粪便化石资料较少,除舞阳贾湖遗址数个灰坑中发现的动物粪便经鉴定为狗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著,《舞阳贾湖》,第902页、图版一八三。科学出版社,1999)之外,罕见其他相关报道和研究。 考古学家对粪便化石的研究兴趣始于19世纪末,当时的研究焦点主要在于分析其包含物。通过粉碎粪便化石,分析其包含物,考古学家从中获取了丰富的信息,对于鉴定粪便制造者的种类、他们的习性及其所在遗址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大帮助。作为考古遗址中的重要生物遗存,粪便化石包含了动物、植物、寄生虫等多方面的信息,对于当前关注的古代植被、先民食谱等课题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相关研究尚少,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国外一些粪便化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做一简单介绍,以期引起大家对此类遗存的关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研究考古遗存中的粪便化石,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弄清楚究竟是哪类动物留下的粪便。粪便化石的制造者身份明确了,动物(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