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考古类文章缺乏可读性的两个批评性解释 |
|
|
|
尽管有人会极力反对,但在目前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之中考古类文章的可读性差则是不争的事实。先不要说考古报告等专业论著(这些东西枯燥晦涩得恐怕只有考古人自己才可以忍受),即使那些专业色彩不是太强的一般性著述对读者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而在那些引起广泛共鸣和关注、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文章群中,却几乎见不到考古类或者是考古学家撰写的文章的影子。与当今其他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文学等等)相比,考古学表达在学科视野、思想内涵、艺术力量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可以说是明显薄弱和滞后。 考古学表述的这种状态,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讲,首先是由于当前考古学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的局限性。从传播学的角度,一般而言对人们最有吸引力的阅读内容依次是:有个性的人物→具体事件→艺术享受→有逻辑力量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即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恰恰是考古学最为缺乏的,这是考古学表达的先天不足。人物和事件是历史叙事的中心,所以历史叙事比考古叙事更有吸引力。(这也造成在撰写一部统一的史书时,史前史和历史时期很难完美地接合在一起,因为二者的叙事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哲学富有思维的力量,而文学则能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这都是考古学所不能比拟的。但考古学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所有学科中唯有考古学可以唤醒已经失去的历史,从百万年的时间深度上汲取人类过去的智慧,因而可以为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独特的奉献。然而目前我们的研究水平远远达不到这个高度。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国考古学的主流仍在立足于文化史的研究或者说基本资料的积累,虽然说开展了一些对古代人类、社会、环境乃至思想的全方位研究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