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新论摘要
  • 东南亚重要考古遗址菲律宾巴拉望岛塔邦洞考察记
  • 浙江嵊州小黄山和浦江上山两遗址的文化时代和年代再研讨
  • 陶寺遗址出土陶瓦略论
  • 新论摘要
  • 应当重视古代排泄物遗存的研究
  • 考古类文章缺乏可读性的两个批评性解释
  • 论云冈石窟开凿年代
  • 新论摘要
  • 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在考古遗址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以秦俑二号坑遗址建模项目为例
  • 最新热门    
     
    割体 葬的民族学证据

    难推测。闲来翻书,在一本传教士写作的巴布亚新几亚内行记中(Andre  Dupeyrat Mitsinari——Twenty-One Years among the Papuans, Staples Press,1955。),发现作者Dupeyrat对该地区流行的断指现象有生动的描述,对我们理解中国史前的所谓“割体”葬仪可能会有些启发。他给的例子有两个:
     
        1、 夫妇吵架,妻子生气把手指砍掉。过程大致如下:她先用右手拿着石刀,把左手放在一个树墩上,众目睽睽之下只一刀就把左手食指的第一个骨节砍下来。然后她凝视着流血的手指,拣起落在地上的断指,并用树叶把它包扎起来,随后进入她个人的小屋。几分钟以后,她面带微笑走出来,走到传教士的面前,把左手放在乳房上,右手挥舞着带绳结的一段绳子,念念有词地数落着她丈夫打她的次数(同上书,第212~213页,为了节省篇幅,这里只把主要情节罗列出来)。
     
        2、 送别作者本人,妇女们表示依依不舍。作者没有描述细节,只是说:“妇女们难过地落泪,甚至痛哭流涕,好像送葬一样。不止一个妇女为我割下指头。(同上书第253页)”
     
        根据作者Andre  Dupeyrat的理解,“妇女们砍下手指表示悲伤或怨恨的风俗,在巴布亚山区各地几乎都能看到。葬礼上最常见。在向供人瞻仰的死者告别的撕心裂肺的悲情中,死者的寡妻、母亲或者姐妹会暂停哭泣,从死者身边的地上爬起身来,退后几步,却还能让所有送葬的人看见,然后砍下一节手指头,重又回来哭泣,并把血洒在死者身上。”他还说:“我见过一些50岁上下——在该地区非常受人尊敬的年龄——的妇女,她们双手的二三个手指都有残缺。这些令人可怜的残指是他们悲惨生活中各种悲剧的生动写照(第214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传教士对后进民族的观察免不了意识形态的渗入,但是他的描述大致是可信的。他拍摄的一幅照片显示,一个中年妇女的双手至少被砍掉了7个手指的第一个关节(左手大拇指看不见),这也许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见图一,采自上书第240页下图)。
     
        新几内亚的例子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断指仅限于妇女;二、纯属自愿,用来表达悲伤或愤怒的情绪;三、一般只截手指的第一个关节,而且好像一次只能砍去一节;四、并非所有妇女都在同样情况下砍下手指,个人因素也起一定作用(比如有人特别情绪化,如第一个例子所见),这是同在一个村落却有截指多少区别的主要原因。可惜作者没有注意砍下的手指作何使用。如果是参加葬礼时所砍,手指又随死者下葬,死者刚好又是一个断指的女性,那么可以肯定死者墓葬里发现的断指不是她本人的;如果她本人死前因为生气或者愤怒而砍下自己的手指,根据风俗又把自己的手指埋到墓里,则墓里发现的断指既有她本人的,也可能还有她的亲属的。所以,即便中国史前确有“割体”葬仪的风俗,那么要讨论它的真相也是非常复杂的。要之,是仔细观察并记录肢体残缺的情况,并发现可能存在的残缺模式。从上面的例子可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次砍断一节手指似乎不能危及生命,但是如果失去的不是一节手指,而是整个手臂、双手、双脚或者腿骨,那就要考虑这种表达“愤怒或哀伤”行为的真实性。中国史前的“割体”葬仪还需要继续研究。

    (2006年5月19日7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