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京杭运河关键工程的遗迹——高堰石堤惠济闸和《重修惠济祠碑》 |
|
|
|
我国大运河最初开凿于春秋,其后陆续开凿,沟通长安、洛阳和汴京,以“漕车免天下”。元朝定都大都,完成了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域的南北大运河,但山东境内的会通河苦于岸窄水浅 舟,不任重载。明成祖迁都北京,命工部尚书宋礼修治已瘀三分之一的会通河,又命平江伯陈修治江淮运河,京杭大运河始畅通。万历四年(1576年),河决崔镇,清口淤氵殿,高堰堤大坏,潘季驯筑堤修浚,使运河通航南北。明末清初四十多年战乱,河工年久失修,水患不断。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帝亲政后十天,河道总督杨茂勋奏报:“黄河在桃源南岸烟墩决口,趋入洪泽湖,河堤冲决三百余丈,沿河三十县尽受水患……乡民淹死数万人。”几天后,御史徐越上疏:“漕河以天妃闸为咽喉,而天妃闸口受黄、淮二流……现在淮水不得东流,而黄河水势高运河丈余,黄河泥沙全入运河,河身日淤,两岸增高,水行地上,城廓庐舍如在深谷中。现在,山阳之王家营、桃源之窝口等处已决口,高家堰将倾,而周家桥、翟家坝等处处告危……至于清江浦,夹于两河之间,漕粮岁经此地,关税、盐税也关系重大。……此处地势,内为运河,外为黄河,相距不足二三丈;其南岸名为遥湾,内为运河,外为淮河,相距也仅数里。稍有疏虞,黄淮合一,即不能保有淮郡。”所以康熙帝亲政之初就把河务、漕运与三藩并列为国朝三件大事,书挂在宫内柱上。康熙九年(1670年)三月,策试全国贡士于太和殿前,康熙帝出的策论试题不源于四书五经、朱子理学,而是“漕运数百万担,取给东南,转输于黄、运两河,何以修浚得宜?俾国收利;民不受其害?尔多士志学已久,当有确见,其各摅夙抱,朕将亲览焉。”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