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错综复杂的东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也谈浙江新发现的几处较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 |
|
|
|
近来,张之恒、陈淳和王青等几位先生先后在《中国文物报》发表文章,倾谈跨湖桥、小黄山和上山遗址年代以及与年代相关的文化形态、环境变迁问题,反映了学术界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古动态的关注。 几十年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年代序列与它的文化演变序列相互吻合,这是一张以成百上千遗址资料织成的文化网络。考古工作者最终能够捕捉到广富林、钱山漾这些“老”遗址中的新因素,使我们及时掌握这一地区“后良渚”文化时期的历史信息,充分说明这张网络的敏感度。但跨湖桥遗址、上山遗址和小黄山遗址显然冲破了这张网络,我们所面临的是如何调整认识,扩展这张网络的开放度,使得包括跨湖桥、小黄山、上山在内的其他遗址在这张新的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事实证明,这张网络是我们讨论这一地区史前文化问题的基础。 张之恒先生和陈淳先生的文章(以下简称张文、陈文)主要讨论的是年代问题,因为观念、方法的差异,认识有很大的不同。 张文主要从器物类型学的角度出发,但其结论可能受到了“海侵”假说的影响。张文所主张的“海侵”事件简单说来是这样的:在杭州湾的周边地区,由于受全新世前期海侵的影响,在距今9000~8000年前不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没有可能发现距今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因此小黄山文化遗存的年代只能是“略早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张文的“海侵”假说受到陈文和王青先生文章的反驳,因最后冰期结束而发生的全新世海侵是从今天海拔的-50米甚至-100米开始的,直到距今六、七千年,海平面才到达现在的水平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