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新论摘要
  • 雁门关在 丝绸之路 上的地位认证
  • 湘南永兴县的南朝及历代重要摩崖石刻
  • 从海陆变迁看浙东沿海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形成背景
  • 新论摘要
  • 实物是考古学的前提与目的——从宾福德的怀疑论说起
  • 三星堆成组玉石璧音乐声学性能初识
  • 从灵井遗址看中原地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
  • 考古学目标的再思
  • 洛阳瞿家屯大型夯土基址的性质分析
  • 最新热门    
     
    Site Catchment Analysis(遗址资源域分析)译法及其考古学意义的思考


        《中国文物报》近期刊载了两篇文章,讨论介绍Site Catchment Analysis考古学方法(见2005年6月17日王青、及2006年2月17日陈洪波文),加深了大家对这种方法的认识。2004年底国内出版的伦福儒等著《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译本将之译为“遗址生产区域分析”。本文在此不拟参与讨论,只想谈谈其中文译名。

        正如这两篇文章所说,该方法早于1991年已翻译或介绍到国内 (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初版一书中多纳.C.罗珀和E.S.希格斯的文章,以及《环境考古研究》1991年第1集荆志淳文)。因此,至今国内对Site Catchment Analysis主要有三种中文译法:1、遗址区域分析; 2、遗址域分析;3、遗址生产区域分析。其实,1、2 可说是一样的。

      Site Catchment Analysis中,Site翻成“遗址”,Analysis翻成“分析”是没问题的;Catchment一词来自地貌学,一般指“流域”,翻成“域”或“区域”,从字面上看问题也不大。照这么说,上述1、2的翻译是对的了,第3种译名多出“生产”两字,反倒不通。是不是这样呢?要分辨哪种译法较好,看来唯有根据这种方法的研究对象或内容来定夺了。
      
        Site Catchment Analysis上世纪60年代末在欧美出现,初期发展很快,70年代至80年代初盛极一时。总的来看,这方法之所以出现,跟当时考古界不满足于注重器物、编年的旧传统,开始从生态、聚落空间角度探讨史前经济有关。虽说各研究者的研究时段、思路可能各有侧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