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从东亚最早陶器谈跨湖桥和小黄山遗址年代
  • 殷墟墓葬随葬陶器组合研究
  • 家马的起源——来自线粒体DNA的证据
  • 毒箭、毒矛与史前的狩猎技术
  • 晋侯请隧中的 隧 不当作墓道讲
  • 新论摘要
  • 孔望山造像纪年题刻的发现及相关学术问题
  • Site Catchment Analysis(遗址资源域分析)译法及其考古学意义的思考
  • 新论摘要
  • 采集狩猎者的命运
  • 最新热门    
     
    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文化时代的研讨

    游地区,中期前段可以湘西北的彭头山文化为代表,后段可以皂市下层文化和城背溪文化为代表。长江下游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期,第一、二期为前段,第三、四期为后段;马家浜文化的前段可以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的第一期为代表,河姆渡文化的前段可以河姆渡遗址的第一期为代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上述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虽然在绝对年代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在陶器方面却有许多共同特征,如炊器都以陶釜和支架为主,到中期后一阶段才出现少量三足炊器(鼎)。在盛储器方面,圈足盘和豆等圈足器,在中期前一阶段都不见,中期后一阶段才逐渐增多。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其主要特征是,打制石器的数量逐渐减少,磨制石器的数量逐步增多。磨制石器大都通体磨光,管穿技术在中期后一阶段被普遍使用。通体磨光的石斧、石锛已成为农业生产工具的主体。
     
        二、小黄山遗址文化遗存应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
     
        小黄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发掘者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陶器夹砂红衣陶占绝大多数,陶器胎壁粗厚,以平底器和圈足器为主,圜底器不多,不见三足器。器形有盆、盘、钵、罐、釜等,以盆、盘、钵数量最多。陶器的口沿、肩腹部流行把手或系。石器以磨盘和磨石的数量最多,磨石的形制丰富。磨制石器数量不多,石斧多见,通体磨制。穿孔石器和石球很具特色。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文化面貌基本一致,但有所变化。变化主要表现在陶器方面,夹砂灰陶数量明显增多,陶器胎壁渐薄,平底器和圈足器常见,圜底器数量增加,无三足器。除第一阶段已有的盆、盘、钵、罐、釜外,新出现敛口钵、双腹豆、甑等新因素,并出现交错拍印绳纹、镂孔放射线和红底白彩等装饰风格。第三阶段的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炭陶,圜底器、平底器和圈足器是常见的器类,仍不见三足器。夹砂灰陶圜底釜、双鼻与口部平齐的平底罐、平底盆、平底盘、钵和小杯为主要器形。釜、罐器形变大,盆的器形变小。第二、第三阶段的石器与第一阶段没有明显变化。
     
        小黄山遗址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陶器有三种类型,即平底器、圈足器和圜底器,不见三足器。第二阶段出现陶甑、双腹豆、敛口钵等新器形,并出现镂孔和红底白彩装饰。三个阶段共有的器形是釜、罐、盆、盘、钵等。三个阶段的石器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小黄山遗址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是同一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小黄山遗址三个阶段文化遗存的这些特征与长江以南的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及石器有着明显的区别。小黄山的石器已出现通体磨光的石斧等农业生产工具。小黄山遗址的陶器除平底器和圜底器外,已出现数量较多的圈足器,已出现陶甑、双腹豆、敛口钵等较为进步的器形,并出现镂孔放射线和红底白彩等装饰。小黄山遗址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陶器和石器,与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皂市下层文化及城背溪文化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陶器皆以圜底器、圈足器和平底器为主,无三足器。陶釜、圈足盘或圈足盆、双耳与口部平齐的罐等,均为共同的器形,并都出现镂孔、假腹等器形。磨制石器的制作大体处于同一水平上,石斧则为共有的器形。
     
        小黄山遗址的第一、二、三阶段的文化遗物,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浜文化早期、河姆渡文化早期,在陶器方面的共同特征是,均以圜底器和平底器为主,无三足器。陶釜、双耳罐、平底盆与钵,均为共有的器形。陶器的主要区别是,马家浜文化早期和河姆渡文化早期,缺少小黄山遗址常见的圈足器。陶器方面的这些区别,说明小黄山文化遗存与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早期文化遗存年代可能稍晚于小黄山遗址。
     
        通过以上对小黄山遗址第一、二、三阶段文化遗物的分析,并将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文化遗物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小黄山文化并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则应归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前一阶段。小黄山遗址第三阶段的14C年代已公布两个年代数据,其年代约为距今8000年至8800年。第一、二阶段未测定年代,发掘者比照浦江上山遗址,推断小黄山文化遗存的年代为距今8000~10000年左右。笔者认为小黄山遗址的14C测年数据与其文化面貌及其所处的文化时代明显不相符合,即所测年代明显偏高,不宜采用。14C测年因为多种原因,常使所测数据不准确,当其所测年代与其文化面貌及文化时代不相称时,所测年代应拚弃不用。
     
        三  曹娥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探索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长江以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大多数分布在洞口朝阳并具有开阔洞厅的洞穴内,少数在岩棚内,黄河流域则分布在山麓地区的高亢地带。
     
        浙江杭州湾的周边地区,即杭州湾以北的嘉兴地区和杭州湾以南的宁波及绍兴一线,由于受全新世前期海侵的影响,在距今9000~8000年前不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没有可能发现距今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曹娥江的上、中游地区,东部有四明山和天台山,西部有会稽山,曹娥江两岸为浙东盆地。根据曹娥江流域的这种地理形势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分布规律,我们应将探索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重点放在四明山、天台山和会稽山的山麓地带、低山高亢地带或适合人类居住的洞穴内。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及智人化石的发现地区,也是我们探索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地区。


    (2006年2月17日7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