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上古中国姓氏名字及神农炎黄关系考
  • 喇家遗址四千年前的面条及其意义
  • 二里头文化的铜器
  • 云冈石窟与《维摩诘经》
  • 探寻中国文字起源的重大发现——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
  • 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双墩文化概说
  • 横水墓地的发现与晋文化研究
  • 对 郑州商城 命名的一点看法
  • 新论摘要
  • 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
  • 最新热门    
     
    济南市县西巷地宫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

    于1068年《北山录》卷十外信第十六条夹注就有“今大宋皇帝造金银字大藏经数藏,雕藏经印版一十三万余板”字样,而966年就有《大藏经随函索引》的编修,但齐州开元寺对这套经书的称谓却不是“大藏经”而是“杂宝经”,原因之一可能就是这批经书并非正式刊发,而是私印,因此不便使用正式的称呼,才换用《杂宝经》来称谓。如果此说成立,则《开宝藏》雕成年代又有新解,惜目前还没有更多证据。二、该藏经是手写本大藏经。方广锠先生曾经推测《开宝藏》的雕刻曾依据一种宋初流行的手写本,可能齐州开元寺藏经就是这种性质。从卷数规格和装帧形式上看,这部经书都和《开宝藏》初雕本相同,是最接近的一种版本,则这部经书的版本可能就是《开宝藏》雕版的直接蓝本;或者可能是与雕版工作同时进行的抄写本,二者基于同样一种蓝本制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县西巷地宫在佛教地宫发展史上的位置,笔者将全国已发现的佛教地宫及相关材料做了统计,对地宫源流以及形制和装饰技法的演变进行研究,将地宫的发展演变分成五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指石函或砖函阶段。时间上主要是北魏以后到隋代,这个阶段是直接用石函盛放舍利。
     
        二、初步形成阶段,指石函外围砌砖墙或外石函的阶段,地宫略具雏形。时间上主要在隋代。舍利函周围出现保护性建筑,只要将周围的砖石建筑再扩大一些,石函和砖圹之间的空间增大到一定程度,真正意义上的“地宫”就会出现。
     
        三、正式形成和制度化的阶段。初唐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地宫”正式出现,河北正定开元寺地宫正处在这个转折点上;而法门寺地宫是最早将地宫做成仿墓室结构、并用金棺银椁瘗埋舍利的实例,这些做法很快被制度化,为后来的地宫所模仿。
     
        四、进一步发展和高潮阶段,指地宫的数量激增,形式多样化的时期,同时这也是地宫民间化的巅峰时期。时间上主要在宋辽金时期。五代和宋初是地宫结构的自由发展的时期,地宫的建造方式和形状,都突破了唐代形成的较为单一的仿墓室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地方风格(这种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南方地宫)。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地宫装饰技法多样化的时期。
     
        五、衰落和消亡阶段,指地宫盛极而衰,走向落寞的时期。时间上包括元代及其以后。由于密教兴起等多种原因,地宫已很少出现。
     
        将县西巷地宫置于地宫发展史中来观察,得出结论如下:
     
        一、其“甲”字形的结构,来源于自唐代开始的仿墓室的地宫样式,宋辽时代大部分地宫继承了这种样式,县西巷地宫也不例外。大概自唐代法门寺地宫开始,金棺银椁的舍利瘗埋制度、仿墓室结构的舍利地宫建造制度同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结合起来,从此大部分舍利地宫都沿袭采取了这两种制度。县西巷地宫既然是属于埋藏“法身舍利”,属于舍利地宫的范畴,故而也采取了“甲”字形仿墓室结构。
     
        二、其砖雕壁画的建筑装饰技法,来源于宋初开始兴盛起来的砖雕壁画墓。到北宋中期,砖雕壁画墓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而县西巷地宫建于1069年前后,正处在这个阶段,因而砖雕壁画墓中的砖雕技法得以被充分利用到地宫的修建中。所以,县西巷地宫精美的砖雕技法不是偶然出现,而是已经有了技术条件上的积累和其他地宫的运用前例;只是县西巷地宫砖雕远比其他地宫砖雕精美繁复,是砖雕技法在地宫建造领域运用的一个极至案例。
     
        三、以往虽然没有发现如此精美的砖雕地宫,但很多地宫中的石棺、石函等舍利容器上都有与此处砖雕类似的图案和构图方式,所以在工艺题材方面,县西巷地宫能从早期地宫中找到渊源;县西巷地宫工艺图案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应是同时期及其以前的砖雕壁画墓。世俗艺术和佛教艺术在这座地宫中得到精致的结合。
     
        四、与一些地宫中发现的《舍利塔下铭》等铭刻题记一样,县西巷地宫的《开元寺修杂宝经藏地宫记》也具有墓志的性质;其摆放位置与某些舍利地宫中舍利石函、舍利经幢的摆放位置相同,是地宫中的重要位置。因为地宫是封闭的,碑文的设定阅读者并不是生人,而是想像中的“佛”,故其摆放,面向上而碑首向南,这样的摆放方式,只有想像中处在北上方尊位的“佛”才是合理的读者。造地宫者“智全及其三世法眷”和出资者悉数刻写在碑文上,是表示一种功德,欲以此功德换取佛的保佑,消灾免祸。地宫中特殊的空间性和造地宫者的心理,共同决定了该石碑的摆放方式。

    (2005年12月2日7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