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对《胡雪岩籍贯浙江杭州人》的几点辨析
  • 也论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的性质
  • 微痕分析在磨制石器功能研究中的初步尝试——二里头遗址石斧和石刀的微痕分析
  • 刘福通故居遗址考
  • 探寻中国文字起源的重大发现——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
  • 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双墩文化概说
  • 横水墓地的发现与晋文化研究
  • 对 郑州商城 命名的一点看法
  • 济南市县西巷地宫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
  • 新出现荣仲方鼎的年代学意义
  • 最新热门    
     
    早期陶器刍议

    但不应是世界各地所有陶器发明的唯一途径。顺便指出,曾有文献报道,捷克Dolin Vestonice遗址发现有距今二万四千至二万八千年的陶质动物塑像残件。据此是否可将陶器的起源时间大幅度提前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其理由有二,其一,这种陶质塑像不是容器,即不能视为陶器。其二,若这批陶质塑像系有意识烧制,其工艺理应流传,而实际上,在其之后一万年以上的时间内,世界上没有发现任何陶质物品或残存品。于是,似乎可推测,由当地先民,很可能是小孩,用粘土捏塑动物塑像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将这批泥质塑像烧成了陶质。
     
        其次,讨论一下我国早期陶器的原料和相关问题。不难发现,在我国,无论北方的徐水南庄头、北京东胡林,抑或南方的桂林甑皮岩、道县玉蟾岩、万年县仙人洞等遗址,那里出土的距今万年以上的陶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陶胎中含有大量岩石碎屑的粗大颗粒,当然,不同遗址出土陶器一般含有不同的岩石碎屑。无论如何,早期陶器皆富含岩石碎屑,应该不是偶然的。为了验证这一点,选取景德镇、宜兴和贾湖等地的陶土,以不同比例掺入砂粒,并依照陶土处理程序,制成若干套系列样品。采用现代陶瓷专用电炉,按不同温度,模拟制备了若干套系列“陶”样。结果指出,上述样品在400℃即可烧制成形。测试分析还表明,烧成温度在400-500℃时,掺砂量为20%左右的“陶器”,其物理性能最佳。这些结果可给出两点颇为重要的启示,一是关于陶器烧成温度的界定。尽管在有关书刊中,陶器的主要工艺和特征已基本阐明,即经粘土掺水、加工成形、高温烧成等主要工艺制成的容器,但有关陶器烧成温度的界定,似乎都不甚清晰。那么,如何界定陶器的烧成温度呢?这涉及粘土和陶质材料在材质上的本质区别。显然,这一本质区别在于粘土矿物中结构水的“失却”。粘土矿物一旦“失却”结构水,其结构、性能即发生不可逆的质变。因此,陶器烧成温度的界定应该决定于这种结构水的“失却”过程。这一过程因粘土组成、升温速率、保温时间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一般说来,其温度范围大约在400℃至600℃之间。由此可见,根据陶瓷工艺学理论,严格意义上的陶器烧成温度应为600℃左右,然而,若考虑到陶化过程开始于400℃,且陶器可在这一温度下烧制成形,则不妨将古陶的最低烧成温度界定为400℃。二是关于陶器原料的获取。陶器研究有一个约定俗成,认为陶器原料系就地取土。然而,如前所述,万年以前的陶器,皆选用富含岩石碎屑的粘土作原料,结合模拟实验的结果,不难理解,在陶窑尚未发明,通常采用平地堆烧方法烧制陶器时,因烧成温度甚低,反而是这种富含岩石碎屑的粘土,容易烧成性能相对较佳的陶器。由此可见,若将就地取土改为就地“选”土,或许更贴切些。
     
        再有,讲一点陶器起源背景的见解。既然陶器最早的起源时间可追溯至距今一万五千年,且不少遗址的陶器起源明显早于农业,那么,关于农业兴起导致陶器出现的观点便难以成立,至少不具普适性。如今看来,先民的定居生活为陶器的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或者说得更直接些,即先民的定居生活导致了陶器的出现,应能逐步达成共识。当然,农业的兴起促进了陶器的发展,应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介绍陶器烧成温度测试方法的研究进展。目前,测定陶器烧成温度的方法有多种,而应用最为广泛、数据较为可靠的,应为热膨胀方法。简要说来,该方法的原理是,陶瓷未达到其原初的烧成温度时,其膨胀率与加热温度成正比,这时,测试所得的是一条斜率与其膨胀率相关的直线。而当加热温度超过其原初的烧成温度时,因陶瓷坯胎内气孔的收缩,则坯胎将在原膨胀基础上叠加一个收缩效应,于是,原测试直线便出现一个拐点,依据这一拐点,即可求得陶瓷的原始烧成温度。然而,模拟制备与测试分析发现,上述规律并不具普适性。具体说来,当原始烧成温度大于870℃时,该方法可给出可靠的结果,然而,对于原始烧成温度低于870℃时,无论其原始烧成温度有多低,甚至未经加温的粘土,采用热膨胀方法,竟然都得出基本雷同的结果,皆为870℃左右。推测这里出现的拐点对应的是粘土的玻璃转化温度,而不是原始烧成温度。进一步的研究还指出,陶器在烧成过程中,有一定的“记忆”功能,即在测试温度未达到原始烧成温度时,其300-600℃的热膨胀曲线段,基本保持稳定。然而,测试温度一旦超出原始烧成温度,此曲线段则将有规律地下移。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尝试建立了测定较低烧成温度的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古陶和古代陶范原始烧成温度的测定,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虽基本可行,但对于某些早期陶器样品,如东胡林的古陶残片,仍不能给出准确的数据。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将其完善,并给出理论上的合理解释。
     
        以上观点或见解,虽经认真思考,但囿于学识之局限,或仅为一孔之见,恳望有关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2005年11月11日7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