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对《胡雪岩籍贯浙江杭州人》的几点辨析
  • 也论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的性质
  • 微痕分析在磨制石器功能研究中的初步尝试——二里头遗址石斧和石刀的微痕分析
  • 刘福通故居遗址考
  • 早期陶器刍议
  • 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双墩文化概说
  • 横水墓地的发现与晋文化研究
  • 对 郑州商城 命名的一点看法
  • 济南市县西巷地宫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
  • 新出现荣仲方鼎的年代学意义
  • 最新热门    
     
    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九次年会纪要

    化独特的风格。楚文化在山东地区的历程可从春秋战国考古发现反映出来,战国时期楚文化遗迹很多,楚文化分布的范围也很广,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安徽楚文化则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六安楚墓的风格代表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素,表现出楚文化的东进与江淮地方文化及吴文化的相互融合过程。对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的新认识体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寿春城的调查则否定了原来的城墙位置;确立了该遗址的中心区域,并对遗址内各主要建筑单元的使用年代作了推定,这是运用聚落考古的方法在楚国大型遗址研究上的有益尝试。聚落考古的方法还被运用到湖南战国时期楚遗址的调查上,湘、资、沅、澧四水中下游地区楚国的聚落一直是湖南考古的重要课题,相关资料显示,在下游的平原区和中游的山间河谷区聚落的分布格局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有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并对湖南后来历史和文化地理有重要影响。澧水流域的临澧新安申鸣城是最新调查的湖南地区最大的东周楚城,有超过百万平方米的小城以及可能比小城大若干倍的大城,大城内外还有密集的聚落点和建筑区。城外的九里、杉板一带还分布有众多的各种类型规格的楚墓,形成新安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一个极为庞大的楚文化聚落群,为湖南地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楚墓的发掘历来是楚文化考古中的重点,其出土的资料也是大家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湖北枣阳九连墩一、二号楚墓是近年发掘的楚国高级贵族墓葬,经过系统的整理,获得许多重要成果,并在用鼎制度上获得重要的新认识,这一认识告诉我们在考察楚贵族墓的礼器配置时,不仅要将不同质地的礼器作系统考察,而且要将有特殊联系的相关墓葬(特别是夫妻异穴合葬墓)中的随葬礼器一并考察,才有可能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比如,“大夫”级的贵族墓也用升鼎作正鼎。九连墩一、二号墓的整理,还理清了两座墓随葬品的基本种类与具体数量;了解了两座墓随葬品的放置规律与相互关系;并认识了一批风格独特的精美器物。相信随着整理的深入和报告的出版,还会带来更多新的研究成果。湖南慈利石板楚墓和龙山里耶楚墓都完整地将一个墓地发掘出来,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墓葬的形制和等级、随葬品数量的多寡以及放置情况,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完整的墓地形成过程,使我们能够通过墓葬的相关参数去了解墓地的结构秩序和形成规律,进而透过墓葬的表面去认识当时的社会关系。相比较而言,长沙楚墓编年则是对旧材料的重新认识,有代表对历年发掘的长沙楚墓进行了全面梳理,重构了该地区楚墓的年代学序列,成为一家之言。也有学者对新蔡葛陵楚墓、淅川和尚岭、徐家岭楚墓、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年代进行了考辨,提出了不同看法。在器物研究方面,涉及的有楚秦漆器、玉器、钅享于、铜镜、铁器等,学者们都提出了很好的见解。
       
        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过去人类精神领域的内容,一直是学者们感兴趣的课题,楚国的形成历史以及楚文化的特殊地位都引领人们去探究楚人神秘的精神世界。学者们提出南阳汉画像石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思想。楚人好巫信鬼的风俗以及对天文星象的观察在这些画像石上均有反映。画像石还反映出楚人的熊崇拜特征,出土文献则记载了水神崇拜的信息。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漆瑟反映了上古神话题材;而楚国漆木雕刻艺术则有原逻辑的因素,是楚人审美意识的体现。还有学者指出,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楚人信巫鬼,重-祀”是楚人的基本精神信仰,其宗教形态属于萨满教,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过的宗教形式。另外,有学者通过带铭文的铜器的研究,对楚国的历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楚文化作为一项人类遗产,其发掘、研究与保护,人们的认识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楚文化研究的群体也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涌现了许多知名的学者和专家。研究的技术、理论与方法也日趋成熟。楚文化研究会从1981年6月成立至今,经历了二十四年的风雨历程,代表们认为,也许现在还不是对这段历程作恰当评估的最佳时期,但至少提供了维持这个学会的学术研究、机构运作、扩大影响以及与其他学术团体交流方面诸多的经验与教训。会议学术氛围浓厚,一批年轻的学者显示了良好的学术素养和研究功底,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楚文化研究的这片沃土,定将绽放出学术百花园中鲜艳的奇葩。

    (2005年11月11日7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