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河南省三门峡市文物局 侯俊杰
  • 楠木园文化及相关诸问题
  • 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显微结构和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 2005年平谷与华夏文明学术研讨会 纪要
  • 检视国际科技考古研究的最新进展——第35届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纪要
  • 鄯善地区汉晋墓葬与丝绸之路
  • 最新热门    
     
    叔虞祠与圣母殿——晋祠主体建筑年代探析

    国侯而修建的祠堂,始建年代至今尚无史料可证。历来介绍晋祠建筑年代的文章,大都引北魏郦道元(472—527)《水经注》:“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以说明至少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代,晋祠的文物景观已经有一定规模。南北朝时,北齐文宣帝高洋定晋阳为别都,天保间(550—559)在晋祠“大起楼观,穿凿池塘”(姚最《序行记》)。扩建了晋祠。据《北齐书·祖鸿勋传》:“高祖曾征自并州,作《晋祠记》,好事者玩其文。”惜其文不传。
     
        较准确地记载晋祠又留存至今的文献,当推唐太宗李世民亲书《晋祠之铭开序》。但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借唐叔虞以抒发作者的治国理念,其文虽多浓墨重彩,如“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耳心昆阆之非奇。”人们却难于从中判断出叔虞祠的方位、布局等具体情况。而据《唐语林》:“会昌中,晋阳令狄惟谦,梁公之后,善为政。州境亢阳……祷于晋祠者数旬,无应。”“祠后有山极高,遂令设席焚香,端笏立于上……祠上忽有云如车盖,覆惟谦,逡巡四合,雷震数声,甘霖大澍数尺,于是士民自山顶拥惟谦而下。”可证其时叔虞祠依然是“际山枕水”。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匡胤率军攻克晋阳。“乃眷灵祠,旧制仍陋,宜命有司,俾新大之。”于当年动工重建唐叔虞祠,历时5年,于太平兴国九年竣工,并由户部侍郎赵昌言撰《新修晋祠碑铭并序》。
     
        据上述文献和碑记,从北魏的“沼西际山枕水”,到北宋的“前临曲沼”、“后拥危峰”,历史跨度长达500余年。这段期间,叔虞祠在晋祠的方位和叔虞的主祀地位一直未变,其时既无圣母祠,也不存在叔虞与圣母合祀的模式。有例可证。《北史·薛孝通传》:“曾与诸人同诣晋祠,皆屈膝尽礼,孝通独捧手不拜,顾而言曰:‘此乃诸侯之国,去吾何远,恭而非礼,将为神笑。’拜者惭焉。”如果其时祠中确有邑姜,薛孝通就不会也不能不拜了,因为邑姜乃武王之后,身份是高于公侯的。
     
        是什么原因使晋祠的叔虞祠由原先的“依山枕水”变成了后来的“位坎向离”(坐北向南)?答案是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对这次山体滑坡造成的后果,《晋祠志》载:县瓮山“山腹有巨石如瓮形,故名。宋仁宗(应为真宗)时地震,巨石摧崩,无复瓮形矣”。位于悬瓮山麓的叔虞祠就毁于这次悬瓮山的“巨石推崩”。在这次地震中被毁的还有距晋祠东北十里的故城惠明寺塔。“咸平二年(999)三月壬戌(初九),大震,电,风,寺塔灾。”“六年(1033),沼为之复建……景德三年(1006)七月塔成。”(吕惠卿《太原故城惠明寺舍利塔碑铭》)
     
        叔虞祠的复建是在十二年以后。“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四月诏:平晋县唐叔虞祠,庙宇摧圯,池沼湮塞,彼方之人,春秋常所飨祭,宜令本州完茸。”天禧元年(1017)又诏:“(叔虞祠)母岁施利钱物,委官监掌,其银、铜、真珠并以输官,自余估值出市,以备修庙供神之用。”(《宋会要辑稿》卷一千二百五)重建的叔虞祠规模远不如前,建筑时间不会超过5年,天禧之前当已建成。
     
        重建的叔虞祠位于晋祠何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见1953年翻修鱼诏飞梁时发现的两方柱础。柱礎是由碑刻改制的,经文管人员摩挲考证,文为金泰和八年(1208)郝居简撰《……庙记》:“旧制唐叔祠于其(位)南向,至宋天圣中,改封汾东王,今汾东殿者是也。”“又复建(司)水(女)郎祠于其西,至熙宁中加昭济圣母,今圣母殿者是也。”唐叔祠既然是“旧制”,必然是历经岁月建成多年。文中的“南向”,同今天叔虞祠的方位相同。到蒙古至元四年弋彀的《重修汾东王庙记》则更明确:“王殿南百余步为三门,又南二百步许为景清门。门之外东折数十步合南北驿路。”“南至小神沟旧墙并碓臼北景清门根脚为界,出入通奉圣寺道。”进一步证实叔虞祠的方位早已是坐北向南。而且清楚地表明:晋祠在其发展的某个历史阶段,至少在元代以前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唐叔虞的主祀地位,晋祠的总体布局曾经是南北向的。
     
        通过以上对晋祠史料的分析,可以大致说明唐叔虞祠从被毁到移址重建的全过程。下面要探讨的是在叔虞祠旧址“水源之西”“复建”的女郎祠又建于何时?
     
        首先要说的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圣母殿最晚在五代已有之。”这篇文章的论据出自《晋祠志·祠宇上》附文《一统志》圣母庙《通志》引。这段引文最早见《宋史·曹翰传》:“军中乏水,城西十余里谷中有娘子庙,翰往祷之,穿渠得水,人马以给。”姑不说这段神乎其说的有无,即以文论文,也与晋祠的地理位置不符:晋祠位于晋阳故城西南八里,而不是城西十余里。圣母殿位于县瓮山麓(山脚下),而不是位于谷中(两山之间)。结论只能是:这个娘子庙既与叔虞祠无关,也与复建后的圣母殿无关。
     
        圣母殿建于何时?只能在“天圣后”年间。从范仲淹的《题晋祠》:“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分析,其时晋祠的主庙依然是叔虞祠。范仲淹是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六月,由参知政事出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的,也就是说,至庆历四年,圣母殿还没有修建,但到嘉祐八年(1063),太谷知县公乘良弼所撰的《重广水利记》就有了记载:“难老泉源晋祠下,支行股引东走平陆十分……其三分循石弦而北,通圣母池转驿厅以入于太原故城。”圣母池当即原来的曲沼,后来的鱼沼飞梁。重广水利始于嘉祐五年(1060),记为补记,说明此前的15多年间(1044—1060)当为圣母殿的建筑年代。
     
        圣母殿建成以后,熙宁十年(1077)封“昭济圣母”。元祐二年(1087),献上“缴(蟠)龙柱六条”。绍圣四年至五年(1097—1098),铸站殿将军二尊。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二月又经历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给圣母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是以崇宁元年(1102)由“兼知太原军府事”的孙路主持了大修。此次大修及此后晋祠的岁月沧桑、盛衰兴废,祠内已有实物和碑文记载。

    [2005年9月2日7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