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褒衣博带 与云冈石窟
  • 早期玻璃器与古代社会
  • 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
  • 检视国际科技考古研究的最新进展——第35届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纪要
  • 鄯善地区汉晋墓葬与丝绸之路
  • 叔虞祠与圣母殿——晋祠主体建筑年代探析
  • 胡雪岩籍贯浙江杭州人
  • 汉代模型明器研究
  • 新论摘要
  • 最新热门    
     
    古代烧瓷所用窑具举隅


        《宋史》在论及“人性柔慧”的越地之民时写道:“俗奢靡而无积聚,厚于滋味。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从这一带史前辉煌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中诸多“奇技之巧”看,越人善于进取的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是源远流长的。反映在窑业生产上,则是西周以后原始瓷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在生产工艺中最令人瞩目的“奇技之巧”,莫过于窑具的发明和使用。
     
        所谓窑具,即用耐火土制成的在焙烧过程中对坯件起间隔、支托、承垫、保护等作用的器具。间隔类窑具最初为丸状,又称“托珠”,系用含氧化铝较多的白色耐火土揉成,这种间隔窑具在绍兴及萧山等地的春秋战国龙窑遗址中多有发现,通常用于原始瓷碗、碟等小型器物的叠烧,在这些器物的内底和外底或多或少地留有间隔窑具的使用痕迹。由于丸状间隔窑具的耐火性强,故几乎不见坍塌黏结现象,有些变形程度不高的丸状间隔窑具有可能被重复使用。东汉中晚期,在上虞等地的青瓷窑场中出现了三足饼形间隔窑具,这种窑具用普通的耐火土做成,熔融温度与瓷坯接近,足呈圆锥形,因三足与瓷坯接触面的压强较大,所以在高温焙烧阶段足尖陷入坯胎,烧成后敲掉窑具,在碗、钵等器物的内底留下三个毛糙的痕迹。三足饼形间隔窑具的缺点是,重量过于集中在足尖,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因而至三国晚期这种窑具便被齿口盂形间隔窑具所取代。齿口盂形间隔窑具亦用普通的耐火土制成,使用时口朝下,一般有六个以上的齿状足,足端呈长方形,它与瓷坯接触面的压强比以前的三足饼形间隔窑具小得多,这样就能避免足端陷入坯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齿口盂形间隔窑具使用时常常在足端敷一点能承受高温的白色耐火土,从而既防止了窑具与器物黏结,又便于窑具的再次利用。然而齿口盂形间隔窑具自身的重量限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