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从仓颉造字到甲骨文,学者试揭汉字起源之谜
  • 新论摘要
  • 窑业工具考——瓷刀
  • 如何破译史前艺术中的符号
  • 环境、稻作起源与社会结构
  • 面对辽金驼马壁画的深思
  • 从虢国墓地谈西周时期丧葬特点与社会关系
  • 晋南涑水河流域的区域调查
  • 马王堆三号墓主不是 临湘侯 ,而是“车大侯”--《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主再议》读后
  • 海南岛发现的石拍与中国南方的树皮布文化
  • 最新热门    
     
    郑和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今年是郑和率领船队首次下西洋600周年,国家有关方面正在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相关各省市的考古文博部门积极参与,使郑和遗存的发现、缮护、展示出现了一个隆重而热烈的局面。
      
        笔者1985年前后曾参加过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年的有关筹备活动,并为此搞过约一年的国内郑和文物古迹调查。时隔20年,如果将郑和遗存提高到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加以审视,更加感到其遗存价值独特、分布空间广泛、形式种类多样、影响意义深远。在全社会大力彰扬和保护郑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今天,如何推进相关学术研究并使其逐步地国际化,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早期的发现与保护

        自明清开始撰记郑和航海史事以来,对郑和的各种学术研究多以历史文献为对象,而近代以后有关郑和遗存的刊录、调查、发掘乃至保护,开始成为研究的组成部分,并愈加显露出实物资料的重要性。
      
        早期对郑和文物的关注,几近于金石学方式,如明中叶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和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曾刊录《通番事迹记》碑文。该碑系郑和于宣德六年下西洋前篆刻并嵌立于江苏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大殿壁间,后下落不明。1935年,郑鹤声先生从上述文献中发现碑文抄刊于世,他的《从新史料考证郑和下西洋之年岁》一文,根据碑文加以考辨,尽管补史意味浓郁,但纠正了《明史》有关郑和出洋年代之误。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后还有几位学者和官员进行过类似于近现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