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新论摘要
  • 再思二里头文化的来源
  • 湘江流域的大塘文化
  • 内蒙古曼德拉山的岩画
  • 《新论摘要》
  • 西方环境考古研究的遗址域分析
  • 良渚文化玉琮一种特殊的使用方式
  • 十余年来的中国环境考古(下)
  • 新论摘要
  • 涉性考古需要客观——与刘学堂同志商榷
  • 最新热门    
     
    陶寺文化中的古文明因素

    nbsp;  中期城址分为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和小城的功能不同。大城内有贵族居住区和宫殿区利用早期小城内的建筑没施、一般氏族成员居住区和仓储区等,小城内有宗教祭祀区和贵族墓地。中期大城是在早期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即利用早期小城的东墙和早期小城内的建筑设施。中期大城平面形制为圆角长方形,东西长约1800米、南北宽约1500米,面积约270万平方米。中期小城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中期大城和小城的总面积约280万平方米,是中国史前最大的古城。早期小城在中期大城内,位于中期大城的东北部,继续作为中期大城的一部分使用,其中的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到中期继续使用。一般居民区位于中期大城的西北部。中期大城的东南部为仓储区,其中发现3个大型窖穴。
      
        中期小城位于中期大城南城垣外,即中期大城垣外的东南部。中期小城内紧靠大城垣东垣偏北处是一处贵族墓地,墓地以南是宗教祭祀区。宗教祭祀区内发现一处大型建筑11FJTl基址,总面积1400平方米,已揭露636平方米。据分析这是一处兼观天象授时与祭祀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
       
        二、陶寺文化所反映出的古文明因素   
       
        晋南和豫西是中国古文献所记载的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即夏王朝的活动中心和建都之地。据《左传》昭公元年、十五年、定公四年,“大夏、夏虚、参虚”应为同一地域,其地望历-证应在晋西南地区。《史记·郑世家》:“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史记·郑世家》集解引服虔说:“大夏在汾、浍之间”。陶唐氏帝尧,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临汾古代为平阳府,历史上素有“尧都平阳”,禹“又都平阳”之说。这说明临汾盆地应是唐之所在,是大夏、夏虚的中心区域。陶寺遗址正处于这中心区域之中。根据陶寺文化的年代,其早期可能与帝尧——陶唐氏有关,晚期已经进入夏纪年范围。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资料,正是尧舜禹时期社会状况的实证。
       
        陶寺文化早、中期已经产生作为“王都”的早期城市。陶寺早期城址规模较小,但城内有供贵族居住的“宫殿”建筑。墓葬材料也证明,陶寺文化早期已产生阶级分化。陶寺中期城址规模扩大,并有单独的宗教祭祀区位于中期小城内,贵族墓葬也位于其中。贵族和一般氏族成员不居住在同一个区域,一般氏族成员居住在小城外的“普通居住区”,贵族居住在小城内的“贵族居住区”。在贵族居住区上层贵族和一般贵族则又分别居住在不同区域。中期城址布局已和我国文明时代早期都城的布局相类似。有城垣建筑不等于出现了城市,只有出现了作为-、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的“都邑”,才能称为早期城市。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是:规模较小,经济功能即“市”的功能很小,其功能主要是在-权力、宗教、文化功能方面。陶寺城址,尤其是中期城址,则具有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
       
        陶寺遗址的墓葬,大、中、小型墓在数量上呈金字塔状,大型墓数量极少占墓葬总数的1.1%,小型墓的数量占90%以上。大、中、小型墓在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品种和精致程度上差异很大。大型墓规模大,使用木棺、棺内撒石朱砂。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其中包括龙盘、鼍鼓、特磬、土鼓、彩绘木案、俎、匣、盘、豆、“仓形器”、彩绘陶器、玉石钺、瑗等。占墓葬总数90%以上的小墓,墓圹仅能容身,绝大多数墓无任何随葬品。大墓随葬品中的一些种类,如特磬、鼍鼓、土鼓、龙盘、玉石钺、瑗等,已是非实用器,而具有礼器的性质。这说明从陶寺文化早期起,私有制已经确立,氏族成员平等分配产品的原则,已被破坏。社会财富被聚敛到少数部落显贵手中。贫富分化、等级区别、阶级对立,己十分明显。
      
        大型墓的两侧往往分布有同时期的中型墓。大型墓的墓主均为男性,中型墓的墓主为女性,从墓葬的排列并同时期埋葬来看,中型墓的墓主应属大型墓墓主的妻、妾。这是一种一夫多妻的并穴埋葬。这表明,在广大氏族成员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同时,个别部落显贵则享有多妻的特权。从墓地统计的男性比例远大于女性来看,“男尊女卑”已很明显。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则在逐步加剧。陶寺文化早期,大型墓还埋葬在氏族公共墓地中,但大型墓占据了氏族墓地的中心部位,集中埋葬在一起。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墓脱离氏族墓地,集中埋葬到中期小城中的宗教祭祀区域。中期小城内的贵族大墓,在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种类和性质,以及随葬品的精致程度上,都和早期的墓有很大差别。早期的墓随葬品中虽有特磬、鼍鼓、土鼓、龙盘、彩绘陶器等礼器,但缺乏中期大墓中的玉琮、璧、戚、钺等玉礼器。中期贵族大墓中还有一至数名人殉、人牲。陶寺遗址IT5026HG8出土的6层人头骨总计30余个和40—50人骨个体等资料,表明到陶寺文化晚期,阶级对立和压迫则进一步加剧。   
     
        陶寺遗址还出土铜铃、砷青铜齿轮形器,扁壶上发现与甲骨文的“文”字相似的朱书“字符”。城内几个大型窖穴的发现,是当时仓储功能的体现。
      
        通过以上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晋南地区到陶寺文化时期,城乡分离、贫富分化、阶级分化、阶级压迫,已很明显。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权力机构的雏形已经出现,人类社会已从氏族社会向文明时代过渡。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