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十余年来的中国环境考古
  • 费孝通先生和考古学
  • 湘江流域的大塘文化
  • 内蒙古曼德拉山的岩画
  • 《新论摘要》
  • 西方环境考古研究的遗址域分析
  • 良渚文化玉琮一种特殊的使用方式
  • 十余年来的中国环境考古(下)
  • 新论摘要
  • 涉性考古需要客观——与刘学堂同志商榷
  • 最新热门    
     
    汉边塞 县索 考

     

        现存汉边塞遗址,遗存物主要是突出于地面的塞墙,俗称“长城”,历经二千余年的风化坍塌,大多仅留下痕迹而已。至于长城沿线的其他附属设施,能留存至今的就更少了。但从边塞遗址出土的简牍中,却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前所未知的信息,汉边塞沿线设有“县索”便是一例。
     
        居延汉简中关于“县索”的记载很多,如《居延汉简释文合校》52.20:“县索四里二百一十步。县索二里五十步币绝,反□币”(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县”通“悬”,悬挂。索,绳索。则“县索”为悬挂着的绳索。悬挂着的绳索达汉里四里二百一十步之长,当为一种界限阻隔标志。当时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为二至五汉里不等,《居延汉简释文合校》515.49:“登山隧南到要虏五里。”《居延新简》EPT5.159:“亭间道里簿”见某隧“去第四隧九百奇百一十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中华书局1994年版),即两隧间相距三里一百一十七步。《居延新简》EPT5.17;“甲渠第廿六隧北到第廿七隧二里百八十一步。”那么,前文所云“县索四里二百一十步”恰为两隧间的距离,而悬索悬挂其间。问题是如此长的悬索是以什么形式架起来的呢?1999年内蒙额济纳旗甲渠侯官第十七隧遗址出土的一枚木简给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简文云:“……葆塞天田延袤三里七十[步],用柃柱五百一十枚,用绞千七百五十二丈。”“天田”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