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十余年来的中国环境考古
  • 费孝通先生和考古学
  • 汉边塞 县索 考
  • 新论摘要
  • 三角纹符号解译
  •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出土玉人、玉凤及相关问题
  • 从巫师御虎 到羽人骑天马
  • 十余年来的中国环境考古(下)
  • 新论摘要
  • 涉性考古需要客观——与刘学堂同志商榷
  • 最新热门    
     
    马鞍山独家墩汉末墓与宋山东吴墓墓主考

    司马右军师朱然墓也只有七、八米长,这给了我们一个对比的尺度。《三国志》未言孙策葬地。有史料记载,孙策葬于富阳县。我们认为这是不可靠的。因为这时富阳还不太安稳,孙氏政权尚未彻底控制江东,残余势力与地方武装经常扰乱,山越人的反抗更为激烈,孙策就是被残余势力刺杀身亡。而孙吴自有江左之后,牛渚一直是东吴的军事要塞,拥有重兵。孙策、周瑜、鲁肃、孙桓、孙瑜、全琮、陆逊等都在此驻守过,建有重要的牛渚坞。古成盗墓成风,所谓“十墓九空”。大墓更是被盗的目标。葬于此可以防止被盗,有安全感。同时,牛渚是孙策占有江左的发祥地。另外,这里水陆交通发达,东北距秣陵只有八十华里。又九山环一湖,牛渚出大江。风景秀丽,是块风水宝地。孙策葬于此地应该是最佳选择。孙策葬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间上也与独家墩汉墓吻合。《当涂县志·武备志·兵事篇》,明确记载:建安十九年吴侯权以鲁肃为横江将军,屯陵口。这说明建安十九年前牛渚已有陵口地名的存在。这为孙策的墓葬地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佐证。因此,我们认为独家墩汉末墓就是孙策的恒王陵。

       宋山大墓是在宋山村窑厂取土时发现。墓原有覆斗式封土近八米高。其上绿树成荫。该墓向135°,由斜墓道、封门墙、挡土墙、短甬道、小前室、双侧室、大横堂、地道、后室组成。墓内总长17.68米,大横堂内高3.75米,内宽5.76米,前室有一个盗洞,后室有两个盗洞。出土棺木一口、陶器、青瓷器、石器以及漆器等四十余件。另有大量的已残漆绘器与青瓷器。大横堂前后各有一道石门。石门上各有一个高浮雕螭龙把手。在大横堂两端的祭台上铺有边长48厘米的大方砖。整个墓葬由制作十分精美的纹饰砖砌成。墓砖主要纹饰有五铢古钱纹以及小篆体“富且贵至万世”、“富贵万世”的铭文,这种铭文砖是东吴时期,凡葬在今马鞍山采石周围地区的上层贵族大墓一种专用特有的铭文砖。这里是东吴贵族墓葬地。宋山墓出土有两件鸡首罐,一件虎首罐,都是精美的越窑瓷器。由墓葬的形制、陪葬品及其特有内容的铭文砖,可以认定该墓比较可靠的时间是在东吴的中晚期。宋山墓与同时代的朱然墓相比较,时间上不过略晚十余年,却大一倍以上。宋山墓当属超大型东吴墓。宋山东吴墓出土的器物确实也不同寻常。其中二件青瓷瓮比朱然墓出土的最大的高32厘米,腹42厘米钱纹罐还要大得多。出土的实物漆绘凭几弦长73.5厘米,宽10.5厘米、厚55厘米,不仅比朱然墓出土的漆凭几弦长4厘米同时工艺也更为精湛。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残漆器。这些漆器的产地为蜀国,是当时东吴宫廷贵族专用的外来漆器。墓葬清理时还出土了六朝筒瓦以及正方形边长35厘米、厚7厘米的高浮雕三爪龙纹大方砖。龙的造型飘逸生动,流畅自如。试想原来墓上可能有享堂、祭殿之类的建筑物。龙纹大方砖的出现也说明了该墓非帝王陵墓莫属。龙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征。在《三国志·吴书》中经常写到相龙。据说孙权就认为自己是太阳,是龙。东吴享有盛名的曹不兴就曾为孙权画过赤龙。在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的古代,墓主人身份地位与墓葬的规格大小有着严格的规定。再观其陪葬品的档次,宋山东吴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远在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之上。

        史书记载,孙权葬蒋山,今南京市钟山为蒋陵。孙亮葬赖乡,今江苏江宁县。孙皓葬河南县界。而三国志未言孙休定陵的葬地。南宋史学家、考据学家胡三省考证:陵口“在牛渚东北边戍守处,今考吴景帝陵,在当涂县西北采石山,此云亡陵口,当以此为名也。”宋山墓的地理位置与其记载十分吻合。吴景帝孙休葬于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正是东吴中晚期,因此在时间上也与宋山墓完全一致。唐代诗人谢理登当涂县小黄山凌敲台时曾写到“谷口鸟摧春雨急,渡头帆带夕阳开;二陵只在江云外,环佩应敲月下台。”当涂县小黄山距牛渚山不甚远,两山之间为平地。唐代以前绝大部分为长江水面。站在小黄山的凌敲台上看牛渚一目了然。诗人所望的“二陵”无疑是指孙策、孙休的二座陵墓,即独家墩墓与宋山墓。明代诗人杨杰登小黄山凌敲台时亦曾写到:“六龙一去杳无迹,山花野乌空相忆;翠羽啸鞭来不来,景陵芳草年年碧”。这“景陵”当然是景皇帝孙休的定陵。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