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新论摘要
  • 考古学年代与碳十四年代的碰撞
  • 良渚文化末期的印纹陶遗存
  • 古瓷原料的几个问题
  • 观察野猪向家猪转变的新视角——线性牙釉质发育不全分析
  •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出土玉人、玉凤及相关问题
  • 从巫师御虎 到羽人骑天马
  • 马鞍山独家墩汉末墓与宋山东吴墓墓主考
  • 中国旧石器研究的进展和差距
  • 国际古迹遗址日的由来
  • 最新热门    
     
    南京方旗庙南朝陵墓石刻墓主为梁元帝萧绎

    又进为大司马。永明十年(492年)四月卒,赠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扬州牧,谥曰文献。建武年间(494—498年),萧嶷次子萧子恪还约请沈约及孔稚分别为乃父撰造神道碑文。萧嶷墓地位置,《南齐书》卷四十《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载:“初,豫章王嶷葬金牛山,文惠太子夹石,子良临送,望祖硎山,悲感叹曰:‘北瞻吾叔,前望吾兄,死而有知,请葬兹地。’即薨,遂葬焉。”按齐文惠太子萧长懋乃武帝萧赜长子,永明十一年(493年)卒葬崇安陵。竟陵王萧子良为武帝次子,隆昌元年(494年)卒。可见豫章王萧嶷叔侄三人前后相继葬于金牛山周围。

        金牛山在今何处?前人所考主要有四说。一说为朱希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认为金牛山在今江宁东南铜山。然书中未加考证,笔者遍寻方志亦未得其出处,仅《至正金陵新志》卷五《山川志》引《庆元志》载铜山“山南名金牛坑”。不过这里明指是“金牛坑”,而非“金牛山”,显然此说依据不足;一说为朱亻契《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谓:“齐豫章王萧嶷葬金牛坑,去江宁镇不远,或系此墓。”他显然是把萧嶷葬地“金牛山”误作“金牛坑”,又可能把旧志有金牛坑记载的江宁东南的铜山误为江宁西南的铜井了。至于后来的《南朝陵墓石刻》等书就更是以讹传讹了;一说为《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古陵》记“梁昭明陵在城东北四十五里贾山前,与齐文惠太子同处排陵而葬。”前文已述齐文惠太子与萧嶷葬地相望,据此则金牛山当在今南京东北郊栖霞区一带。南宋以降历代方志大多沿此记载,把萧嶷、萧子良、萧长懋三墓都记在南京属地。但是依照常识,昭明太子陵属梁代,文惠太子陵属齐代,它们同处排葬与礼制不符,故此说也颇可怀疑;一说为《至顺镇江志》卷十二《古迹#陵》引《舆地志》云:“泰安陵(齐高帝陵)、景安陵(齐武帝陵)、兴安陵(齐明帝陵)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 《舆地志》是南朝陈代著名地志学家顾野王的著作,他学识渊博,又生活于梁陈之际,距齐代不远,其记述自然可信。又《至顺镇江志》卷七《山水》载丹阳县“金牛洞,在经山。”《乾隆丹阳县志》卷二《山川》更明确记载:“经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昔有异僧讲经于此,故名。上有金牛洞,一名金牛山,一名金山。”则金牛山当指今丹阳东北经山无疑,其周围是齐代帝王宗室陵区,今其附近建山、胡桥、前艾、埤城诸乡镇村野散布的多处南齐帝王陵墓神道石刻可为明证。齐豫章王萧嶷葬地在今丹阳东北经山一带可以定矣。

        再从方旗庙南朝石兽的造型看,也不太可能是南齐之物。我们把它和同属无角石兽的丹阳水经山南齐陵墓神道石兽做一对比,便可一目了然。后者腿长弯曲,足四爪,作跃动奔跑状,动感极强。而前者腿短,足五爪,虽作迈步前行之状,但整体取静态之势,似乎更接近南京甘家巷、尧化门一带的梁代宗室王侯陵前的无角神道石兽。此外,根据曾布川宽《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一书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南朝帝陵的有角石兽还是王侯陵墓的无角石兽,从神道正面即由外向内看,齐代陵墓的左右石兽都将外面的前肢伸出,而刘宋、萧梁和陈代的石兽则伸出里面的前肢。只有丹阳三城巷的梁文帝建陵是个例外,因为其石兽制作于梁王朝成立初年,所以还沿袭着齐的形式。方旗庙一对南朝石兽从正面看皆伸出里面的前肢,因此不属齐的造型。综合上析两个因素看,认为它的时代在萧梁以后应该没有问题。

        那么这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墓主究竟会是谁呢?我们认为从文献记载分析有可能是梁元帝萧绎。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生于天监七年(508年)八月,承圣元年(552年)冬十一月即帝位于江陵。承圣三年(554年)十一月江陵城破为西魏所俘,次月被害,时年四十七岁。翌年其子萧方智承制,追尊萧绎为孝元皇帝,庙号世祖。萧绎之初葬地,据《南史》卷八《梁本纪下》乃当亡后草葬于江陵津阳门外。《资治通鉴》卷一六八胡三省注曰:“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周人归元帝之柩于王纟林。王纟林败,陈人乃得而葬之。”具体归葬之时间和葬地,《陈书》卷三《文帝本纪》中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记载,天嘉元年(560年)六月陈文帝陈艹倩下诏说:“梁孝元遭离多难,灵榇播越,朕昔经北面,有异常伦,遣使迎接,以次近路。江宁既是旧茔,宜即安卜,车旗礼章,悉用梁典,依魏葬汉献帝故事。”是月,乃葬梁元帝于江宁。众所周知,梁代帝陵区在今丹阳三城巷一带,那里埋葬有梁文帝建陵、武帝修陵、简文帝庄陵等4座陵墓。梁元帝归葬的“江宁旧茔”又是一个怎样的陵地?还埋葬有什么人?

        原来梁元帝的生母阮文宣太后陵就葬在江宁。《梁书》卷七《后妃传》及《南史》卷十二《后妃传下》载高祖阮修容,讳令嬴,本姓石,会稽余姚人。天监七年(508年)八月生萧绎后赐姓阮氏,由采女进为修容。大同六年(540年,一说大同九年,543年)六月薨于江州内寝,其年十一月归葬江宁县通望山,谥曰宣。梁元帝即位后,追崇生母阮修容为文宣太后。梁元帝所葬的“江宁旧茔”应当就是指江宁县通望山的其母阮太后陵。这种以血缘上的母子关系来决定陵区位置的例证在南朝屡见不鲜。如南京北郊幕府山陵区内所葬的宋明帝和沈太后是母子关系,南郊岩山陵区内所葬的刘宋武帝和路太后是母子关系,殷贵妃和始平王刘子鸾也是母子关系。又据《宋书》卷七十九《文五王传》记载,宋文帝第十子武昌王刘浑于孝建年间被逼令-,先葬襄阳,后于大明四年(460年)亦还葬其母江太妃墓旁。因此,梁元帝萧绎葬在通望山其母阮太后陵旁合乎情礼。

        非常遗憾的是,通望山的具体位置旧方志多载“未详所在”,我们遍查史籍也毫无踪迹。尽管如此,还是可以根据一些线索对其大致方位作些推测。史载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析秣陵县西南境新置临江县,次年改称江宁县,后废,至永嘉元年(307年)又复置,东晋、南朝置县如故。其北界大约在今牛首山一线与秣陵县接壤,而南界当与今安徽马鞍山市毗邻。六朝江宁县治就在今江宁区江宁镇,直到隋灭陈后才迁县治于建康故都宣阳门外。至宋代,江宁故城尚存。《至正金陵新志》卷一《江宁县图考》记曰:“古城在今城西南七十里,南临江宁浦,周六里四十步。”今方旗庙石刻正在六朝江宁县范围之内,且距县治所在的江宁镇更仅咫尺之遥,西北不远便是长江,近旁的宁马公路是六朝由都城建康(今南京)通达牛渚(今马鞍山采石矶)的一条古道,交通十分便利。萧绎母阮太后归葬的江宁县通望山位于其县治旁的今建中村周围的连绵高岗是完全可能的。

        问题是推测墓主系梁元帝的方旗庙两件神道石兽都为无角的辟邪形,而按照等级这种石兽一般置于南朝宗室王侯墓前,帝王陵前一般设置有角的麒麟和天禄。这该如何解释?如前所述梁元帝既非正常死亡,也非正常埋葬,而是事隔六年改朝之后由陈文帝从上游江陵迁葬,他是否真如诏书所言“悉用梁典”在萧绎陵前使用了帝陵一级的有角石兽是要打个问号的;另一方面,与齐高帝礼葬宋顺帝于遂宁陵、梁武帝礼葬齐和帝于恭安陵不同,梁元帝萧绎虽然作为前代帝王被陈文帝礼葬,但陵号不传。在这一点上,却与梁敬帝陵情况相同。太平二年(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位于陈武帝陈霸先后被奉为江阴王,次年薨于外邸。陈武帝虽诏遣太宰吊祭,司空监护丧事,追谥他为敬皇帝,但亦陵号不传,这大概是陈代对待前朝之君的一以贯之的政策吧!所以,如果梁元帝陵前仅仅只是安放了宗室王侯的无角石兽也是可以理解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