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后现代时期之中国考古学
  • 凌家滩、牛河梁抚胸玉立人说明了什么
  •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建筑格局的变与不变
  • 新论摘要
  • 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文化圈
  • 一代宗师对中国考古的期望
  • 张光直课堂笔记所见李济晚年在台大教书的片段
  • 郑州大师姑二里头城址发现的意义
  • 龙山文化研究
  • 新论摘要
  • 最新热门    
     
    国际遥感考古会议综述

    威南部农田发现古代聚落遗迹。德国与意大利学者在意大利南部Celone河谷上空拍摄的彩色照片,可见耕地下层的遗迹造成显著的农作物标志,即小麦或大麦在地下有壕沟处长势较旺而形成若干绿色条带,通过GPS定位,在地表利用高分辨率磁力勘测系统对近50万平方米的范围进行勘测,以获取可反映地下遗迹构造的数据,进而判明是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学者对希腊马其顿地区的腓力比古城进行了三维模拟复原。希腊地球物理遥感和环境考古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利用高分辨率多元电阻率法在海湾地带取得了与地下遗迹相关的诸多数据。俄国学者亦利用GIS系统和遥感影像对古代遗迹的复原和保护,并将GPR技术与航片资料、GIS系统相结合提出发现古代遗迹的有效方法。西班牙学者亦利用遥感技术,并结合孢粉学、地形学在俄罗斯奥伦堡地区发现了史前欧亚大陆规模最大的古代铜矿遗址。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学者通过罗马农场公园及约旦、土耳其的一些遗址的考古调查,总结出一些与遥感数据相对应的遗迹现象。意大利Farrara大学的学者利用Cyrax-2500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庞培古城的建筑及雕塑进行扫描,使采集大规模建筑物及雕塑的三维数据成为可能,并对遗迹当前外形状况作出精确记录,为复原和保护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并可将浮雕的三维数据输入多轴机床进行复制。

        美洲的研究报告主要有: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者在哥斯达黎加对人类早期居址进行了探索,并在萨尔瓦多Ceren地区运用磁力测量仪、地震仪、电磁感应仪EM、抵抗力和地面敏锐雷达GPR等地球物理探测系统,发现了当地掩埋在火山灰下的村落遗迹等。波士顿大学等研究机构在安第斯山脉中南部找到当地的早期-中心,乔治华盛顿大学对美国犹他州东南部旧大陆印第安人文化遗迹的探测。

        在非洲,意大利学者利用卫星影像与GIS系统对利比亚东部的昔兰尼加地区的古代遗迹进行考古绘图,英国剑桥大学学者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在埃及中部的和德耳塔地区发现了古代遗迹。

        亚洲地区遥感考古工作的开展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印度。本次会议上一些西方学者报告了在亚洲取得的研究成果:如德国鲁尔大学与中国山东大学合作,利用二战期间的航片结合地形图为山东临淄地区的古代遗迹建立了考古学数据系统。英国达拉谟大学学者在叙利亚的胡姆斯(HOMS)地区利用IKONOS和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进行了古代遗迹的搜寻,并对叙利亚西部地区卫星影像对考古学研究的局限性作出评判。英国剑桥大学学者通过卫星影像判读出古代航运与灌溉渠道的变迁及古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作用。印度学者报告了在本国进行的遥感考古学研究,如介绍了多光谱技术探寻古代遗迹的技术和理论、GIS系统在遗址定位和保护管理上的应用。

        在中国境内开展的遥感考古学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数研究成果来自国家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及所属各工作站和部分考古研究机构,也有一些国际合作项目。许多国际上已较为成熟的或处于试验阶段的遥感技术在中国也多得以实践。近年在中国进行的主要遥感考古勘测成果都在本次会议上做了成果汇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对古代遗迹、遗物及地形的三维数字模拟做了深入研究。 

        上述论文及演讲概要收入承办方编印的《国际遥感考古会议论文集》。中国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提出自2004年底开始刊行不定期刊物——《遥感考古简讯》,旨在介绍国内外遥感考古新技术的应用及研究动态,以推动遥感技术在考古学研究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闭幕式上,通过了为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北京宣言》,宣言肯定了遥感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建议早日建立世界遗产保护国际太空技术工作组,为空间技术在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管理上的应用提供交流的平台,也为国际合作创造更便利的机制,大会推举郭华东研究员负责工作组的筹备工作。并商定第二届国际遥感会议将于2006年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继而形成两年一届定期的国际系列会议。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