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后现代时期之中国考古学
  • 凌家滩、牛河梁抚胸玉立人说明了什么
  •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建筑格局的变与不变
  • 新论摘要
  • 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文化圈
  • 一代宗师对中国考古的期望
  • 张光直课堂笔记所见李济晚年在台大教书的片段
  • 国际遥感考古会议综述
  • 中国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下)
  • 新论摘要
  • 最新热门    
     
    殷墟宫殿区建筑布局和性质简论

    称建筑。

        第四单元:乙七基址。这是—座未能全部发掘清理的夯土基址,已经发掘部分约呈方形。

        第五单元:乙十一、乙十二、乙十三基址。以乙十一(发掘时与院落混为一体)为主殿、乙十三为南庑、乙十二为西厢的四合院,其东厢建筑尚未发掘。乙二十一基址属于乙十三南门外建筑,乙十四、乙十七基址等大约也是本单元建筑。

        第六单元:包括乙二十、乙十九、乙十八等基址,它们是一个四合院建筑的一部分,乙二十是北殿,乙十九是耳庑,乙十八为西廪。

        乙组基址基本上是一个宫殿建筑群的西半部,按照中轴(中轴线过乙一、乙三基址纵向中线)对称原则可以复原其东半部。

        三、丙组基址

        丙组基址位于乙组基址西南,其核心建筑是丙一和承载于丙一之上的丙二、丙三、丙四基址,其余均为附属建筑。

        丙一是大型高台建筑,状如方斗,其上东北、西北部分别是坐北朝南的方坛丙三、丙四基址。南部是东西向长方形台基丙二基址。围绕丙二基址分布一些祭祀坑,以丙一纵轴为界,东部主要是羊猪等动物牺牲坑,西部主要是人牲坑,中部则是燎烧牛头肢体坑。

        丙七、丙八基址横列丙一前面;丙十六、丙十七基址分列丙七、丙八南面,东西相对;丙十一基址则横插丙十六、丙十七基址中间,三个基址形成H形建筑群组。上述五基址均有柱础,属房屋基址。

        分列在丙十六、丙十七两侧的丙九、丙十、丙十二、丙十三基址,均系没有屋顶的南北向长方形土台建筑。分置于丙组基址四角的丙五、丙六、丙十四、丙十五基址,都是方形小型土台建筑。

        四、丁组基址

        丁组基址位于乙组基址东南,日前发掘出的凹字形建筑,由北殿、南庑和西厢建筑二座基址组成,东厢建筑已不存在。由其南庑有门道推测,这也应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式建筑。

                                                                宫殿区四组夯土建筑的性质

        根据建筑物的规模、结构、附属遗迹遗物,并结合殷墟甲骨文和金文以及古代文献中有关宫室建筑和其他礼仪建筑的记载,笔者初步推定殷墟宫殿区四组夯土建筑的性质分别为朝、寝、宗、社。

        一、朝

        乙组基址约分属三种性质不同的建筑,其中属于“朝”的基址大体可分为二、三、五、六等四个建筑单元;第二单元以乙五为主,乙三、乙四、乙六为辅。乙五主殿坐北朝南,其余三面为廊庑。南庑有双行木骨墙,位置偏于基址北部,可知南庑建筑空间主要在墙南。南庑的中部应有南门。乙三实为乙五的门前建筑,它也有一堵东西向木骨墙,在基址中部偏北处,墙之南北各有木柱。这是一个有屋顶而无围墙的建筑物,属于乙五基址门前屏障(即所谓“屏”、“树”类)。乙四基址可能是门旁附属建筑,也许与守卫有关(乙四、乙三或即所谓“台门”、“旅树”)。乙六基址显然属于警卫房类建筑,在乙三之东还应有对称建筑。

        就建筑功用而言,第二单元建筑实际上包含了“朝”的两大部分——内朝、外朝:乙五主要是内朝,为日常议政、治事之所;乙三为外朝(乙五南庑起同样作用),为“询万民”处。

        第三单元是乙八、乙九、乙十基址。乙八基址为有木骨墙和檐柱、屋内分割成若干空间的大型建筑,疑即中央衙署所在。在乙八的对面应有对称建筑。

        第五单元的主体是乙十一、乙十二、乙十三基址,它们构成一个四合院建筑群。乙二十一基址是小型楼阁式建筑,为本建筑单元前面的“岗楼”。

        第六单元主体建筑有乙二十、乙十八、乙十九基址。乙二十基址为主殿,乙十九基址是耳庑,乙十八基址则为廪台类建筑。在乙二十的对面还应有南庑基址(此处尚未发掘)。这是一个不会小于第四单元建筑群的大四合院,它的前面有否附属建筑不得而知。

        第二、五、六单元均属“朝廷”。从格局和方向推测,它们很可能是由北往南逐步建成的。如果它们确曾同时使用,便恰好构成了内朝、中朝、外朝。

        二、寝

        甲组基址规模小(相对乙组基址而言),附近有水井、灰坑等相伴,生活气息浓厚。每区建筑都分两类,一类是内廷议事待客之所(如甲六、甲十一),或厅堂敞亮,或建筑规格高(如使用铜础)、建筑规模大;一类是寝殿建筑(如甲四、甲十二、甲十三),房间虽有大小明暗之别,但不外堂、室之分。就建筑组合而言,前类建筑为主,后类建筑为次。

        附属建筑中,有用于炊事的庖厨(如甲二、甲三基址),旁边有水井(E16),有用于仓储的廪台(如甲一、甲五基址)。甲一基址建在一个大型窖藏上面。

        总之,甲组建筑基址属于商王寝宫建筑群,是商王燕寝生活的地方。

        三、宗

        宗是会意字,意指收藏、陈放“示(祖先神位)”的房屋,殷墟甲骨文里称“宗”,亦即后世所谓宗庙。

        殷墟的宗庙建筑主要是丁组基址。从主殿前有人牲祭祀坑、台基上埋置陶器和铜器等祭器,联系其位置在乙组基址之东侧,推测应是宗庙所在。根据已有迹象推测,乙组基址可能并非只有现已发掘的基址。

        乙七基址并无堂室遗迹,其基址很像是在多个土坛基础上建成的。基址上面有不少祭祀坑,基址前面更有大量祭祀坑,与乙组其他建筑显然有别,学者多指为宗庙。联系到卜辞中有祭祀于“右宗”的记载,推测这便是“右宗”所在(相对丁组基址位在右面)。学者已指出右宗为专祭高祖、先公等神话人物和自然神之处所,则不冠以方位词的普通“宗”,大概主要祭祀先王,丁组基址应该就是普通“宗”。

        四、社

        殷墟卜辞中屡见祭社记载,可知商代有“社”。根据丙组基址的位置、布局、建筑形制、文化遗存等,推定应为“社”之建筑遗存。

        丙一基址虽为高台,实与古文献所谓“  ”具同等作用。丙三、丙四基址,应是神坛,即供放神主的地方。丙二基址则为祭台,乃祭祀者行礼之所。

        在地层关系上处于最晚时候、位于丙一中央与左兽右人之埋牲习惯相悖的祭祀坑H316、M357、M354,也许是与商人祭祀礼仪有所不同者所为。

        丙一基址前面的五座建筑——丙七、丙八、丙十六、丙十七、丙十一基址,为从属于祭坛、服务于祭祀活动的建筑物。其中丙七、丙八分列于祭坛南门两侧,类似门塾;丙十六、丙十七基址东西对峙,形成廊道,可能是祭祀事务管理者治事之所、祭祀者落脚休息之处。

        丙九、丙十、丙十二、丙十三基址均为没有围墙和屋顶的土台建筑,应是储存物资的廪台。在建造这些廪台之前,某些相关物资可能是储存在这里的地窖之中。

        丙十四、丙十五基址(也许包括丙五、丙六基址),或与整个祭坛建筑群的警卫有关。

        殷墟的社坛建筑群,是以丙一基址为核心,以丙二、丙三、丙四基址为灵魂的一个完整的社祭建筑群落。

        五、臬台

        除了上述四种建筑物,殷墟宫殿区也有其他性质的建筑基址。这里仅指乙一基址。关于乙一基址的方正、用纯净黄土夯筑等特性,学者已经注意到。有人推测它是祭坛,主要根据是它附近有许多牺牲;有人推测它与乙三构成“测影”组合建筑(乙三为立杆测影处,乙一是用于指挥观测的亭台建筑),或说乙一是一个方亭建筑,乙三属于它前面的牌坊建筑物等。笔者赞同说乙一基址是确定宫室建筑方位的设施,也可以叫做“臬台”、“中心台”,它是在营建朝寝等建筑物甚至规划建设整个都城时,用来测定、标识方位的设施,在完成这一使命之后,可能就被纳入乙五基址(成为乙五基址的夯土台基)。它旁边的虎、猪等牺牲,应是宫殿区开始营建时举行隆重仪式所遗留。

        综观殷墟宫殿区夯土建筑基址,我们得出的印象是:各类建筑在时间上虽有先后,但总体布局始终如一,其四组基址的布列,可能正是中国礼制建筑之根本制度——前朝、后寝、左祖(宗)、右社的最早考古实例。倘若确认了这一点,学术意义将是十分重大的。

        由于抗战前的殷墟发掘尚属中国考古学的起步阶段,宫殿区的发掘存在若干不足;建国以来在宫殿区的考古勘察和发掘,亦不充分,对于先前揭露的夯土基址很少复查。故此,关于殷墟宫殿区礼制建筑的研究,很有深入的余地。而真正要解决殷墟宫殿区礼制建筑问题,还需认真做些踏踏实实的考古工作。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